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黎明》的创作手法以及演奏处理

2017-07-10 09:36董姬麟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奏鸣曲乐句贝多芬

董姬麟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00)

贝多芬奏鸣曲《黎明》的创作手法以及演奏处理

董姬麟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00)

创作于1804年的贝多芬第51号钢琴奏鸣曲《黎明》,是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因它题献华尔斯坦伯爵,所以又称《华尔斯坦奏鸣曲》。这首大型的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取材于大自然,用乐队演奏般丰富的音响效果,来描绘黎明时分大地上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贝多芬;奏鸣曲

贝多芬的一生横跨古典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这部奏鸣曲在传承了一般古典奏鸣曲创作的技法和格式以外,还运用了许多色彩和声和离调转调的技法。多变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色彩无疑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将详细叙述第一乐章的创作手法及演奏处理。

一、主题与动机的巧妙运用

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构思庞大,出现了非常多的动机和乐思,体现了作曲家音乐创作不拘一格的特点。在本文中,将以呈示部为例,来叙述作曲家对主题与动机运用的匠心独具。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一共由四个乐句构成,第1至第13小节为第一个乐句,第14至第22小节为第二个乐句,第23至第30小节为第三个乐句,第31至第34小节为第四乐句。第1至第22小节这两个乐句所构成的开篇部分,其实是一个动机的两种表达方式。这一动机由两部分构成:低音区重复极轻的和弦,高音区明亮的,如长笛般清脆的短小音阶下行。这一动机仿佛描绘了一幅在寂静的黎明,一只飞鸟清脆的叫声划破长空的景象。从第14小节起,这一动机进行了一定的发展,两手的和弦转为了两手的分解音程持续跑动,让音乐变得灵活多变,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和声和织体的相互辉映,是作曲家表达乐思常用的手法,也是演奏者解读和演奏作品时要特别注意一部分。

在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作曲家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调性运用,整个呈示部出现了多种调式,有C大调,G大调,F大调等多个调式,转调、离调的频繁运用为第一乐章带来了丰富的和声,为音乐增添了一丝浪漫主义气息。

作曲家在中期的音乐创作中,萌发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一些意识,在色彩和声和织体的运用上更加大胆,但他毕竟受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影响很深,在他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出现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常用的手法。例如这部作品中的副部主题,糅合了巴洛克时期“复调”当中的乐思。

在副部主题第35至第51小节中,先由两手高音区奏出优美的和弦下行级进和上行级进,再转至低音区用同样的音奏出,但不同音区之间产生了明亮与浑厚鲜明的对比,这种音区的变化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生动感。紧接着右手的延留音和左手三度和弦在隔开三度的调上奏出副部主题。这是一种呼应式的写作手法,高音区好比一位女子,低音区好比一位男子,这两人仿佛在黎明的大地上进行虔诚的祈祷,柔和的旋律好比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热切的期望。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和著名的交响曲《田园》中,作曲家也表达了这样一种对大自然美好的期望,意图通过寄情于大自然来消除自身的不安和焦灼。

第三乐句带来了新的动机,这一动机与前一动机完全不同,这一动机转为了B大调,始终都是双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在极轻的音量中,要保持每个音符触键和力度的均匀,并注意乐句的流动性和走向,逐渐加强,最终在句末达到sf的力度。在练习这一乐句时,要注意放慢速度,指尖尽量贴键,时刻关注每个音是否已均匀演奏到位,并且注意右手上行时情绪的上升和下行时情绪的下降。

在呈示部第74小节至80小节,是对这一动机地发展和衍生,右手的第一个长音改变了时值,并且这个长音的音量从第三乐句的p变为了fp,这一改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却非常巧妙。因此在演奏这一乐句时,要明确节奏的变化,与这一动机第一次出现时的节奏区别开来。

第四乐句实为主部主题进入副部主题的连接句,因为第三乐句结束时的音量比较强,而副部主题甚至整个第一乐章的音量要求都是偏弱的,所以这一乐句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上下句不同音量的任务,因此在演奏这一乐句时,要注意下键的力度逐渐减弱。

二、和声与织体浪漫辉映

在演奏这一主题时,要注意右手最高音的旋律线条和色彩变化,下键时应柔和,同时要注意整个乐句的歌唱性和连贯性,在高音区和低音区奏出同样的主题时,要注意色彩的变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古典奏鸣曲常用的创作手法,比如在第115小节至第143小节中,所有的音符都围绕着和声来写,在这二十多个小节中,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和声和功能和声,它的调性变化也是十分频繁和丰富的。但它基本的规律是由一个大三和弦和分解的减七和弦构成,减七和弦具有不稳定感,有一种要向下走的趋势,所以音乐在一个个减七和弦的连接中发展,此时的旋律线条在左手,左手的织体由一个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交替构成,左手的线条很长很优美,力度变化丰富微妙,在左手两小节的持续下行过程中,音乐进入了过渡段,为再现部地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这段的演奏中,要十分注意每个和声的性质和所对应和声的色彩的把握。例如大三和弦应演奏得明亮,小三和弦应演奏得忧郁和阴暗,左手的每一组和弦,与它们的上一组和弦都应有鲜明的色彩对比或是强弱对比。右手每一组的最后一个音都是以小拇指结束的,而下一组的第一个音都是以大拇指开始,为了避免不连贯,可以在每组音的末尾适当加一些踏板来平滑地连接,并且可以适当地转动手腕,依靠手腕来进行平稳地过渡。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结合了乐曲想表达的情感,在合适的地方巧妙运用和弦外音,对乐曲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例如在第一乐章中的尾声部分,第294小节降A这个和弦外音的运用,和第296小节将降A的还原。这个和弦外音在整曲中的位置已是尾声,生动地表现出黑暗终将离去,黎明终于到来的情景。这个音仿佛是一双巨大的手拨开了黑暗的乌云,迎来了明媚的阳光,表达出作曲家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夜的执着信念。

三、力度与激情的完美绽放

作曲家大多数的作品给人的印象都是铿锵有力,坚定激昂,似是宣泄不屈的抗争和昂扬的斗志。

然而,第一乐章中的风格相对于贝多芬的大多数作品不同,它更偏向婉约,在总体轻快活泼的音响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像是黎明前积蓄了很久的压抑在慢慢发酵。因此在力度记号的运用上,弱音记号的出现频率远多于强音记号的出现频率,并且弱音的层次和内涵也更加丰富。

例如在第68小节中,连续10小节渐强推进,达到sf和ff的顶峰又突然急转而下,弱化成p,再逐渐减弱到pp。这样的处理手法在第105小节至106小节中再次呈现,从作曲家个人层面来讲,这是他强烈的内心斗争在音乐上的体现,从作品内涵上层面来讲,它真实描绘了期待黎明,苦等黎明时紧张忐忑和焦急矛盾的心理。

在尾声处的第297小节再现呈示部第一主题的部分,音量回到了pp,贝多芬多数作品尾声的音量都比较强,而它在意料之外地为pp,这是作曲家阴晴不定的性格的体现,但从音乐分析上来说,它也在情理之中,它连接了副部主题的动机和结尾最后强音的爆发,在略显紧张的音响中,为后来的ff和sf埋下伏笔。

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言“我的王国在天空。”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的双耳已完全失聪。失聪之后的贝多芬,更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戏弄,他将满腔的热情与才华都放在了音乐创作上。从那时候起,他的创作手法渐渐摆脱了古典音乐创作的束缚。他自由、富有幻想的创作手法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在创作内容上,他取材于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部庞大的作品中,作曲家借大自然万物,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绪。他渴望拨开黑暗,无论历经多少曲折和苦难,依然期盼着黎明的到来。这正是贝多芬百折不挠的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J62

A

猜你喜欢
奏鸣曲乐句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春天的奏鸣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