坚韧不拔的太空之路

2017-07-08 08:17
中华儿女 2017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神舟载人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尽管一度历经磨难和质疑,艰难前行,但一代代航天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执着向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星空总给人以无限遐想。古有嫦娥奔月,之后在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将祖先的飞天梦点亮了实干的火焰,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尽管一度历经磨难和质疑,艰难前行,但一代代航天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执着向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萌芽初建阶段

1956年2月,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同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至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系破裂,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航天发展之初,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业不仅没有被击垮,而且还迈出了自己步伐。从1965年到1972年,我国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四大型号,射程范围从1300公里一直延伸到上万公里。

在战略导弹飞速发展的同时,钱学森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导弹取得的成果,迅速发展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航天日选择在4月24日,也是为了纪念这一天。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

这时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走向太空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亞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新航天时代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56年历史(1961年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杨利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并由此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1月18日,搭载两名宇航员景海鹏、陈东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

2017年4月20日,中國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升空,并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实现“太空加油”,打破了国外对于这项技术的封锁,大幅提升未来中国载人空间站的使用寿命,为我国的空间站建设工程补足最后一块技术短板。

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依次为“绕”,研制和发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落”,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回”,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这三个阶段实现之后,将进一步进行登月计划。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神舟载人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从组织发展战略分析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共享单车花式载人屡见不鲜,太危险了!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