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井别转换驱油技术研究

2017-07-10 09:35姚文礼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0期
关键词:低渗透

姚文礼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摘要:目前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高含水期后,常用增产措施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都存在着投入高或安全环保要求高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针对低渗透油田,可以利用井别转换技术来改变储层中的液流方向,借以实现注水开发调整的目的。目前利用井别转换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在原井网的基础上,通过井网调整或者注水量的调整来实现压力场的重新分布,进而实现地下流体流动方向的改变,提高水驱波及系数,从而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并有效应用于SY油田,并取得较好效果,可以为低渗透其它油田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低渗透;井别转换;液流方向;综合调整;增加可采储量

1 前言

从我国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来看,低渗透储量占了较大的比例。低渗透油田水驱油效果较差,大部分剩余油滞留在油层中,用常规水驱方法无法采出。目前低渗透了油田采用的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和方法较多,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油井重复压裂、蒸汽吞吐、微生物吞吐、水井深度调剖等,通过调研分析,目前低渗透油田常用增产措施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都存在着投入高或安全环保要求高的问题[1]。

通过低渗透油田井别转换来改变储层中的液流方向,借以实现注水开发调整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注入水波及系数。井别转换技术的实质是水动力学调整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手段是通过井网调整或者注水量的调整来实现压力场的重新分布[2,3],进而实现地下流体流动方向的改变,提高水驱波及系数,从而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该技术是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2 井别转换驱油机理

井别转换作为较为有效而又便于实施的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方法,在国内矿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4-6]。它主要是通过分析原有方法导致的残余油分布及存在形态,使用改变工作制度、改变井网或是改变井别的方法来引起油、水渗流方向改变,在油层中造成新的压力分布,使新的注人水的主流线进人未触动的残油区,从而使油层中动用差和未动用的剩余储量投人开发,使宏观非均质油层的开采状况和微观非均质的驱油状况得到改善,达到扩大面积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7,8]。

井别转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稳定注水一段时期后,油层中会形成固定的水流方向,通过改变注入水量或注入水压力,将高含油饱和度区的原油驱替出来,或在微观上改变渗流方向引起水相渗透率的变化来提高可流动油饱和度,最终达到改善水驱动用状况、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井别转换可以通过调整注水井注水制度、调整采油井生产制度、或将采油井转注等措施来实现。

2.1 调整注水井

调整注水井工作制度主要是改变注水井注入量或注入压力,打破原有注采系统,从而实现液流方向的改变。对一个相对稳定的注采系统,在正常注水条件下,在注水井与采油井连线的主流线上由于两端压力相当,生产井之间易形成滞流区,导致剩余油富集。调整注水井生产制度,则滯流区内剩余油将向注水井处移动,注水井附近部分储量将得到动用,水驱效果将得到改善。

2.2 调整采油井

在低渗透储层中,由于裂缝或相对高渗区往往较为发育,注入水通常沿着裂缝或相对高渗区直接流入附近的采油井,位于低渗区的采油井并不见效,导致注入水利用率较低。通过封堵高渗透层后,高渗区两端压力相当,使得注入水开始流向相对低渗区,导致液流方向发生改变,相对低渗区采油井附近储量得到动用。

2.3 采油井转注

采油井转变成注水井不仅可以改变液流方向,也可增加受效方向,动用更多储量。通过油井转注,平面上老油井增加了受效方向,同时也增加了注采井数比。但通过该方法,提高水驱采收率是有限的。

3 矿场应用效果

截至2016年底,SY油田通过该技术的应用累计对31口油井实施转注,其中沿裂缝注水改变液流方向16口,点状注水改变液流方向15口;注水井转抽30口,累计68口老井见到增油效果,累计产油2.04×104t,累计增加开采储量13.1×104t。

4 结论

(1)井别转换技术原理主要是打破已有注采关系、重新调整注采系统、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是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2)SY油田通过该技术的应用累计对31口油井实施转注,注水井转抽30口,累计68口老井见到增油效果,累计产油2.04×104t,累计增加开采储量13.1×104t。

参考文献:

[1]蒋万华.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新技术应用[J].小型油气藏,1991,5:23-24.

[2]姜萍,赵平.油田高含水期评价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新方法[J].测井与射孔,2005,8(2):20-21.

[3]刘宝珺,谢俊,张金亮.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西北地质,2004,37(4):1-6.

[4]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司、开发生产司.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实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1-56.

[5]宋万超.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和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29-232.

[6]Alejandro Maure,Forrest Dietrich.Waterflooding optimization using biotechnology:2-year field test,La Ventana Field,Argentina,SPE 69652.

[7]田平,许爱云,张旭等.任丘油田开发后期不稳定注水开采效果评价[J].石油学报,1999,20(1):38-43.

[8]冈秦麟.高含水期油田改善水驱效果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4.

猜你喜欢
低渗透
泾河油田长8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鹿台山矿低渗煤层瓦斯抽采问题分析
低渗透油藏精细化开发管理模式
低渗透油田开发探讨
常规注水井解堵增注提高石油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