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7-07-12 13:54戴维娜仇佳旖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215500
大众文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书场书目曲艺

戴维娜 仇佳旖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 215500)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戴维娜 仇佳旖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 215500)

始创于清朝的光裕公所,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演人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行会组织。1912年改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如今又更名为光裕书场。这个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在苏州评弹日渐萎缩的背景下,仍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听众群体,并享有“千里书声出光裕”的美誉。本文从光裕书场的形成发展、演出形式及表演创新等方面,来论证光裕书场在传播评弹曲艺之路的积极意义,旨在推进其他评弹书场、乃至吴地传统社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而对传统曲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途径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欣赏群的培养等方面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苏州评弹乃至本民族传统曲艺的传承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非遗;苏州;光裕书场;评弹;发展;创新;传承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和上海等地区,是苏州评话与弹词的总称,是我国地方传统曲艺中的一个重要曲种,也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苏州评弹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流传与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听评弹也成为了苏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遍布于苏州大街小巷的苏州评弹,如今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进,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第三十条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同时,苏州也提倡建设文化苏州的格局,加大对苏州地区的传统地方艺术的投资力度,从而进行更好地保护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审美观念不断发生改变。评弹市场正日渐萎缩:演员匮乏,听众锐减,书场萧条,收入低下,书目老化等。1

在这既喜又忧的大背景下,苏州光裕书场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光裕书场,2016年12月-2917年四月间,笔者多次赴光裕书场,对其现状、运行模式、文化属性、以及发展趋向进行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探寻书场成功发展的经验。

一、书场及其现状

书场,顾名思义,即说书的场所。苏州的书场,是苏州评弹主要的演出场所。苏州书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1.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书场从露天走入室内,数量增加很快;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就是茶馆书场转为新式专业书场;3.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苏州书场随着评弹艺术的曲折发展,数量急剧减少,新建的书场也大多为国家剧团控制。2

据统计,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评弹书场总共有444家。而目前苏州市区现存每天固定评弹演出的书场只有五家(光裕、梅竹、和平、碧波、吴苑深处),另外其他书场很多都是社区办的公益书场。其中光裕书场是存在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间书场,在评弹界占重要地位。3

光裕书场,是王周士回到苏州后创办的第一所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用来联络艺人及切磋说书技艺的场所,后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也逐渐变成评弹艺人的管理单位。光裕公所当时占地面积是很大的,基本上是东起宫巷,西到现在的小木屋那边,北到珍珠弄,南至第一天门,这整块基本上都是光裕公所。如今书场位于观前宫巷第一天门8号,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另外,光裕公所还创办了裕才小学,是提供给艺人的孩子上学读书的机构,用以解决评弹艺人当时的后顾之忧,书场里也有其成立二十周年纪念碑。

二、光裕书场的运行模式

书场的运行需要人员的管理和资金的支持。苏州评弹团就坐落在光裕公所的遗址,如今光裕书场是评弹团下属的一个运作单位。

在管理方面,目前书场现任的日常行政人员有7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作为苏州评弹团的下属单位,书场与评弹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譬如光裕书场经理林建方,他同时担任苏州评弹团副团长一职。

书场的工作人员是固定的,而演员是流动的。都是各地评弹团的演员来光裕书场进行每日的书目演出,每半个月换一期演员。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的演出情况如下。

在资金方面,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光裕书场,如今仍是坚持每天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固定两小时演出,票价为六元。演出的书目都是长篇评话、长篇弹词,一演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便换书。对演员及演出书目都有严格的挑选条件,其演出的书目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书是以前老先生传下来的传统书目;二类书是建国后的新编书目;三类书则是现代书。光裕书场大多演出传统长篇书目,凭借其高质量的演出吸引了大量的听众以及可观的票价,近两百个座位的光裕书场与苏州和平里书场每次都能座无虚席。

苏州评弹申遗成功后,苏州市政府全面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并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及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故而书场资金一部分是由政府扶持补贴的;此外,光裕书场属于苏州评弹团管辖,故苏州评弹团对书场也会提供部分的资金支持;其余的资金则依靠书场收取门票费来维持经营。

三、光裕书场的文化属性

以苏州光裕书场来看,尽管书场在不断地演变,但它始终保持了评弹原来的艺术形式。

其一、保留了拆账的方式。以前的书场基本上是拆账的,现在有大部分的书场是包场的。光裕书场和先生还是实行拆账的,以前是书场赚大额,先生赚小额。现在是倒过来了,先生拿大头,书场拿小头。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促进舞台上的效果,包大锅饭的话就体现不出他的水准,所以说光裕书厅还是保留了以前的一些运作。

其二、保留了早上的早茶。以前信息没那么发达,艺人不管有生意没生意都要到光裕书场里面来喝茶,俗话说就是“踏社会”。比如说哪个地方需要先生,或是同行艺人在书厅里边相互介绍,以及生意的交往,还有就是传授各地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的交流就是通过喝茶来采集的,这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场一些功能有所退化,但是一些退休的老同志早上还有这个习惯,还要到书场里来喝喝茶聊聊天,现在聊的都是生活中的家常。

其三、保留了书会。以前光裕书场每年都有会书,年底连续做几天或半个月,一档一档的名家来做会书。现在也是,每年年底都有1到2次会书,叫光裕会书。还推出了光裕双月专场。同时光裕书场也活跃于各大演出平台,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接待演出、商业演出、进校园演出、交流学习演出。既包括了大量公益性、服务性的文化活动,又包括了商业性的收费演出,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为苏州评弹的普及教育及百姓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传统型书场有着无法取代的文化与软件资本,是高品质评弹表演的保障,发挥着文化传承与保真作用,是帮助评弹艺术发挥精神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4

在对外合作方面,传统型书场也在积极地探索。作为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光裕书场,是苏州市评弹团直属单位。故借此条件,光裕书场与外界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关系:第一,与评弹学校有合作,将苏州评弹学校和书场合为一体,培养一批评弹事业的接班人,更好地传承评弹艺术。第二,在苏州的三十多所中小学开设了评弹兴趣班;从2003年开始,每个学校又开设了评弹艺术鉴赏班,且有一定学分;在大陆及港澳台的国内六十多所高校开展了有关评弹艺术的讲座和宣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光裕书场致力于推动评弹艺术年轻化,来推动评弹艺术的后续发展。

四、当代书场的发展趋向

在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导向政策的指引下,书场建设工程成为2016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市镇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40万元,对全市基层12家书场进行改造,并新建一批基层书场,从而促进地方戏曲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苏州评弹申遗过后,对于书场本身来说变化不大,但是对于评弹的书目和传承人,我们进行了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评比了国家级传承人(如金丽生)、省级传承人(如赵慧兰、薛君亚)、市级传承人(如吕也康、徐雪玉、盛小云、蔡惠华等),书目每年要申报传承书目,比如说保护一类的书目,传统的长篇书目2-3部吧。每年都有政府财政补贴支持的,这一块是申报过后,政府相应的投资比较大的方面。5

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会因规模而生。如今书场的日益规模化,无疑是对评弹的传承起到了更好的积极作用。书场是提供给那些热爱评弹艺术的艺人及票友百姓去探讨交流评弹艺术,让大家感受评弹氛围的场所,但要想将苏州评弹真正地传播、发扬,就要把评弹书场当作一份事业去经营,是需要我们每个爱好传统曲艺者为之努力的。与此同时使其管理制度化和活动常规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评弹的传承与保护。

五、结语

光裕书场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演人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行会组织,它示范性书场的地位与模式的成熟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社会各界之群策群力所取得的,具有借鉴价值。通过对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笔者不仅看到了它的发展生机,同时也看到了苏州市对保护苏州评弹的努力与诚意。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用如今的目光去看待评弹书场,其作为拯救传统曲艺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式,在保护与传承评弹曲艺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书场的传播范围仍有待继续扩大,活动平台也有待继续丰富化,传承力度更是有待继续加强化。对于苏州评弹,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愿“中国最美的声音”永远美下去,愿所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注释:

1.根据光裕书场老票友陆雁梅及其他老艺人吃早茶时口述整理记载,采访时间为2017年2月25日上午8点光裕书场内。

2.根据光裕书场经理林建方(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口述整理记载,采访时间为2017年3月31日下午15点光裕书场内。

3.资料来源:中国评弹网(www.pingtan.com.cn)

4.资料来源:《苏州评弹的兴衰分析》赵颖胤,[D]2009年5月

5.资料来源:《清叶以来苏州评弹书场与社会变迁》吴琛瑜,《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4-25.

仇佳旖,女,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2013级学生。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世纪吴地传统音乐社团比较研究”(2016SJB760074)阶段性成果之一。

戴维娜,女,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 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书场书目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