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对文化理解的思想脉络

2017-07-10 07:41宋美丹
科技风 2017年2期

摘 要:通过研读马克思著作,对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解发现,马克思对文化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表述,对文化观的内容也没有全面说明,但经过阅读马克思的文章,从马克思的观点论述中,逐渐明晰了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由最初的“自我意识”到报刊自由、文化自由的阐述,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到感性具体的人的存在,进一步向唯物史观迈进;通过揭示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前提,得出实践是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最后阐明文化的源泉是劳动,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展现不同的特点,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观;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来源

当代,文化引发出的软实力作为一种伟力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显著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要分析马克思对文化理解的思想脉络,学习文化的新思路即用实践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化。理论意义上理清马克思关于文化的思想脉络,实践价值是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一、马克思文化观的萌芽时期

1841年马克思从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鳩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写到“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1 ]当时马克思视普罗米修斯为他的偶像,这一时期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黑格尔理性唯心主义文化观的倾向。与一切贬低人、压制人的神作斗争是哲学的使命,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是最重要的,这里的“自我意识”指的是我与其他东西的区别所在,认为人的精神具有能动性并且把自我意识与感性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从意识的观点出发思考世界与精神的关系。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从事主编职务,在此期间马克思发表谴责政府机关的文章并提出自己的獨立观点,马克思说“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 2 ]将个人同国家团结起来的工具是报刊自由,提出报刊自由的观点,进而阐释文化自由的观点。政府限定了书籍、报刊的内容,监管了文化教育的内容,使人民完全顺从于国家,导致人民失去了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马克思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无法与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提并论,人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自由,新闻出版需要自由。

二、马克思文化观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先后著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在这三部著作中马克思的文化观展述出来。

首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3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3 ]这两句话的提出与早期的“绝对精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时期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植物、空气、石头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石,同时也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马克思将人、自然、文化连接起来,确立文化存在的自然前提。

其次,马克思在借鉴黑格尔、费尔巴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对其文化体系进行扬弃,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4 ]这表明社会存在并不会被社会精神改变或者消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或消灭。每一段历史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且前一段历史会影响后一段历史,前阶段的实践会对后阶段实践起作用,这包括对人的影响。这些不但是对黑格尔的反驳而且是对自我意识的反省,他从人的角度出发,阐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生产的决定性地位,来证明文化的本质就是实践。

马克思文化观正式形成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资产阶级的物质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内容,对超越阶级的文化观进行了否定。马克思说社会现实生活的变迁引起社会精神文化的变迁,新、旧文化会不断更替,阐释了文化发展的规律,进一步阐明文化发展的基本原理,最终,最高级的文化是与最高级的社会相一致的,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三种社会形态,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文化观完善时期

《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阐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个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文化观奠定了更为强大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阐述了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即文化的来源“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5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完成自己必要的劳动之外进行的劳动被资本家占有了,资本家打着社会的旗号将剩余劳动命名为社会劳动,这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文化产生的基础,表面是资本导致文化的产生,背后实质是劳动产生了文化。马克思在晚年也对文化观进行了理论探索,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观点,形成了《人类学笔记》。其中最鲜明的是《古代社会》,马克思说“例如非洲人过去和现在都处于蒙昧和野蛮时代两种文化交织混杂状态;澳大利亚和波利尼西亚则曾经处于完完全全是蒙昧状态;美洲印第安人族系,和其他一切现存的族系不同,他们提供三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期的文化状态。”[ 6 ]这句话说明文化发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期文化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

通过简析马克思对文化理解的思想脉络,掌握马克思对于文化理解的基本要点,正确运用马克思关于文化的观点。人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点,避免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同时弘扬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批判的继承,结合当今新兴文化,比如互联网文化、创新文化观等形成自己的文化观。由于不同时期文化呈现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人为本,从当代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出发,了解当代人的心理,树立切实符合当代公民的文化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89-19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7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2,4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9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31.

作者简介:宋美丹,河北迁安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