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政治命题方向 聚焦文化生活命题规律 科学安排复习策略

2017-07-11 05:52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吴晓林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化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 吴晓林

一、考纲解读

1.从2017年的《考试大纲》看:考试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突出于选拔性考试,以及高考应该具有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2.从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看:

⑴考试形式均为笔试、闭卷。⑵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⑶试题结构为Ⅰ卷(选择题)、Ⅱ卷(非选择题),文综试题学科间不交叉,其中第38题以政治和经济两道材料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39题以文化材料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

3.从2017年《考试大纲》的变与不变看:

(1)进行专业化概括,比如将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整为“有关学科知识”,说明了对知识要做到精准理解。

(2)同时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将原来的“能够……”中的“能够”一律删除,尽量减少一些形容词来描述能力要求,调整为“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3)将“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调整为“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其目的在于整合学科知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结点,从某一方面将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便于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政治复习,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全面把握高考方向。

4.从高考与综合素养结合角度看: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依据2017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特对《文化生活》模块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附有2016高考试题解析和主观题做题方法指导。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强化记忆,把握考纲,记准考点,学会灵活应用,达到融会贯通。

二、高中政治的核心素养与高考解决现实问题的结合

《考试大纲》将所学政治学科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靠刷题考高分更难了。学生不仅要做到精准理解,还要学会知识迁移,根据社会现象推导知识,知识目标明显拔高。建议关注时事政治,把时政热点与课本有效对接,并且提出相应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国卷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及规律

(一)试题总体结构特点:模式稳定;突显改革理念,选择题少而精且适中,非选择题指向清晰,知识整合能力强。其中考核要求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历史情结及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担当。如:抗战精神,反法西斯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精神纪念对当代的指导。

如:(2016·全国Ⅰ卷·39)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反思与备考启示】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针对2017年高考可能出现与学科知识与之相对应的背景,如毛泽东诞辰123周年,在其带领下的新中国反剥削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回忆2016年的工匠精神,航天(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精神等。

(二)全国卷时代性明显,特别关注中华优秀悠久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如:(2016·全国Ⅲ卷·39)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答案】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反思与备考启示】青蒿素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本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角度,立足于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其世界影响力等角度回答。以此类推,2017年高考我们可以关注中国与他国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年,对文化互访,孔子学院的新发展,国医中医世界传播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加以研究学习。

(三)源于学科知识考查,深于学科术语挖掘、扩展、延伸。

如:(2016·全国Ⅲ卷·19)2015 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②的说法不正确。本题重点考查文化传播发展与实践的关系,选项中涉及到的文化传播、创新、文化发展变革都源于教材,融合现代理解又高于教材。

【反思与备考启示】这是文化常识的考试特点,灵活变通,需要同学们在掌握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判断正误的基础上,同时做到在平时模拟及练习中强化对选项的能力理解和思考。

(四)试题比重固定,倾向性强。

1.从近几年全国卷的考查情况看,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所占比重较大,文化生活分值较低。全国卷特别重视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突出学科核心价值的考查。全国卷试题的“话题”和材料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宣扬国家意志,不回避热点。近年来的政治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关注民生、宏观调控、社会公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贴近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问题上。

2.注重试题材料的生活化,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作为命题材料入题,甚至直接考查生活常识,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社会正能量。破解热点现实问题,要有高度的家国情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探究性试题的训练,要求考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对事论事,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可行性见解。

3.学生要不断提升解题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述的准确性,锤炼语言,并培养规范答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2016·全国Ⅱ卷·39)2013年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反思与备考启示】突出主干知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作用,理解透彻深入并能适当拓展延伸,答案组织更加灵活、规范,注重教材理论的灵活运用,而不是照搬教材知识。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

【反思与备考启示】情境材料的选择与呈现关注现实,丰富详实,注重体现探究味、开放性和主动生成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文组织能力和实践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关注时政新闻,评论文章,政府方针政策的解读。

(五)归纳近些年高考真题的方向和角度

39题——文化、哲学角度命制三小问,文化常识在全国卷中是特征非常显明的一道题目。

具体趋向表现如下:

特点1:以传统文化为命题背景,以时代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旨,材料可读性强。

(2016年全国Ⅰ卷)英雄精神

(2016年全国Ⅱ卷)精准扶贫

(2016年全国Ⅲ卷)屠呦呦中国传统中医文化

(2015年全国Ⅰ卷)记住乡愁

(2014年全国Ⅱ卷)抗战精神

(2013年全国Ⅱ卷)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全国卷)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特点2:文化常识设问突出限定性设问(知识型、内在关联型)。特别强调正确的解释及说明,正面引导学生大众舆论。

(2016年全国Ⅰ卷)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16 年全国Ⅱ卷)39(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2015年全国Ⅰ卷)39(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5 年全国Ⅱ卷)39(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特点3:注重体现探究味、开放性,源于学科知识,忠于实际具体生活。

(2016 年全国Ⅰ卷)39(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2015 年全国Ⅱ卷)39(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2014 年全国Ⅰ卷)39(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特点4:没有具体指向学科知识,开放性强。

(2014年全国Ⅱ卷)39(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

四、文化常识部分高考备考复习规划与建议

(一)抓住文化常识主线,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板块和框架。强化重点考点的记忆和运用。

(二)关注社会热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进行热点专项复习。

把握热点选择的时间跨度,热点材料为背景的熟知度、分析热点问题的多角度、广度、深度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程度。如以全会为主题: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再如热点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五个发展理念,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成就,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国际秩序与规则的深刻调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与文化常识相关的背景材料都可以运用学科知识加以深化理解。

(三)提升人文素养,培养、鼓励个性创新。

特别关注高中政治的核心素养四方面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认同和理解。高三学生成绩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关键在课堂,关键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四)注重知识整合,提高自主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全国卷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材料更加丰富,详实,有些就是原始材料未经改编。内容上涉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人类社会,从多角度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脚踏实地,精做题,常反思,借鉴交流稳步提升。

精选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立足能力培养和训练,增强探究性和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高考题作为复习中的典型教材,精练巧讲,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五、文化复习中关注的“三观”

文化生活中的实践观:

第一单元:文化产生——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第二单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第三单元: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四单元:文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文化生活中的教育观: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考点)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3)建设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核心内涵的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4.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生活中的科技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