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清冽明媚的欲望,为何不大大方方表达呢?

2017-07-08 08:33曲玮玮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姐邮件机会

曲玮玮:青年作家,「一个」APP 人气作者,复旦大三学生,曾连获两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写作,为了心中长存的爱,为了脚下自由的风,为了深沉的夜和永恒的天真。

微信公众号:曲玮玮(qvweiwei1111)新书《每一个现在都不负未来》热卖中。

最近有人问我说,有没有哪个道理是你从前不懂,现在开始想明白的。

突然想到了一个点。

从前的人生信条,就是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每当有求于人的时候,是最敏感的。跟对方提一句请求,但凡别人面露一点点难色就要清醒地察觉,赶紧克制自己欲望的表露。如果对方提到一个“不”字,那就更不可能勉强了。

心里总觉得,即使是多拜托了别人一句,都会给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害怕“在他人心里留下不好印象”这件事。人生过着过着,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么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呢?

慢慢发现,有句很朴素的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最近在申请信用卡,打电话过去,原本要七天才能拿到,我说我着急出国,四天就要走了,这个卡对我特别重要,可以帮我想想办法吗?对方通情达理,结果三天就拿到了卡。

有次朋友在家养病,我们一伙人准备去他家打牌陪他解闷,但是去各种桌游店借也借不到牌。情急之下有个跟桌游店老板讲故事说——我的朋友腿摔断了在家几个月没出门,特别抑郁,这次我们都去看他,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带一副狼人杀一起玩,满足一下他吧求你了。

老板特别感动,就爽快地借了。

我们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活在太僵化的社会规则里,听到一声拒绝的“不”都會头皮发麻,如临大敌。但其实再勇敢地往前探一步,往前真诚地告诉对方你的诉求,结果又会不同吧。

我有个好朋友之前申请去日本交流,跟一位老师对接。

好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这个申请十拿九稳。但最后竟然落选了,虽然失落,最后也只好安慰自己说,“竞争对手一定比自己实力更强,只能平常心对待这件事了。”

但一夜辗转反侧,她还是决定询问一下原因,至少死个明白。

结果老师的话让她下巴都快惊掉了——“哦,我把这个名额给一位你的研究生学姐了。其实你们俩各方面条件都不相上下,但是她反复告诉我说,她特别喜欢这个大学,特别想去,但你却表现得特别淡定,特别不在意。权衡之下,那我就给她了。”

朋友说当时有点被震碎三观——谁的愿望更强烈就录取谁?

起先听完这个故事,我也特别诧异。但思忖许久,觉得老师的决定并非毫无道理——当你对一个机会有异常强烈的渴求,那么当你真的得到它,一定会比旁人更珍视它。

这是个大家都想“成人之美”的时代。

但是有多少人有胆量明确地昭示天下说 “我要”呢?

当然,我非常不喜欢那些把欲望赤裸裸写在脸上的人,他们活得太功利太实际,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的人油腻极了。

但太“清心寡欲”的人同样让人不知所措,他们把顺其自然挂在嘴边,自己表现得无欲无求,别人又如何知道你的诉求呢。

想到一件我自己的故事。

大一的时候,正好看到我特别喜欢的杂志《南都周刊》在招募实习生。我在截止日发了邮件过去,而对方给我的消息是面试的人选已经定下。

那一刻我觉得失望极了,而几秒钟的低落后,我并没有彻底死心,因为我太不想错失这个机会了,这毕竟是我从高一起每周必看的杂志。

我又深吸一口气,给编辑发了封邮件,恳求能不能多给我几分钟的面试机会。

而对方竟然同意了。

于是我顺利进了南都,开始独立操刀发表几千字的正版报道,把“记者”这个我最热爱的职业,做到了现在。

有时候,愿意再走一步,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努力和坚持是没有错的,你眼中的“顺其自然”,何尝不是一种怯懦呢。

猜你喜欢
学姐邮件机会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来自朋友的邮件
学姐
给进步一个机会
知心学姐
最后的机会
CMailServer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