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的存在与超越

2017-07-10 08:20刘美英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第二性存在存在主义

摘 要:《第二性》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女性主义、女性命运上的具体运用。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波伏瓦从女性主义的思想和对女性生活的关照出发,将存在主义具体运用到了对女性问题的分析上,揭示了作为社会上的“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这一事实。即:女性的“第二性”这一附属、次要的地位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被逐渐赋予的。波伏瓦揭示了“女人”形成的过程,并指出了女性应如何存在这一问题。

关键词:女性;第二性;存在主义;存在;波伏瓦

作者简介:刘美英(1992-),女,汉族,山东沂南人,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2

《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从1949年问世至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启发着她们去思考女性这一性别的形成及存在问题,激发着她们去超越自己,超越社会所赋予她们的所谓的“女性气质”,追寻作为正常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价值。

何为“第二性”?我们首先为这一书名的意蕴所吸引。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在哲学范畴中,所谓第一性,就是根源、基础,具有先在性;所谓第二性,就是派生、结果,具有后发性。第一性决定第二性,第二性从属于第一性。”[1](p143)正如“物质决定意识”一样,这个社会普遍意义上认为,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第二性,是次要的、附属的性别,是相对于男性这一社会主体的“他者”。由此,“第二性”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反应,是对女性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所说的“人”的质疑。

波伏瓦作为一位卓越而追求独立的女性,在19岁时,便发表了“我绝不让我的命运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的个人独立宣言。她从自己的经历以及女性的具体处境出发,思考这个社会给女性的定位,由此,她写出了在女性主义历史上的巨著——《第二性》,揭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一事实,同时,指出女性应该超越社会所赋予的“第二性”这一处境,在存在中寻去人的价值。显然,《第二性》这一书名不仅指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处境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反讽意义。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探寻人是怎样存在,如何存在这一问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在萨特的阐释与推崇之下为西方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正是在萨特的影响下,波伏瓦把存在主义运用到了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中。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的哲学,它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存在的问题。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主要有“存在先于本质”、“偶然荒诞论”、“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等。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人必须是先存在、出场,然后才能说明它自身,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成为怎样的人。人的本质不是预定的,而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不断选择而形成的,人是在自己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存在,包括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理由的,不是根据某种确定的、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萨特指出,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人的存在是不确定的,从根本上讲,是荒诞的。存在是偶然的荒诞,世界没有预设的是非对错,没有绝对的存在标准,因此,人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怎样存在,同样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怎样存在。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面对各种处境,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同时,人要承担选择后需要承担的后果。

萨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狱”。他人作为一个跟自身这一主体相对的自由存在的客体,不同于物,他的存在对自身的存在构成了一种威胁,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萨特认为,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在这一问题上,波伏瓦与萨特存在不同。波伏瓦认为,男女可以合作互补、和平共处。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的哲学,也是一种行为哲学。他强调人的行动,强调介入和干预生活,也就是说,人要改变荒诞的现实,有所作为。波伏瓦認同萨特的哲学主张,其思想运用到对女性境况的分析和研究中,她指出“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她关心女性的存在,并主张重视女性的全部处境,在此基础上,她完成了《第二性》这一女性主义著作。

二、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波伏瓦在思考女性的现实处境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2](p9),即世界没有预先为男女两性设定一个预先的标准,男女两性的存在本无实际意义,其内涵是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的。也就是说,女人是被世界塑造出来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基于对女性全部处境的重视,波伏瓦对女性形成的历史和女性个体生长的每个阶段及其具体处境进行了分析。他揭示了女性沦为“第二性”的原因,并指出了女性走向自主的出路。波伏瓦对不同的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她认为生物学的、精神分析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都不能独立地解释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附属性别的形成,是整个人类文明决定了女性的次要地位。生物学上女性的性别特征及其生育功能对女性的存在给予了限制,精神分析学的“性中心说”所衍生的“内在化”的女性意识使女性本身为其“第二性”意识所限制,历史分析学的经济地位、劳动分工使得女性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整个社会历史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也限制着女性的存在。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使得男女两性在社会历史中逐渐确立了两性性别等级。女性所面对的所有处境,使得女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居于一个相对次等的地位。

历史发展使得女性沦为“第二性”,“第二性”的意识又限制着女性去打破这一既定的意识。女性在社会所赋予它的生存处境中,在各自的具体存在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行动。波伏瓦认为,女性的所有选择都是以她所处的整个处境为基础的,是她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上进行自由选择的结果。由此,我们应该对女性的所有处境以重视。女性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及其形成原因,在生存过程中去超越“第二性”的性别束缚,追寻自由与独立的存在。

三、“第二性”的超越

“第二性”的处境与意识使得整个社会包括女性自身或多或少地受这一意识形态的束缚。作为这个世界的次要的、附属的性别,作为相对于男性的他者,女性在自己的存在过程中,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变成了物,变成了“他者”。在这个男性主权的社会,女性的自主性一直在受着严重的压迫。

摆脱“第二性”,是女性作为人的最根本的出路。波伏瓦指出,要实现女性的自由独立,首先,男女两性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达到个体之间的一致性。女性自由选择、自我设计,超越以往女性延续的“内在性”,追求创造性。另外,要坚持女性作为个体人的自由和独立,女性应该集提出目标、设计自我于一身,要有摆脱“内在性”意识,应该树立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只有,全面实现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男女两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在这个世界上达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观认为,女人要以自己的存在为基础,在存在的过程中自由选择,摆脱“第二性”的命运和附属地位,争取自己的自由,去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现实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价值。

只有当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人的存在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在自己的存在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

参考文献:

[1]戴兴伟,龙智峰.波伏瓦《第二性》的书名隐喻性内涵分析[J].名作欣赏.2011.

[2]波伏瓦.第二性II[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第二性存在存在主义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第二性”的考察:女性主义视野下网络同性恋小说写作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