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经验

2017-07-12 20:44宋春丽
价值工程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三亚市生态修复

宋春丽

摘要: 当前人口集聚与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功能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海南三亚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为例,进行了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工作是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工作一系列思路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At presen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impact on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repair are carried out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repair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lement the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 livable city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關键词: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三亚市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urban repair;Sanya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9-0034-03

1 工作背景

三亚地处热带,山海相连,河流纵横,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三亚从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城市。然而,三亚城市基础差、底子薄,加之长期以来外延式扩张、追赶式野蛮生长,滋生了建筑风貌失控、违法建筑蔓延、生态环境破坏、道路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制约了三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2015年4月开始,三亚市按照国家住建部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作,整治城市发展乱象,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实现了从“乱”到“治”的重大转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白鹭多了,中华白海豚群时隔多年重现三亚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16年12月1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市召开,2017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向全国范围推广。

2 三亚市“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一是山体裸露植被损毁。三亚市共有废弃的矿坑55个,受损的山体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特别是位于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入口处的抱坡岭,6.3万平方米裸露的山体岩石,成为三亚城市难堪的“第一印象”。

二是海岸带侵蚀沙滩变质。全市有21.6公里的沙滩岸线受到侵蚀,占已开发沙质岸线的90%,占全部沙质岸线的24.5%。有30多家涉海企业占用岸线3.5公里,有102个排污口直排污水入海,三亚湾、亚龙湾存在不同程度的岸线侵蚀和沙滩黑化泥化问题。

三是内河水质污染严重。三亚有全长31.3公里的三亚河和 24.8公里的临春河,沿河污水直排口多达399处,平均不到150米就有1个污水直排口,部分河段水体氨氮、总磷严重超标,曾经清澈的河水变质为黑臭水体。2015年4月12日,中央电视台曝光三亚河污染导致出现大量死鱼现象。

四是天际线被严重破坏。由于规划管理严肃性、强制性不够,房地产项目随意调整建筑高度,三亚出现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成片的现象,城市天际线受到严重破坏。

五是城市形态风貌失控。建筑风格各行其是,仅三亚迎宾路城区3公里路段两侧就存在东南亚、西班牙等4种以上建筑风格,存在“大洋怪”建筑,建筑色彩不协调,没有形成整体的风貌景观。

六是广告牌匾杂乱无章。在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楼宇等处有各类广告牌2万多块,城市门面广告牌匾形式各异、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精细管理,影响了三亚城市形象。

七是违法建筑不断蔓延。三亚存量违法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大量违法建筑挤占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侵占了湿地、河道、耕地,污染了水体,破环了环境,同时产生社会不公、腐败等问题,成为三亚发展危害最大的“毒瘤”。

3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理念和内容

“双修”工作是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工作一系列思路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三亚本次“双修”工作采用目标导向、先行先试思路,工作内容上总体把握、系统梳理,最后落实形成实施抓手和重点示范段。

从工作理念上说,“双修”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建设健康可持续的城市,需要关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功能、社会民生、文化传承、空间品质、支撑系统等方面的修复修补。而在开展这些工作中,需要再次强调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把握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双修工作要从民生诉求、长远发展、绿色发展、地方特色等自然生态方面优先考虑,避免短期利益,过度人工化或表面形式的景观工程。

从内容分类上说,生态修复重点是山、河、海的修复,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修复策略;城市修补的重点近期主要以“6大战役”做抓手,包括城市形态、轮廓天际线,建筑色彩风貌,城市广告牌匾,城市绿化景观,城市夜景亮化,拆除违规建设。除此之外,城市修补还包括了城市文脉延续、城市交通完善等相关内容。

4 重点工程项目和经验

三亚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家住建部的指导支持下,按照“近期治乱增绿、中期更新提升、远景增光添彩”的时序,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生态修复是以再生态的理念,采取系统思维,将山、水、林、田、湖、城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城市修补是更新织补的理念,修补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4.1 山体修复

针对山体受损和生态退化问题,依据山体资源要素评估,将山体修复模式划分为生态恢复型、风景游憩型、再生利用型三种模式,并依据山体受损状况和土壤类型确定生态修复技术手法和树种植被,消减山体的安全隐患和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改善和恢复山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年多来,修复了抱坡岭、亚龙湾路口等8处受损山体,对不同山体采取了不同的技术手法,合计复绿面积达23.7万平方米。

4.2 海岸带修复

通过对海岸线沙滩黑化、海滩侵蚀、沿岸水质、特殊生态环境等现状进行分析,并参照历史调查成果,采取适当措施,修复生态受损的岸线,改善近岸生态和景观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年多来,拆除侵占海岸线的违法建筑5.5万平方米,修复2.6公里海岸线,累计补沙22.3万立方米;整治污水排海,封堵直排入海污水口;完成海防林补种279亩及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三亚河口、海岸带和主城区范围内的海域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海水一类水质已提升到98%以上。

4.3 河的修复

三亚河流的污染主要源于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影响水质。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污水收集系统不健全,污水难以全部收集;二是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处理率偏低;三是雨水管排水口污水溢流频繁,污水直排流入河道。为此,从“截污纳管”入手,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增设污水提升泵站、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移动式污水处理站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使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了一倍。全市新建污水管网82.2公里、雨水管网30.3公里、中水管网36公里,疏通清理污水管网438公里,建成200吨级移动式污水处理站28座,封堵沿河排污口300多处,完成114处排污雨水口整治,整治沿河污染源374处,查处违法排污单位36家,基本杜绝了污水直排入河,河水水质持续好转,目前已由劣五类提升为三类,有的河段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4.4 違法建筑拆除

违建问题是三亚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历来我们“查、控、打”违建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特别是2010年7月,就曾发起过声势浩大的“铁锤行动”,共拆除各类违建约490万平方米,一度遏制住了违建蔓延之风。但受利益驱使,违建禁而不绝,近年来存量不减反增,反弹之势愈演愈烈,打击违建成为三亚推进城市修补工作之先、之要,不打击违建,其他城市修补工作就无从谈起。

4.5 广告牌匾整治

广告牌匾设置混乱,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降低环境品质,二是破坏空间安全。首先,全面整治杂乱无章的广告牌匾,拆除违规设置和已到期限的高立柱广告牌150块,拆除违规广告牌匾5600多块,城市视觉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同时,制定了《三亚市构筑物管理办法》《三亚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和《三亚市户外广告整治规划》,明确不再审批商业性质的高立柱广告,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尺寸、材质、色彩、风格、灯光、字体等提出具体的设置指引,并将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划分为集中展示区、一般设置区、严格控制区,按照区域特点对各个区域户外广告设置提出具体的控制引导要求。

4.6 城市绿化改造

以凤凰路、迎宾路、榆亚路为重点推进城区主干道升级改造工作,修建道路外绿地雨水花园、湿地、蓄积池、雨水模块等海绵设施,增加防护绿带植物种类,强调种植密度和群落结构,加大绿量,总共新增绿地面积287万平方米,“三路”景观提升尽显生态之美。

4.7 城市色彩协调

编制《三亚市城市风貌总体规划》,确定了三亚城市建筑总体以“清新淡雅”的白色和浅暖色(米白色、米色等)为主色调,度假区适当采用木色调,高层建筑禁止使用深色等要求。制定《三亚市建筑风貌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对建筑的风格、形态、形体组合、色彩、材质、建筑元素等进行规范,尊重滨海、山体、绿化、水系等自然特征,体现热带城市风貌。

4.8 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

针对建筑现状过高过密,多处天际线轮廓线形成“一堵墙”的不良效果,从总体上对建筑高度进行管控,通过城市设计和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审批平台,强化对重要区域建筑界面形态的空间管控和指引。严格执行规划要求,出台《关于严格城乡规划管理的决定》,对控规和城市设计确定下来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一律不增加,强化对建筑高度和建筑形态的管控。

4.9 城市亮化改造。为规范城市夜景灯光的色彩和风格,结合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特点,编制了《三亚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明确重点区域照明结构、空间序列和照明主体等,确定景观照明点、线、面结构的重要性分类与亮度、光色分级。

5 “双修”制度保障

开展生态修复,推进城市修补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三亚作为首座“双修”工作试点城市,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双修”工作是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型内涵式提升的有效途径。

“双修”工作要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一体

化统筹,切实提升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等的保障支撑是关键。同时结合“双修”工作的要求,逐步推进一些地方立法工作,保护保障“双修”工作成果,出台了《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制定了《三亚市建筑风貌管理办法》等14项政府规章,为“双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管理审批方面的依据,保证“双修”工作取得成效。

在当前城市发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双修”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修补,也涉及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修补;“双修”工作绝非是一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而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工程,需要系统梳理、综合治理和持续提升。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双修”也是对城市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的修补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满泉,宋德萱.生态修复使既有住宅走向绿色建筑之路[J].山西建筑,2008(09).

[2]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016(24).

[3]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城市规划通讯,2016(24).

猜你喜欢
三亚市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樱桃萝卜在三亚市试种试验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三亚市的应用
欢乐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