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感伤情调及其美学意义

2017-07-09 15:46童志红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崇高红楼梦

童志红

摘 要: 从《红楼梦》中两个感伤主义主人公——宝玉和黛玉及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等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感伤情调,并由此进一步论述这种感伤情调的美学意义在于:她把崇高和优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缠绵悱恻的、哀艳不绝的、独具魅力的中国式的悲剧。

关键词: 感伤情调;崇高;优美;中国式悲剧

引 言

鲁迅先生曾提及《红楼梦》的“忧患”感和“无常”感:“(宝玉)爱博而心劳,而忧患日甚矣。”“然荣国府虽煊赫,而……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①事实上,每个认真研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难体察到作品中弥漫着浓重的人生哀感——一种对人的命运惆怅、迷茫乃至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正是这种深沉而庄严的哀感构成了《红楼梦》这部不朽悲剧的主旋律;也正是这种庄严而深沉的哀感,生发了《红楼梦》独具魅力的美学风格:一种缠绵悱恻的诗意的美。这种美并没有把人们导向颓废的绝望,反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使他们对人生作更深邃的思考。因此,对于《红楼梦》的感伤情调,我们有必要作出深入的探讨。

《红楼梦》所以具有感伤的基调,首先是因为她拥有两个感伤主义的主人公。我们看到,宝玉和黛玉始终沉浸在由无尽的叹息和哭泣组成的感情漩涡之中。感伤主义,成为他们内在心象的最好写照。

1、宝玉的感伤性格分析

性格特征之一:爱莫能助的感伤。对于环绕他周围的那些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宝玉怀着宗教式的狂热膜拜,他甚至把心中最美好的感情都奉献出来。但是,在那黑暗的賈府内,宝玉只能亲眼看着她们受难,看着她们横遭非人的压迫和蹂躏,却无力改变她们的生活命运。这样的切肤之痛啮啃着他的心灵,使他产生惆怅、忧郁的心境。有一次,处于婢妾地位的平儿,为着贾琏和凤姐极端丑恶的争闹受到无辜的殴打和冤屈。宝玉闻讯后,连声劝慰平儿。待她走后,思及“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

性格特征之二:爱的对象逝去的感伤。在宝玉看来,女孩子出嫁就象落花一样,不仅自身遭受封建主义的践踏,甚至在出嫁后心灵也被污染了,成为封建肌体上的组成细胞,失去了她们原先纯真美好的内在精神和品质。因此,他大发议论道:“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从宝珠到鱼眼睛的转变,实在是人性异化的自然过程。宝玉对此深为痛惜,听到邢岫烟择了夫婿,不免生出“又少了一个好女儿”的感伤。

性格特征之三:个性遭到压抑的感伤。在古代中国,封建国家政权把一切个体意识统统粘结在社会统一体的伦理观念之上,限制个体意识的单独发展。这种个体意识对社会群体伦理观念的命定服从与“畏惧”,可以说是宝玉内在人性遭受压抑、从而形成感伤情绪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宝玉之于贾政,简直如同避猫的老鼠,平素总是绕着道走,一闻贾政传见,就象听到一声惊雷,顿时就没了生气。于是,在贾宝玉郁闷的日常生活中,他简直把与丫头们的笑闹作为精神的发泄。

性格特征之四:觉醒后找不到出路的感伤。“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影响巨大,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使人们痛快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礼。”②随着《牡丹亭》、《西厢记》等情词淋漓的戏曲小说进入大观园,一种新的时代气息也正浮动在“花飞花谢”的广阔空际,最先呼吸而领会之者,莫非宝黛而已。但是,封建堡垒的锢钥、历史传统的沉积又重重地压在宝玉的心头,使他不由自主地对古老的封建文化流露出向往和依恋的情绪。他既对旧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但他也看不见光明、看不见前途。他的精神失去了支撑点,成为一个无所归依的游魂。因之,他时常想到死和毁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

2、黛玉的感伤性格分析

性格特征之一:历经丧离、寄人篱下的感伤。黛玉从小就失去了双亲,来到贾府后,虽没有失去侯门闰秀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也曾得到贾母等人的宠爱,但她毕竟失去了温暖的家。她那冰一样纯洁、冰一样脆弱的心,敏锐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一种失落的阴影袭上她的心头。黛玉初进贾府时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到后来,更是时常引出“到底是客边”的感叹和“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忧伤。因此,黛玉每每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就临风洒泪,对月伤情,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性格特征之二:爱而不得所爱的感伤。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给黛玉带来了无数的温馨和甜蜜。但伴随幸福而来的,更多的是莫名的惆怅和苦恼。一方面,笼罩在黛玉心头的一块乌云是所谓的“金玉姻缘”说,它象梦餍一样紧压着黛玉。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都引起她的惶恐和不安,惟恐宝玉“心里时时有这个‘宝玉的念头,也做出些风流佳事”来。另一方面,作为贵族公子的贾宝玉,在众多女子的包围中长大,他尊重和同情女性,但他也对许多女子多情,尤其对那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薛宝钗不无倾慕之心。这种“恋爱中的排他性”不能不引起黛玉的不满和伤感。

性格特征之三:作为孤独的叛逆者的感伤。宝黛爱情的成熟,触动了整个封建秩序,引起了封建家长的警觉和敌视,黛玉凭着她敏感的心灵已探测到这潜在的危险。但她不愿意向封建家长屈服、献媚,更不愿改变她的人生道路和理想,于是,她心灵的负荷愈来愈重,只能在那些优美的诗歌中倾吐着她无路可走的悲哀。她经常感到孤寂,渴望为人理解:“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她在极度痛苦之时,感情升华,理性借助于幻想的羽翼飞腾起来:“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多么高洁的形象,多么豪迈的誓言,而其中又凝聚了黛玉何等辛酸的哀伤!在小说的后半部,黛玉终以她庄严的毁灭表明了她对龌龊的生活环境的死的抗争。

《红楼梦》的感伤情调也鲜明地体现在作家的艺术构思之中。我们知道:《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起着阅读提示的作用,它是我们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的一把锁钥。由此我们不难窥测到,作家对于他所揭露和批判的黑暗现实,对于他深切同情的叛逆者,都同样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

1、关于一僧一道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就描写了一僧一道将一块顽石携入红尘,不知几世几劫后,又有一名空空道人,见那块顽石已经回到青埂(情根)峰下,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叙述了当年“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閨阁闲情”。这就暗示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一生遭际不过是一场“恶梦”。

2、关于《好了歌》和《好了歌解》

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念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这两首歌又与甄士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甄士隐由本地一位富贵乡绅而突遭意外变故,乃至于穷困潦倒、一蹶不振,最后看破红尘,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这样的人生经历正折光地反映了全书所写的贾家由盛变衰,预示着宝玉最后“悬崖撒手”的归宿。而《好了歌》和《好了歌解》也唱出了作家的真切感悟:“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人们孜孜追求的“功名”、“金银”、“姣妻”和“儿孙”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场过眼烟云。

3、关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

按照“太虚幻境”中的册子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曲》所预示的那样:宝黛“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的叛逆爱情,终究“心事成虚话”,将以一死一出家的悲剧告终;恪守封建礼教的宝钗,也是“金簪雪里埋”,在宝玉出家后她将以殉道者的身份独守空房;美豪豁达的湘云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而青春丧偶;“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是“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远嫁他乡;痴心学诗的香菱,将被金桂折磨而死;“心比天高”的晴雯无故被诬陷致死;敢于抗婚的鸳鸯无法逃脱贾府的魔掌被迫自尽;甚至心狠手毒、贪婪成性的凤姐,也“机关算尽”,落得被“休”的下场;青春守寡、教子成名的李纨,却在封诰之时,“昏惨惨黄泉路近”;至如被丈夫蹂躏而死的迎春、流落为尼的惜春、被狠舅奸兄出卖的巧姐,没有一个有好的结局。这些姹紫嫣红、桃红李艳的大观园众女子,转眼间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扮演了一幕幕凄惋动人的悲剧,各人以各人无可重复的不幸遭遇,证明了在那样的社会里,任何人都不会有更好的命运。

我们再从创作主体这一角度分析《红楼梦》的感伤情调。

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③在《红楼梦》的精神世界中,即体现着曹雪芹对于世界人生的哲学思考,记叙了他寻觅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我们知道,曹雪芹所处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一切罪恶都充分地暴露在他面前。当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的猛烈抨击,已成为一股席卷中华大地的社会思潮。而曹雪芹本人的身世,也由一个“温柔富贵之乡”的公子哥儿跌落为穷愁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这一切都使他对封建末世的黑暗腐朽有着更深切的感受和不满,预感到它最终崩溃的历史命运,但他对本阶级的没落在感情上又难以接受,因之,如同书中的宝玉一样,这种矛盾使他倍觉伤感。但他由于思想局限,无法解释酿成种种人间悲剧的根源,故只好归于“命运”,用“一切早已注定”来抚慰自己,也抚慰他人。因此,在《红楼梦》中,不仅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前途,就是那些权势很大、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似乎冥冥之中有一个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人类。整个《红楼梦》正笼罩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命运感。然而,曹雪芹也没有完全陷入消极被动、因果循环的泥淖,这一点,从《芙蓉女儿诔》中可以看出,这篇才华横溢的慷慨悲歌已超越了宝玉应有的思想水准,而成为作者直抒胸臆的心灵呼声。

《红楼梦》的感伤情调的美学意义在于:她把崇高和优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式的悲剧。

伟大的天才的作家曹雪芹洞见了命运的力量和人生的悲剧,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哀怜,这种哀怜是将愤怒冲淡为忧伤的结果,产生了一种感伤美。这样,就使得《红楼梦》的主旋律变得哀怨凄婉、缠绵不尽,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朗吉诺斯曾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④《红楼梦》不仅仅描写了人在命运面前的忧伤和困惑,她还表现了人对不公平的“天命”的悲壮的反抗。尽管《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女子的死亡,描写了青春和爱情的失落,描写了人生的大痛苦,但《红楼梦》不仅仅抒写这些“悲哀的秀美”,她还有力地揭示了诸如黛玉、晴雯、鸳鸯那些处于不幸之中女子的无畏的抗争。这一个个优美的女性形象,无不在她们动人心魄的斗争中放射出迷人的异彩。所以,如果说《红楼梦》有什么“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话,那她也是和“崇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作者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求索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结正构成悲壮的人生哀感,构成了《红楼梦》伟大的艺术精神!■

注 释

①引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http://www.bookfree.com.cn;

②引自《红楼梦研究》,何永康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3页;

③引自《红楼梦研究》,何永康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02页;

④引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69页。

其他参考文献

[1]《红楼解梦》,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崇高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别样解读《红楼梦》
无名的崇高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