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接受史

2017-07-12 16:40陈桂权
金融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蒂尔土豆作物

陈桂权

如今,土豆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食物,在全球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一项统计表明,欧洲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80~100千克的土豆。在他们的餐桌上,土豆可以变着花样地出现,土豆条、土豆泥、炸土豆、土豆饼,等等。土豆不仅好吃,而且所含营养价值较高,产量稳定,是人类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作物。鉴于它在人类歷史上发挥的作用,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将土豆称为“改变了世界”的作物。不过,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作为被引入欧洲的众多美洲农作物中一员的土豆,在旧世界被人们接受的进程要比它的“老乡”——玉米、木薯等,缓慢得多。

当土豆最初传入欧洲时,它主要是在那些好奇者的后花园里小规模地种植。17、18世纪的欧洲人对这种似圆非圆的东西,既好奇又恐惧,围绕土豆的种种说法千奇百怪。有些人认为它是催情药,另一些人则认为土豆会引起发烧、麻风、结核等疾病。一些保守的东正教教父甚至指责土豆是邪恶的化身,他们的理由就是《圣经》里面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作物。不过,那些看好马铃薯的人,在它的食用价值之外,也赋予它一些神乎其神的作用,如炼金术士称它可以滋养全身,治疗肺痨,激发情欲。在众多意见中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德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对于土豆的评价要公允得多。他说土豆“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反正,刚开始土豆在西班牙以外的地区的传播是相当有限的。这种情况到1744年普鲁士发生大饥荒时才得到改变。是时,腓特烈大帝不得不命令农民种植并食用土豆。不过在英国、法国,人们对土豆的态度仍旧很保守,土豆种植的推广也相当缓慢。在欧洲人接受土豆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安托万·奥古斯丁·帕门蒂尔(Antoine-Agustin Parmentier)的法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人是一名专业药剂师,曾在军队中服役,并在“七年战争”(1754~1763年)中被普鲁士军队先后俘虏过5次,在普鲁士军队的战俘营里生活长达3年。在被俘期间,除了土豆,帕门蒂尔几乎没有吃过别的食物。但是,这样的伙食却出乎意料地使他保持着健康的体魄。那些关于食用土豆要得种种疾病的谣言,在他这里不攻自破了。正是因为有此亲身经历与体会,让帕门蒂尔认识到土豆的好处,并开启了他作为土豆推广活动家的一生。

在1769~1770年,法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霜冻灾害,导致了法国东部大面积的农作物歉收。当地一家大学集思广益,举办了一场寻找救荒作物的研究竞赛。当时,共有7人参加竞赛,其中有5人推选了土豆。作为对土豆最有研究的帕门蒂尔,毫无争议地赢得了这场比赛。这让他取得了推广土豆在知识上的“权威性”。在1774年,也就是法国饥荒过去后的第4个年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解除了对粮食价格的控制,使得面包的价格迅速蹿升,爆发了“面粉战争”,80多个市镇的军民因无力购买面包而发生大骚乱。这对于力主推广土豆的帕门蒂尔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失时机地大势宣传土豆对于结束“面粉战争”的好处,劝说国王穿戴土豆花,向上流社会推荐食用全土豆餐,并且有意识地在巴黎郊外种下40英亩(约240余亩)土豆,让处于饥饿中的平民偷食。在帕门蒂尔的精心策划推动下,土豆终于被人们接受。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于土豆在养活人口方面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如果土豆能够像稻米国家的稻米一样,成为人们最普通、最受欢迎的食物,同样的耕地将会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势必会增加。而事实也证明了斯密的论断。据后来补充进《百科全书》中关于“土豆”的条目称:“土豆是一种养活了德国、瑞士、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其他国家一半以上人口的果实。”

土豆的优势在于高产、稳产。它的出现养活了欧洲大量人口,帮助欧洲从“马尔萨斯陷阱”中逃脱出来。这犹如玉米、甘薯对于中国的作用。土豆变成了欧洲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物,在土豆种植国,饥荒也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土豆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东边的乌拉尔山。在欧洲国家中对土豆依赖程度最高的非爱尔兰莫属了,这个国家有40%以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土豆之外,没有其他固定的食物来源。土豆适应了爱尔兰的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但是在后来也酿成了巨大灾难,就是耸人听闻的“爱尔兰大饥荒”。

土豆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还要晚一些。土豆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18世纪中叶以后,土豆才在我国西南、西北等高寒、贫瘠之地扎下根来。土豆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相当漫长,从18、19世纪的引种,自然栽培,到20世纪早期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种植。其间经历了长期反复与蜕化的过程。土豆在中国的接受史,与其在欧洲有着迥然的命运。土豆传入中国时,欧洲人已经完成了对它的袪魅,所以作为一种便于种植,且高产、稳产的农作物,土豆迅速被人们接受。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山区的人民,更是将其奉为主粮之一。地方志中类似于“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土豆)代饭(同治《宜都县志》)”的记载俯拾皆是。土豆的出现使山区人民在作物种植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山居之人最早、最快地接受了它,赖以为粮。土豆与玉米一起成为了山区居民与穷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1924年许珂在《可言》中总结了南北贫苦人群的日常主食是“南为薯芋,北为玉蜀黍”。人们对土豆的食用方式还比较单一,平坝地区以及城里的人,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佐餐”之用。天津地区以土豆做菜的饮食习惯,还是清末受到外国人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20世纪初,以罗振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系统译介西方关于土豆的书籍,传播土豆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沿海城市、西南、西北及华北已经形成比较集中的马铃薯产区。其后,在农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土豆在我国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土豆的品种与食用方式更为多元化。不过土豆在当时仍旧是一种新兴的作物,在食用作物方面只占次要的地位。

如今我国土豆的种植已经形成“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秋冬季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四大种植区域。截至2010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50万~500万公顷,占农业播种面积的3.03%(蔬菜占农业总面积的10.53%),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20%~25%,人均占有量45.8千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豆种植大国。不过,在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土豆仍是以辅食的身份出现的。2015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土豆升格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这代表着我国对于土豆的全面认可与接受。

土豆,这一来自美洲山区的根茎类作物,不但改变了欧洲历史,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国。在人类与饥荒的较量中,土豆和玉米均是印第安人送给世界的礼物。(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蒂尔土豆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土豆爱吃糖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青鸟
裸婚总统帕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