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观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7-07-11 05:36周艳丽董心灵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旅游业

周艳丽+董心灵

当前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中存在三大制约因素,文章从纷乱的后现代话语中提炼出建设性的后现代观,并在后现代境遇中考察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而后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我们要辨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后现代特性的结论。

一、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

我国旅游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完成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国内旅游人次、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其背后的危机日益暴露,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旅游业成为最迫切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但目前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仍面临着三大发展瓶颈。

(一)激增的旅游人口与有限的旅游供给

“旅游人口是指探亲、旅游、度假、会议、公差、商业购销等各类流动人口的统称。一般来说,他们有稳定职业和经济来源,流动不以就业为目的,并且在外逗留时间短,停留地点多数为宾馆和饭店等公共场所。”自1979年中国旅游业被确定为一项经济产业,旅游人口总数不断攀升(如下图1)。

1978年旅游人口总人次为180万人次,到2005年旅游人次达到18.571亿,是1978年的近740倍;截止2015年,达到了41.2亿人次。强劲的旅游需求给旅游供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度造成了旅游市场的混乱。供需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供给的角度,各个景区旅游容量严重超载,各旅游企业为扩大供给降低旅游服务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度极低,尤以旅行社业为代表。二是从需求的角度,需求绝对量在持续增加;更重要的是逐渐成熟理智的旅游者对旅游供给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业内外欢欣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漠视了生态失衡、环境破坏、文化趋同和信誉缺失等问题。在单纯经济利益驱使下,为扩大供给,形成了令人追悔莫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而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二)旅游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 Diseconomies)与三大效益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超(Marginal Social Cost)越活动主体范围的负面影响。因为边际私人成本(Marginal Private Cost)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因此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倾向于扩大生产和消费。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不断加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邊际社会成本。如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公路和索道、砍伐林木而造成的植被和景观破坏。二是社区文化特色丧失,社会状况恶化。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介入造成对社区文化传统的冲击,以及不同阶层、团体和家庭由于不能公平分享利益而互相嫉妒等。三是拥挤。拥挤作为有限的消费容量和无限的消费规模之冲突,首先体现为旅游者施予旅游者的外部不经济,因为游客人数增加到某个相当大的数量之后,增加更多的游客就会减少全体游客的效用;其次为旅游者施予社区居民的外部不经济。

很明显,由于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无意义费用和损害是惊人的,其对象是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然而人们却对之熟视无睹或无积极作为,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旅游企业单纯追逐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社会)成为一个整体,三大效益统一。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与此形成尖锐矛盾。

(三)旅游产品趋同、特色丧失与旅游资源稀缺性

在长时间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了大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的旅游产品。整个旅游业缺乏全员创新意识和原创意识,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主要靠引进和模仿,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无法充分刺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产品趋同的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当地文化特色分析不当、利用不当,使产品停留在简单的市场跟随产品的层次上。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持续的旅游需求受到影响。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言的。而资源的价值度恰恰与其稀缺度成正比。无疑,相对于当今旅游需求的急速增长,我们的旅游资源具有更加明显的稀缺性。而目前粗放型旅游产品开发使旅游地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从这个角度讲,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又在不断降低,从而其价值和吸引力也随着降低。粗放型旅游经济增长的代价便是付出高额的机会成本,成为桎梏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后现代的知识态度——后现代观

后现代主义涉及建筑、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主要有两个派别,一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或“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它把对现代性的批判定位于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维度上,对现代世界观和启蒙认识论持彻底的取消和否定态度。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是要解构现代性,而是要超越现代性,并试图通过修正传统观念,来构建一种后现代世界观。本文正是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着眼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概括起来具有如下特征。

(一)强调反思、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即反思和批判。他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中心主义等。在“后现代”,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假定有一个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的绝对支点。他认为理性和逻辑,往往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后现代思维并不是试图消除现代世界观,而是扬弃、修正和超越。希望这种升级换代的观念可以带领人们走进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和现实世界。

(二)对和谐的崇尚

现代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具有二元性,并强调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处于从属地位。后现代主义则“破除了主——客二分法,摧毁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权威地位,中断了同主题范畴相联系的独断权力关系,并由此消除了其隐藏的层系等级系统”。后现代哲学观反对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类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的权利。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万物都是一个整体,都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存在,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们去照料的归属地,主张“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后现代主义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的、强制性关系,“竞争不是最终的准则”,和谐才是根本。

(三)强调变革创新、且容忍差异

在现代世界中,一切均服从于恒古不變的普适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

三、后现代观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反思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谨慎对待旅游人口的增长,建设生态经济

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之一的旅游业,无法脱离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目标的泥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首先体现为经济增长取向,如论“可持续”性,也首当其冲是“可持续”的财富增长。在我国,如果旅游业被定义为地方支柱产业,也无非考虑的是旅游业为创汇、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做出了其他行业难以实现的贡献。而令人又惊又喜的旅游人口增长速度为旅游经济粗放发展提供了借口。

在后现代世界中,我们必须反思和批判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过去以追求产品数量和增长速度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超越传统社会的“理性经济人”,向“理性生态人”转化。我们应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和促进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双重优化的基础上,形成把资源利用的集约性、效益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有机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二)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迈进生态文明

在现代社会中,依据人们分析性的思维定势,总是偏好于指出事物的首要和次要之分,习惯性地提出“以什么为中心”的口号模式。然而实际上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他们的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更有意义。如前所述,后现代的世界观恰恰主张自然之物都是一个整体,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旅游经济是“人-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能在经济模式中被排除。人类的旅游经济活动,不能仅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还应包括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彻底改变旅游产品质量成本的外部性问题,使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内部化,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重视人们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踏步迈向生态文明。

(三)坚守特色、全力创新,创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求新求异求奇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原始动机,也是根本目的所在。在发展我国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强调多样性、异质性、多元性的后现代世界观出发,注意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根本特色,进行景区景点的深层次开发,缓解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的瓶颈作用。

须知,越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的旅游资源越富有吸引力,同时往往也越具有易损性。一般情况下,如遭到破坏不易恢复。因此更应该慎重开发,合理规划,尽量降低机会成本,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旅游业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