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2017-07-13 01:06李苏琪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剑法众生境界

李苏琪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探析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李苏琪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古来便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三家在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中虽各呈鼎足之势,但又相补相济共同支配和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精神生活。而南怀瑾先生“经纶三教,出入百家”,其著作也多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便凝聚了他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南怀瑾先生曾认为人生的思想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老随缘说法,却容后人可思可想良多,所引得佛道儒思想作为人生在世立身修心之根基,其三者的文化内核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闪烁衡宇。

佛为心,心是人之本,意味着要有菩提慈悲之心,也要有怀柔万物众生的心智。

佛法的目的便是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指引众生超脱生死轮回,脱离苦海,最终达到“法界圆明,涅盘解脱”的境界。当年释迦牟尼他饱知世间的极苦,为了拯救苍生于苦难之中,寻求解脱,舍弃荣华富贵,出家苦修,最终觉悟成佛。所以“佛”的本质是“助人解脱”。佛教修行其实就是修心,是修得一颗慈悲之心,一颗向善之心。经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愿为众生趋走给使” “负荷人生,永使解脱。”

这皆是佛法无我利他的慈悲精神。而要做到具有大爱之心——佛心,就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这要经过道德的积淀,心灵的洗涤,要自净其心,明心见性。佛教认为每个人本来就有般若智慧,有佛性,只是因为妄念的浮云所遮蔽,心迷而不能自悟。就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桩风幡公案正是道出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佛教根本教义。所谓修身养性就是修养一个不为杂念诱惑所动的心性,人生在世,如同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欲望太多,贪爱无境,必被幻境所迷,外境所转,从而迷失自我。人生是要给自己做减法,学会放下,放下是一味解烦丹,一道欢喜禅,抛下执念欲望,心无挂碍,自然能望见“人间好时节”。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头最后磨平一身反骨精进成“斗战胜佛”之身,孙悟空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其西游之行,正是修心之行。

而只有打破一切执着,泯绝妄念,才能做到李翱笔下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以更宽广的胸怀看这个世界,怀柔万物,关怀众生,而不是耽溺己爱,困于诸障。电影《画壁》中的不动明王能够在完成自我破除杂欲的历练使命后乘愿归来,只为以己身渡众生,这正体现了佛家的渡己渡人的大爱与慈悲,和尚法号不动,身动行动,而心不动也。这同样也印证了地藏王菩萨的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切深愿。胡适曾认为“谋个人灵魂的超度,希冀天堂的快乐,那都是自私自利的宗教。尽力于社会,谋人群的幸福,那才是真宗教”。放到现代人身上,面对这个浩瀚穹宇下的世界,我们不应只一味关注自我“小世界”里利益的取得,更应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始终心存善念,行善举,关注民间生计,怀抱容纳万有的胸襟与情怀,佛法虽在世间,更重要的却是“我心自有佛”。

道为骨,骨是纲领,人无骨不立,若能以道家的法度出尘洒脱,入世不染,该何其自在。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人为的改变它反而会带来坏的结果,所以凡事要顺其自然,尊重规律,此所谓顺势而行,不强求,不妄念,随遇而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这个无为实际是指不妄为,不强为。真正的大道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看似无意,实则蕴含深意,看似无眼,实则洞悉着天地万物的一举一动,影片《英雄》中残剑起先为了复仇杀秦王,苦练剑法,但他走了一条与无名不同的路:每日练习书法,试图从书法中悟出一套剑法,增进功力。书法剑术,境界相通,书法之真谛,在于意境;剑法也如此,讲求返璞归真,无招胜有招。而残剑的剑法和书法在最后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而也就是在这时残剑逐渐领悟了剑法的最高境界---秦王不可杀。不杀,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放下仇恨,更是放过天下苍生,放过自己。曾今的“有”全部化归为“无”,而这种由“无”幻化出的武功才是天下最为厉害也是最为仁慈的。“无”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一种生养和包容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残剑悟到了“无”的境界的深刻内蕴,于是,他连心中的剑也跟着放下了。

老子曾言“知其雄,守其雌”,也曾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他的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刻刚的智慧,当年康熙皇帝九子夺嫡,四子胤禛苦于困境处在皇太子与八阿哥的政治漩涡中,其谋士邬先生告诉他不争之争,扎扎实实做好份内事。而胤禛也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洞时局,当其他兄弟各个杀红了眼争夺皇位时,唯其一人不事广植党羽营私之事,喜山居远纷华,无疑引起了康熙的好感,定为国君,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也可以适时保持退让避开锋芒,巧妙周旋,在宁静中做一个旁观者,仰观于天俯视于地,审视人生的富贵穷夭,透过一个个细微的征兆发现某种苗头,从而趋利避害。所谓知强守弱,以弱制强,就像月亮善于借助太阳的光反照一样,他们非常善于借用大“道”的光辉来照亮自身,有了这片澄明,就能以不争之姿泯绝那些形名之争,对世间一切洞若观火,自然能够随遇而安,自足自乐了。

道家思想还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有如老庄者,在《逍遥游》开篇就以鲲鹏展翅做喻描绘了一幅宽广壮丽的场景,借以阐明他对绝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一种内心的浪漫,一种空灵,是一种不受束缚。化归现实,人要保持自身独立的精神状态,不被外物名利所累,思想一旦被桎梏,心灵也就不再轻盈。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者人也,儒以沫积劳之心也,为世间种种而劳累奔波,不如忘却种种,快乐遨游于江湖之中。所以顺其自然,不要为了刻意追求而劳损身心,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是养生之道,在现在这样越来越忙碌的社会,身躯毕竟劳累不堪,如果在过分的执着于人或事的话,必定身心俱疲。而庄子的逍遥正为我们在疲劳的皮囊里寻求了一方乐土:旷达淡然的心境。道为骨,是在凡尘万事中炼骨,以求顺天道,与万物相融,得于天地。

儒为表,即以儒家道德规范入世治世,表如君儒,有礼有节。

儒家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揭示了个人对集体,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主张无私奉献,提倡人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仁精神价值另外的重要一环则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人际关系却日趋冷漠的今天,儒家仁爱观念更突显它的活力和宝贵。拥有一颗仁人之心,用爱包容一切,可以让你广交人缘,收获他人的尊重及善意。

“礼”也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礼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在人的交往中体现的是其乐融融的和谐,而礼之形式恰恰有一个节制、文饰的作用,所谓“以礼节之”,使人的真情实感在实践出来时,不光富有道德的内涵,而且体现了一种美,这就是“文质彬彬”。放到当今社会更是不可或缺,如今物欲横流,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有限的,如是人彻底的解放,人无节制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社会必将是浮躁而混乱的,这样的社会也将是无法取得发展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又何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以,人性不可彻底解放,人必须“修己正心”,按礼的规范为人处事。

另外还要保持中庸的处世之道。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需要我们都有中庸的思想对待社会事事,不偏激,不消沉,不过之,无不及,掌握好处事的“度”。孔子的学生子曾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千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讲究和,就要懂礼,守礼,以中庸之姿在社会规范里待人处事。如当今《中庸》里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给人们处世修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心似佛,虚怀若谷,慈悲天下;骨若道,洒脱环宇,无形则刚;儒为表,表如君儒, 有礼有节。有了三者的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度看世界,以广博的胸怀接纳世间众生百态。然后再辅以一技之长,能力和三思而行的头脑从容过好一生。

[1]刘经纬,高博文.佛家生命哲学思想探析[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7(05).

[2]张艳姝.《西游记》佛禅思想考释[D].吉林大学,2015.

[3]彭丽熔.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隐喻意味[J].电影评介,2008(06).

[4]景海峰.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5(06).

李苏琪,女,籍贯:江苏南京,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剑法众生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此时无招胜有招
马剑法:葡萄专家跨界当书记
写在六合金光寺
品“境界”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拜佛
慈怀众生
太极剑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