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2017-07-10 14:47曾垂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0期
关键词:难题就业策略

曾垂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摘 要: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题;策略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拉动就业乏力、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诱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对毕业生择业、流动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的结构性供过于求等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然要对症下药,谋求解决之道。

一、稳定经济发展并拉动就业需求

立足經济学的视角,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拉动就业乏力、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诱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对毕业生择业、流动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的结构性供过于求等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然要对症下药,谋求解决之道。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拉动大学生就业需求始终要靠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只有各区域经济和各行业生产力协调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待遇才会相对均衡,就不会过分集中于某个区域或行业,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破除毕业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要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持扩大内需并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扩大大学生就业岗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实施创新驱动以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享赋。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着重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的发展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模型、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也只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出更多优质岗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只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发展增添动力。创新驱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创新,推动就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引智聚才,着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效,坚持优化创新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发展绿色就业以拓宽就业市场

在气候变化的压力下,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开发更多绿色项目、扩大绿色消费、挖掘绿色产业巨大就业潜力来刺激经济复苏。向绿色经济转型,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五个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四个建设”同等的地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这是中央面对当前十分突出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现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出的再动员和总要求。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农业等全面展开,但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向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一些就业机会被消亡,而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因此,作为一个就业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契机,大力发展绿色就业,开拓就业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因此,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就业战略,以绿色就业为方向积极扩大就业,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健全法律体系,确保绿色就业的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绿色就业创造产业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绿色就业发展;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绿色就业的适应性。

四、加大创业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创业不只是个人创造财富,更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了政府就业工作的压力。所以,“创业带动就业”既有效增加就业、又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和困难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容量,通常情况下就业只是个人行为,而创业可以带动群体性就业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创业带动就业,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升华就业使命,提高就业者的综合能力。政府、高校等社会各层面都应当积极主动顺应市场需求,探索和营造创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形成高校、政府、市场三方联动的创业机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五、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果又从根本上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片面地追求规模和速度,还必须考虑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相统一。尤其在当前,高等教育已从“卖方市场”逐渐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要根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深化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体制、科类和专业结构等,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开创大学生就业的美好前景。高校应针对毕业生反映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改进学科专业设置;留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加强专业实践教育,瞄准学科前沿知识扩大专业覆盖面、增强师生的学术交流,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应主动顺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准确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定位和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相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要以灵活的教育形式适应就业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10 (3)

[2]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2)

[3]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4]李昌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7)

猜你喜欢
难题就业策略
借调难题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难题大作战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巧解难题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