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

2017-07-11 16:06胡智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民族精神

胡智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国的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发展重新设置了历史现实方位;同时清晰、到位、深刻地指明了文艺创作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习总书记的讲话的确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核心对于文艺工作、文艺事业最新、最重要的讲话,是一篇贯彻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新经典、新文献;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关于文艺事业指导性讲话的传承和创新;也是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艺工作前行的最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第十次文代会 文艺创作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0.001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做了重要讲话。作为第十次文代会代表,笔者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感这一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创新迭出、指导性强,对于当代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意义与价值,笔者梳理出以下四层意涵:第一,从现实意义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关于文艺事业、文艺工作最新、最重要的一个讲话。第二,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一讲话是继1942年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1979年邓小平同志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之后,关于文艺事业、文艺工作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讲话。第三,从理论意义来看,这一讲话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体现着鲜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文艺理论文献。第四,从实践指导意义来看,这一讲话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最鲜明、最具时代意义的最新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文本本身来看,这一重要讲话充满了体系性、创新性和现实性。从体系性来看,这一重要讲话非常严密,既全面又系統、完整;从创新性来看,讲话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和新路径的表述;从现实性来看,讲话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和现实批判的有效性。简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文代会重要讲话文本本身体现出三性,即体系性、创新性和现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内容非常丰富,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这也正是习总书记讲话所回应的三方面问题:第一,讲话回答了文艺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讲话回答了文艺为什么的问题。第三,讲话回答了文艺怎么样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且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文艺是什么

习总书记文代会重要讲话的第一个回应,是回答了文艺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文艺家、学者、思想家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都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解释,这方面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在习总书记的讲话当中,我们看到了关于文艺的定位和内涵的新的阐释,笔者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表述。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气神”的集中体现;火炬意味着光明,带着力量也带着温度。所以民族精神的火炬的内涵和定位就是点燃、温暖和提振民族精神,指明、照亮民族精神。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对民族精神的火炬有非常深刻阐述。习总书记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继而指出文艺“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高擎民族精神火炬”,这是他在讲话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首先,习总书记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沿革、历史延展和历史传承来进行表达,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总书记讲话的开篇就提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个表述在以往的讲话中是比较少有的。这里包含两点:一是强调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和传承。民族精神是民族在长期的演化和进步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追求,是生生不息地传承的精神追求。二是强调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也就是民族精神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属于本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标识。这个精神标识同时能够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带来的是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创作。只有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沉淀下来、彰显出来,只有把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体现出来,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总书记从这个意义上阐述文艺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标识、民族精神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显现,进而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点燃和引领着民族精神,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习总书记从规律性的角度阐释了民族精神的火炬的价值。他说“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这就是说,民族精神的火炬既是一个标识,也体现在代代相传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伟大杰出的文艺创造中。一方面,在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杰出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所带来的深刻的民族影响。以中国为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现实的和历史的奋斗业绩当中,也体现在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学家、艺术家的文艺精品以及文艺巨匠的创作中。古往今来的文艺家创造的文艺精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反映出的民族精神独特性就是总书记所说的民族精神的火炬。另一方面,民族精神的追求和标识又通过大量文艺家所创造的文艺精品和文艺杰作,折射出文学家、艺术家本身所带有的民族精神,恰如鲁迅先生所说是“导引和引领”这个国民精神的火光。因此民族精神的火炬阐明了杰出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家就要体现民族精神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标识,这是文艺本身的定位和内涵所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也就是说文艺首先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的重要显现。我们要通过民族精神的传承、沉淀,通过民族精神独特性的显现,通过记录和阐释着民族精神的众多杰出文艺精品和杰出文艺家引领和导引民族精神,给这个民族精神以温暖、以提振、以鼓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总书记在讲话当中非常清晰地表述:“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这里强调的是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如果说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从传承性的历史的视角来看,时代前进的号角更多是从当下现实的乃至于面向未来的视角来阐述的。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也感受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在讲话中很多地方都对此做了非常深入的阐述。在讲话当中习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里强调文艺的时代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会体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都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和特征。习总书记还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这里紧扣的是时代性的话题。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当中,“时代”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习总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为什么文艺要强调时代性:“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这里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文艺是离不开时代的。文艺反映时代,离不开时代给它的支撑和约束。“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文艺发展一个基本规律,文艺记录的就是时代的特征。第二,文艺总能敏感甚至先导着时代。在一个时代到来之前文艺总是敏感地发出时代的先声,导引着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说:“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就是说文艺以其敏锐和敏感先导性地呈现着这个时代的特质,这是文艺的又一特点。因此,习总书记从另一个视角来讲:“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如果文艺远离社会实践,不能融入时代,在恢弘的时代主旋律之外喃喃自语、茕茕孑立,就只能被时代淘汰。这反过来又一次印证文艺文学艺术、文化艺术不能离开时代。这是强调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另外,总书记在讲话当中非常清晰地表达了文艺和时代的关联,那就是文艺作为时代号角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在讲话中反复多处强调的,即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文艺的使命,也是文艺的定位和内涵所在。

从历史的意义上讲,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从现实的意义上讲,文艺是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从规律上来看,文艺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为文艺是记录时代、无法脱离时代的存在,另一方面文艺又是敏感于时代、先导着时代的存在。因此,文艺这种既离不了时代,又先导着时代的特征,决定了有作为的文艺就不能脱离时代。

文艺是引导人们前进的源泉。这一点是习总书记很新的表述,也非常深刻。他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这一点讲得非常到位,三个源泉——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这是对文艺的又一个定位。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着眼于现实的引领,文艺是引导人们前进的源泉更强调的是文艺与人民的具体关联,也就是文艺到底是定位在哪里,文艺跟人民是什么关系。总书记对此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三个源泉的观点。首先是思想的源泉。也就是说文艺应当给人们带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启蒙和启迪,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通过文艺寻找一种思想的光彩或者启迪,这是一个定位。第二个定位是力量的源泉。就是从文艺当中得到鼓舞,得到力量,得到向上和进取的一个源泉,这也是很给力的一个表述。最后是快乐的源泉。文艺给人民带来欢歌笑语,让人们感受到赏心悦目,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源泉是对内在思想的启迪,是内外兼修的力量获得,还是一种身心从外到内的快乐和愉悦的获得,这些都是我们习总书记对文艺定位的新的表述。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引导人们前行前进的源泉,这三个观点是习总书记在文代会讲话中正面回答文艺是什么的核心观点。与这三个正面立论相对应,习总书记也对文艺不该是什么做了旗帜鲜明的表达和阐述。

第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总书记一方面强调民族精神的火炬,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是反对戏弄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他在讲话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个态度。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说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这个针对的是在一个时期流行的所谓“戏说”的情况。文艺创作离不开历史题材的创作,以影视剧为例,过去若干年间大量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涉及到对历史题材和历史故事的“演义”,在这些历史题材和历史“演义”中,的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戏说历史的现象。对此,总书记看得非常清楚,在讲话当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这三个“亵渎”意含深刻,指向性非常强。首先是亵渎祖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对我们历朝历代的先辈,我们的部分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对他们进行丑化、妖魔化和“演义”,有一些甚至已经虚构和戏说到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接受的一个程度。为了博得人们的眼球,部分文艺创作对诸如宫廷内幕、历史战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胡编乱造,演义出很多乱伦、搞笑、穿越等严重亵渎祖先的内容。有的是亵渎英雄,还有的是对历史经典不够尊重,甚至对《史记》这样的经典史书、文学名著都进行夸张的戏说。这些戏说、演义是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予以批判的。在讲话当中,习总书记也进一步对这个三个亵渎做了一个阐释,他说“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这里两个词值得注意,一个是“无端的想象”,就是没有来由胡思乱想,以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是不可以的。二是“历史虚无化”,更是完全把历史消解到近乎虚无,忽略了真实的历史存在。“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所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在这一段话中,习总书记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对历史觀的强调。也就是说文学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应该有正确的历史观,反对亵渎经典,反对历史的虚无主义,反对戏弄历史等错误做法。如果要戏弄历史,必将会被历史所戏弄。

第二,反对脱离时代的无病呻吟。在讲话当中,习总书记对所谓的“茕茕孑立、喃喃自语”这样脱离火热的社会实践,站在恢弘的时代主旋律之外的创作倾向也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反对。习总书记看到我们文艺创作当中很多所谓的“宾馆文学”“宾馆文艺”——不到大千世界中深入体察火热的社会实践,不去感受时代的脉搏跳动,只是凭自己想当然地关起门来“茕茕孑立”“喃喃自语”,这样的创作状态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第三,反对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习总书记认为文艺应当传达真善美,应当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他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是特别具有习总书记个人语言特点的表述。反对廉价的笑声、反对无底线的娱乐、反对无节操的垃圾,这三个反对都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第一,反对廉价的笑声。我们看到部分文艺创作特别是喜剧、小品等创作中,不乏卖弄搞笑特别是拿社会弱势群体开心、开涮的恶劣景观和现象。这部分作品对残疾人、老人、农民工等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弱势群体的部分言行举止进行夸大、夸饰,从而卖弄和搞笑。这样一些靠拿弱势群体开心开涮引人发笑的行为,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廉价的笑声”。这样的笑声不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笑声,因此是廉价的。第二,无底线的娱乐。比如拿名人的私生活,拿历史人物的故事进行恶意“八卦”和玩弄,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对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规则的挑战,这叫无底线的娱乐。第三,无节操的垃圾。部分文艺创作不仅无底线而且没有节操,严重背离伦理规范的要求,甚至刻意表现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言行,习总书记视这些为垃圾。这都是习总书记特别反对的,都是远离“真善美”的“三俗”即“低俗”“庸俗”“恶俗”之作,这就是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习总书记认为,不应该让这些东西淹没我们的生活。

所以,针对第一个大问题,习总书记从各个角度回答了文艺是什么。简单总结起来,习总书记在文代会重要讲话当中对于文艺的定位和内涵做了全新的阐释。正面概括三句话,即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引导人们前行的源泉。从另一面概括也是三句话,即反对戏弄历史的虚无主义,反对脱离时代的无病呻吟,反对远离真善美的低俗、庸俗和恶俗。

文艺为什么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回应的第二个问题是“文艺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文艺的功能、意义、作用等做了全新表述。这个表述内容相当丰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文艺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对此,习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及邓小平同志讲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全新的表述。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应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把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和文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文艺为什么的理念说得很透彻,即为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先进,脱离愚昧和落后而贡献力量。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发表的祝辞当中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进一步说,文艺文化要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文艺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上进取的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灵魂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非常独特和深刻的表述,他非常鲜明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说法旗帜鲜明、掷地有声。他在毛泽东同志建设民主和先进的文明的基础上,在邓小平同志发扬高尚和崇高的精神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怎样来获得这个灵魂?习总书记是这么说的:“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艺应当是从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当中汲取营养和能量。应当保持对自身文化和文艺一个高度自信,应当对自身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的生命力保持高度自信,这样才能成为激励国家和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这是针对文艺为什么的第一个表述:文艺是为国家和民族凝神聚力的,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精神力量的,是为国家和民族提供灵魂支撑的,文艺是国家民族之魂。

文艺是社会生活之镜。文艺映照出的是人民的社会生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发出人民的心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因此,一切优秀的文艺创作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撑,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源于人民,是人民的呼声和人民的掌声支撑了艺术生命。同时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也是为了人民,只有为了人民才有存在的价值。习总书记又进一步讲:“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这段话可谓意味深长。既然文艺源于人民,文艺工作者就必须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包括人民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通过观察、体验,最终真实和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和心声,不仅是从外观上来去描摹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还要从心灵深处体会和表达人民的心情、心声和心愿。这要靠深入体验生活,深入去观察和体会人民的心态才能获得。怎样在中国土地上进一步表达文艺为人民的意涵?习总书记指出:“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今天的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都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题材。这里有国家蓬勃发展的图景,有家庭酸甜苦辣的景观,有百姓欢乐忧伤的情形,有气象万千的景象。到处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到处是激昂跳动的乐章。这些色彩斑斓的画面,本身就构筑起一个特别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剧。作为社会生活之镜,文艺就是要去反映这样的生活,就是要去记录这样的生活,就是要从中挖掘出鲜活的生活景观。因此我们说文艺为什么?文艺为人民,文艺要服務于人民。怎么去为人民、服务人民?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们扎根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为13亿多人民丰富多彩感人肺腑的生活活剧鼓与呼,这样才能获得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要留存经典之作。文艺也要留存精品经典之作,这是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的。一个时代要留下一个时代的经典,经典本身就是文艺创作的目标之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特别强调的是文化杰作和不朽作品。这与习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提到当代文艺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一以贯之,要求我们要努力锻造出杰出和不朽的作品。这种杰出和不朽的作品并不是随随便便来的,而是要经过反复锤炼的。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说:“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經典作品,习总书记的这一表述非常生动。经典作品有深刻的精神诉求,有独特的思想内涵,有独到的艺术价值。具体说来,从精神高度来讲,习总书记要求目光更广大、更深远、更能体现人类最先进的方面,特别是向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这是他理想的精神高度,不仅立足现实而且代表了世界的先进、人类精神的高度。例如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他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人类精神的某种高度,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精神高度是从生活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这个高度去考量的。文化内涵则要求文艺作品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对于艺术价值,习总书记则直接指明了是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和中国旋律这三种成果。我们的影视剧、我们的美术作品、我们的音乐作品等,都要体现出中国特色。从世界的角度贡献出特殊的声响色彩,展现出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这些表述都是以往最高领导人关于文艺讲话中很少提及的。

总结起来,习总书记对文艺为什么的回应,凝练成三句话:文艺应该成为国家民族的灵魂;文艺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之镜,为人民立心声,传人民之心声;文艺也要创精品、经典之作,为世界奏响独特的声响,树立独特的标杆。这是从国家民族意义上、从百姓人民的意义上、从文艺创作自身的意义上,来表达文艺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上表达“文艺为什么”的问题。这是笔者理解的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第二个主要内容。

怎样进行文艺创作

习总书记文代会讲话还回应了应怎么样进行文艺创作的问题,这里讲的是文艺创作的规律。总书记对文艺创作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展开创作,也做了精彩阐释。

文艺创作的态度。关于创作态度,习总书记的表述非常丰富和生动。总书记在讲话当中针对文艺创作的态度,提出了四个“有”。

第一个“有”是要有文化自信。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强调:“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这是有相当的针对性的,针对的就是那些没有骨气、没有个性和没有神采的文艺创作。在过去若干年间,我们必须看到在文艺创作中出现过一种相当普遍的潮流性情形,这就是我们把国外的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文艺创作理念当成世界先进,甚至奉若神明,而忽略了我们对身边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入的洞察、体验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切惟美国马首是瞻的情形。所以在我们的电影创作、电视剧创作,特别是在我们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盲目引进国外模板的情况。当然,引进国外先进的节目模式作为借鉴,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的确也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太多对国外电视节目的过度崇拜,从而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勇气。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好的,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那就可能是土的、是糟的、是差的,这样一个情形的确在过去若干年间相当普遍地弥漫在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很多领域中,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各个方面。正是针对这样一种情形,习总书记郑重其事地提醒、提点艺术家要有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只能仰洋人之鼻息,拾洋人之牙慧,没有办法产生和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模仿和简单的克隆国外的创作,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态度。对这种态度,总书记是坚决地、明确地提醒,要有文化自信,反对简单的模仿、抄袭和克隆国外的创作态度,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有”是要有爱。总书记强调在文艺创作的态度上要有爱。要爱什么呢?要爱祖国、爱英雄、爱人民。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是这么说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这是非常真挚和炽热的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英雄的崇仰之情、敬慕之情。这种深厚的情感转化成爱祖国、爱英雄,同时也要爱人民,这就是在创作态度上习总书记强调的第二个“有”,就是有爱。

第三个“有”是有心和有情。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这段话里总书记非常细腻地强调两个词就是用心和用情。这是一种创作态度,即对于生活应该是带着一种情感,用心去感受和领略,只是浮光掠影是不够的。所以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说:“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第四个“有”是有人格。在讲话当中,习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他引用歌德的话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总书记强调文艺家要培育自己伟大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下面这个表述特别重要:“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强调伟大的作品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目光,也就是雄伟的人格。习总书记还进一步说,“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从反面的角度“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这一切都是强调文学家、艺术家的道德和人格的修养。

总之,习总书记在艺术创作态度上强调四个“有”,就是要有文化自信;要有爱——对祖国和民族、对人民、对英雄的爱;要有心和有情——用心和用情去创作;要有雄伟的人格;要做到德艺双馨。创作态度是创作的基础,有这样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艺创作的能力。文艺创作是一个特殊领域,不仅需要非常端正的创作态度和博大的情怀,更要有相当强的天赋和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从哪里来?习总书记在多处做了表达。

首先是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说:“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因此,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这里总书记强调的是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样式——如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影像表达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第一种能力。

其次是塑造典型人物的能力。习总书记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文艺创作的能力,既包括运用色彩、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独特艺术手段提炼生活的能力,还包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典型人物的能力。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最具时代特质的典型人物。

最后是辩证地表现生活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总书记也做了多处阐释,他在讲话中说:“‘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总书记引用茅盾的话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怎样去反映生活又创造生活呢?“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是总书记辩证地看觑生活的表达。生活中有正面的存在也有负面的存在,这是生活的本然。我们怎样表现这种生活呢?总书记进一步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樂观心态和进取精神。”习总书记强调生活本身就是辩证地存在着。文艺家去表现这个生活,就要善于从这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生活当中找寻温暖的力量,弘扬正能量,这是文艺家的本领和能力。习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本领和能力:“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一段表述非常精辟和深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做一名在幽暗中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觑光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弘扬正能量的文艺创作家,而不是沉醉于鲁迅所批评的“小悲欢”,成为观望者、抱怨者、悲观者。这一点是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的。

习总书记文代会的讲话在艺术创作的能力方面强调了三种能力,也就是善于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的能力,善于塑造典型人物的能力和善于辩证地表现生活并给予正能量的能力。这是关于文艺应当怎么样的第二个方面——能力的阐述。

文艺创作的方法。谈到文艺创作的方法,总书记首先强调的是深入生活。他在讲话中激情澎湃地说:“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者如果不能深入生活乃至脱离人民,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就会变成无根浮萍、无病呻吟和无魂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这句话讲得非常结实和到位,强调我们的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在人民的情感的体验中,在与人民心灵的共振中发现美、发现生活、发现和创造艺术。这是第一点。

文艺创作的方法第二点是艰苦打磨。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文艺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虚假,来不得浮躁。“板凳要坐十年冷”才有可能打磨出经典之作。强调艰苦打磨,这是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创作方法上第二个要求。

文藝创作的方法第三点是善于创新。在创作方法上怎么样去创新?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反复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的现实的伟大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这个创新为我们的一切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动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对于文艺来讲“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创新的具体切入点是原创力的提高,不能简单模仿而要有自己的原创。提高原创能力要在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展开创新,更要在三个结合上进行创新。一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新的创作理念是必须的,同时要找到新的手段使之相结合。二是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开辟新内容就要找到与这个内容相适应的新的形式。三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结合。既有主观艺术形象,同时要有客观的技术手段将各种因素去进行新的组合。这就是习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创新的一些深刻和独到的阐述。

习总书记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非常丰富,在笔者看来,集中回答了三个核心问题:文艺是什么、文艺为什么和文艺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文艺的定位和内涵,文艺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以及文艺的态度、能力和方法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习总书记对文艺的前途和文艺对国家民族的价值做了一个精彩的阐述。习总书记说:“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这是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学习解读习总书记文代会讲话的目标所在。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国的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发展重新设置了历史现实方位;同时清晰、到位、深刻地指明了文艺创作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习总书记的讲话的确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核心对于文艺工作、文艺事业最新、最重要的讲话,是一篇贯彻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新经典、新文献;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关于文艺事业指导性讲话的传承和创新;也是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艺工作前行的最新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个讲话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认真领会。相信有了习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中国的文艺事业和文艺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责 编∕杨昀赟

Abstract: The important speech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Tenth Congress of the CFLAC has reoriented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he clearly and profoundly pointed out the concept, method and path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speech is indeed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speech given by the new-generation cor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work relating to and the ca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is a new classic and literature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rt tha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Marx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rries forward and innovates the guiding speeches of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other generations of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ca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ntensively reflects the latest ideas guiding the contemporary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enth congress of the CFLAC,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National spirit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中国文化如何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
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