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7-07-12 09:30程文文
戏剧之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合唱艺术民族语言影响因素

程文文

【摘 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色彩。怎样在合唱艺术中添加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成为合唱艺术发展道路上的全新课题。

【关键词】合唱艺术;民族语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0-02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在合唱中,伴有合唱指挥,伴奏根据不同歌曲的需要,则是可有可无的。合唱对于演唱团体中的声部一致性是有一定要求的,同时,歌唱团体的声音高度也要做出协调处理。合唱的群众基础良好,如何在合唱中更好地融入民族语言,把民族的特色融入其中,是当前专业以及业余艺术家们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对于合唱艺术民族化的进程

合唱艺术于18世纪末期从遥远的西方传入我国。[1]从那时候开始,合唱就与我国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语言也逐渐融入合唱艺术中。在合唱艺术刚开始流传到我国时,当时的歌唱家们还不能完全了解,对于这门新的艺術形式,只是做到表面上的模仿,并没能领悟到其精华部分。故而在那时候涌现了许许多多根据西方的乐章改填中文歌词的歌曲,例如李叔同的《送别》,在曲调上沿用了美国乐曲《梦见母亲与家》。“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句歌词完全融入到了悠扬的旋律中。其实让人们真正印象深刻的不是旋律的本身,而是李叔同先生为这段旋律填的词,其歌词极富中国古典文化气息,是那时候中国民族语言初步融入到合唱艺术中的体现。

像《送别》一样极具中国民族语言表现特色的经典歌曲,至今仍在传唱。如今的合唱作品大多是从那时候衍生而来的。这就证明了在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文化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的音乐艺术家们在对这些外文歌曲进行改写重新填词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文化,充分注意到了歌词的发音与押韵。这是中国民族语言中独有的发音特色。故而早期兴起的作品是合唱艺术进行民族化的初步探试。

20世纪上半叶,民族语言已经充分融入到了合唱艺术中,故而合唱艺术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也涌现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文化核心思想的合唱作品。例如,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拉犁歌》、著名作曲家李惟宁创作的《夜思》等。作曲家开始将民族的语言文化逐步融入到合唱作品中,使得合唱作品凸显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与风格。随着民族环境的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合唱作品,其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享誉海内外,广为流传。

在合唱作品中的民族语言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气节与民族风骨。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56个民族的文化开始逐步相融,所以合唱艺术也逐渐充实起来。各个民族都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应用到合唱艺术中,使得合唱艺术民族化进程加快。例如,我们熟悉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范禹与作曲家麦丁合作创作的经典作品。歌曲源自云南彝族民歌,歌曲的曲风与音调都十分具有民族色彩,而且在音调上也保留了彝族特有的发音模式,形成了清新欢快的曲风,为人所传唱、熟悉。

二、将民族语言融入到合唱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民族语言在时代的流传中逐步向人们展现出了民族气节。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逐步进化的一种交流工具。由于民族语言的文化底蕴深厚,故而在民族发展中也发挥着十分稳定的作用。合唱艺术是多个声部之间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密切配合的音乐表演方式,这种表演形式本身就包含着音乐乐曲与语言文字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因如此,才说合唱艺术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在合唱艺术中,除了音调与乐曲旋律的高低变换能够用来抒发歌唱情绪之外,还可以通过歌词的表达来向听众传达歌曲的情感与内在的民族精神。其实,我们说到的歌词,归根到底就是民族的语言文化。民族语言在民族的漫长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民族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的点滴积累,民族语言的地位与对歌曲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稳固。这就是众多合唱作品能成为经典、传唱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族语言也演变成影响各类乐曲风格的因素之一。例如,在欧美地区,通过应用欧洲的语言体系而创作出来的乐曲,统称为欧洲音乐派系。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由各个民族语言为首的合唱作品也层出不穷,从而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乐曲曲风。由此可以证明,语言对于合唱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合唱在国内流传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充分做到了与各个民族文化、语言的融合。在合唱艺术中结合民族语言文化,能够让合唱艺术更加注重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风格通过合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加顺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更好地向大家传递情感与内涵。

总览我国合唱艺术的百年发展史,不难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合唱艺术自18世纪末引入至今,通过融入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语言,使得合唱作品颇具民族特色。从《长恨歌》到《黄河大合唱》,再到《牧歌》,这些曲目都是融入了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的经典合唱作品。合唱艺术受民族语言的发展也逐步在乐曲风格、语言特色上做出了一些变化。伴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也在合唱艺术中发挥着稳定的作用,民族语言成为影响合唱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不能把合唱艺术与民族语言分割开来,合唱艺术的发展有赖于民族语言在合唱乐曲中的使用,民族语言文化在合唱艺术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稳固。

三、民族语言在合唱中的具体表现

(一)属于民族特有的民族唱腔

中国的合唱艺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也同样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合唱艺术自从引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民族语言进行了融合,创作出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此类作品在唱法、腔调等诸多方面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所以,融合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合唱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为作品烙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

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气息,融汇到了合唱艺术中去,在合唱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属于自己民族的喜好和特色,这些都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依照本民族的音乐喜好与歌唱、发音的习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中国诸多合唱作品都将这种腔调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从而使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颇具文化特色。例如民族歌曲《赶牲灵》,就运用了特别多的属于民族特色的腔调。特别是副歌部分,“招一招手”中的“招”字,用了民族特有的扩腔唱法来处理,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这部作品更具张力。

是民族的语言和唱腔文化使得合唱歌曲更加动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由此可见,唱腔对合唱艺术的深远影响,加速了民族文化在合唱艺术中的传承。

(二)乐曲节奏对民族语言在合唱艺术中的应用影响

民族语言在合唱作品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乐曲的节奏。因为合唱艺术在国内传播过程中受到了民族语言节奏变化的影响,产生了衬词和衬腔,这是中国合唱作品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在合唱作品中添加一些语气虚词或者拟声词当作歌曲的衬词,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要是为了表达歌曲的情绪,从而在歌曲中流露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想表达给听众的深层情感内涵。

例如,《龙船调》就是依据湖北民歌改编的经典合唱曲目。歌曲中的“金地银儿梭,银地银儿梭”就是一种衬词的表现手法,其在表达含义上与主歌并没有关系,但是有了这句衬词之后,就明显使得歌曲的曲风和曲调变得更加欢悦、动人,表达了欢快的意境。

(三)特有的民族语言韵律

韵律与韵味,都是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独有的特点。诗词都是极具古典韵味的,能够体现诗词中的意境,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所在。[2]在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后,这种韵律也一直深深影响着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音乐艺术家们,将众多古代诗词作品作为合唱歌曲中的歌詞,使得合唱曲目具有韵律的美感。听众不难从合唱曲目中体会到带有独特民族语言色彩的韵律,从而被中华语言文化所熏陶。而且,根据古代诗词填写的歌词,带着作者的创作情感,也充满了民族语言所带来的韵律感。比方说,《长恨歌》的歌词就来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歌曲的节奏与音调上整合了《清平调》,这首歌曲能够让听众体会到原本诗词中的韵味与韵律。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艺术中体现的中国特色也越来越多,中国民族语言文化与合唱艺术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3]因为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积累中变得十分稳固,所以运用了民族语言创造出来的合唱作品,极具民族特色,从而使其成为经典,一直传唱至今。

参考文献:

[1]刘茹.少数民族小学生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准东石油基地双语学校中高年级段维吾尔族小学生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6,(03):59-64.

[2]李小莹.湖北优秀合唱作品排演探究——以几位作曲家部分优秀合唱作品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2):107-115.

[3]武敏,郑妙云.以“互动式”训练促进合唱声音和谐教学方法探析——以马来西亚合唱训练为例[J].大舞台,2016,(02):98-99.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指导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SJD760093。

猜你喜欢
合唱艺术民族语言影响因素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