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上升起的明珠

2017-07-08 09:14宁丽红解成
中华儿女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厂房新区研制

宁丽红+解成

在2008年以前,天津滨海新区的滩涂湿地上,空旷无人,只有一片片虾塘、鱼塘安置在这里。

2016年,这里已不见当年的荒寂,一座座颇具时尚感的蓝色建筑,令这里充满了现代工业气息。

8年时间,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将这片滩涂打造成一个集零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试验为一体的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具备年产两发长征五号、两发长征七号火箭的能力,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天津滨海新区熠熠发光。

梦想从这里起飞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研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方案,研制一种先进的、大运载能力的新型火箭,与国际航天技术接轨,这也是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的战略需要。梦想从这里起飞。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总体发展思路的逐渐清晰,一个核心问题摆在大家眼前,公司乃至整个国内没有支撑如此大推力火箭的能力,只能靠自己建设能力。

2000年开始,公司在全国各地调研选址,从最开始的南苑周边到漷县、天津、上海、海南等地,“天南海北”,实地考察,制定选址方案,分析利弊,最终根据距离远近、港口运输便利等因素,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最优选择。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公司制造能力提升、蜕变的历史机遇,是一次航天制造带动国内制造行业进步的重要机遇。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我国最大的火箭总装集成企业,公司的发展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公司要牢牢把握新区建设的机会,对标先进,开创先河,在高端制造领域彰显引领风范。

“新区要体现新,处理好新区与老区的关系,不能重复建设。”

“新区规划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应统筹考虑未来发展,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建设的关键在于标准和理念,要把新区当做高端制造的载体和平台来建设。”

……

各级领导、众多航天专家对新区建设的要求,对新区未来建设的憧憬激励着他们。他们一夜夜地查考求证,一次次地思想碰撞,一项项地分析优劣;他们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一笔一笔描绘出新区建设的宏伟蓝图。2006年,经过6年时间的谋划与沉淀,整个新区的工艺布局设计完成,新区建设蓝图高屋建瓴,以战略视角统筹规划,指引着公司向着具备大中型火箭研制能力,达到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航天制造水平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目标大步迈进。

向“寒冬”宣战

2007年10月30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奠基。

2007年底,新区建设基地已经彻底被寒冬笼罩。非常的建设环境,非常的建设周期,非常的建设要求,新区建设开启了可歌可泣的建设史。

建设初期,基地没有任何建筑物,更没有水电和道路。公司筹建办是最早入驻基地的一批人,他们只能在6公里外的西区管委会租间办公室办公。滩涂地的施工难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第一个厂房的建设,步履维艰,施工每推进一步,都是对建设技术的挑战。找不到地桩固定点,地基内不断反水,白天打好的地桩,第二天一早就倒了下去。打地基固定地桩这一项,成为他们攻克的第一座碉堡。问题一个接一个,建设团队发现一个,解决一个,摸爬滚打中攻下这关键又艰难的第一战。

2009年9月,第一个厂房202号厂房建设完成,首台瓜瓣纵缝焊接设备同时进驻厂房,准备接受调试,但是因为动力设施还未配套齐全,调试工作缺少重要的环境条件。这是一台新研制的设备,急需做验证试验,自行创造条件是唯一的途径。于是,建设团队在厂房内盖起了“房中房”,为设备搭建了临时工棚,拉来电和水,安装空调,模拟调试环境,一点一点完成设备的调试。

殚精竭虑、排除万难,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公司向航天事業许下庄重的诺言。非常指挥,非常作业,克服滩涂地的施工难度,接受重力加速度式的重重挑战,项目启动仅一年之后,厂房开始陆续交付,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梦想照进现实,美丽而震撼。

高起点上重新启航

新区建设是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基础保证,而对于正在改革转型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来说,更多了一层战略意义。在公司的发展规划图上,天津新区被列为公司“一厂多地”能力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公司产业布局的重要推手。第二个火箭研制基地,公司绝不做南苑厂区的复制,而是要对标国际先进,实现自我超越。

2000年,为汲取先进的厂房设计理念,公司远赴德国,调研厂房建设及工艺布局。德国公司从钣金零件生产到总装完成、从港口直接装船运往基地的流水线模式,给了公司很大的灵感。公司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管理模式、建设成本、任务需求等,确定了智慧管理、智能制造,集成化、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了柔性流水作业。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结构、工艺、材料都做了全新设计,尤其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径放大,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5米级火箭制造平台。箱底纵缝焊接系统,是长征五号火箭5米直径贮箱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也是挑战最大的研制任务。这样大尺寸的自动化焊接系统,国内没有先例,公司发挥非标优势,抽调结构、机加、控制等方面的骨干设计员组成项目设计小组,自主研发。项目设计小组参考大量国外资料,每天晚上研讨设计方案,白天开展仿真分析,每周召开一次交流会,调整设计方案。2009年8月,标注着“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铭牌的箱底纵缝焊接系统设备问世,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唯一的一台铣切焊接结合的复合设备。2007年下半年,5米直径贮箱总装环缝焊接系统启动研制,这是关系第一件工艺试验短箱能否研制成功的关键设备。然而,设备研制所需的火箭尺寸还在不断设计中,工作陷入被动。等不是办法,公司主动联系长五设计单位,及时了解关键尺寸尤其是接口部位的参数,让设备研制与产品设计齐头并进。不到一年时间,又一台国内首台套贮箱总装环缝焊接系统诞生,公司在航天先进制造技术上接连实现了重要突破。

2011年初,公司数字化制造的创新思路与长七数字化设计制造需求不谋而合,长征七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箭采用三维数字化制造的运载火箭型号。这是一次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拉开了火箭向“智造”迈进的时代序幕。

相对于三维设计的实现,三维制造的落实更加复杂。2013年,公司成立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箭体结构三维数字化制造工作组,从工艺编制到产品检测,开始全流程三维设计工作。公司牵手设计单位,从标注的方法、规则上加以规范和明确,制定出三维标注的标准,为三维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开创了全新的IPT工艺设计协同工作模式,研发三维模型管理系统,逐渐打通三维设计制造的关键之门。终于,一套长七运载火箭全三维研制体系,提升了公司数字化制造的核心能力。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生产基地,屹立在天津滨海新区,雄姿英发。8年锤炼,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圆梦九天,眺望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制造水平的企业旗舰,公司势如破竹,正在路上。

责任编辑 王碧清

猜你喜欢
厂房新区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航空发动机大型工业综合厂房消防特点与措施
把甜蜜带进厂房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