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7-13 08:03牛冲中国人民大学
消费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供给调控改革

牛冲 中国人民大学

引言

进一步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发展人民智慧,从理论落实到实践。无论是从哪个层面进行分析,都是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各个经济领域也都在发生着供给侧。影响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劳动、劳动者、劳动工具,这些环节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问题。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国经济正处于多项叠加时期,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主要就是供给侧方面的问题。经济下行实则是结构性的因素,而不是周期性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优化供给侧机制,同时要以高效的制度和充分的市场空间,从微观层面上做出改变,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内容和渠道

(一)调整人口政策,提高人口质量

纵观我国的兴衰史,国家兴衰与人口变化有着直接关系。从社会人群年龄结构分析,当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呈现出超老龄化。社会人群也将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未富先老;二是未备而老;三是孤独终老。从未来发展层面上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将不断增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当我国40-60岁人口大约占据总人口30%,后续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调整人口政策。继开放“二胎”后,还需要不断深入调整,加强后续优化工作,同时要充分跟踪政策的落实效果和程度,做好后续工作的预案,强化人口质量,贯彻“优生”政策。此外,为了能够加速人口流动,合理吸引移民也是人口政策当中的核心内容。总之,优化人口政策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举措。

(二)完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合理选择投资机制

近些年我国煤炭资源大幅降价,这就需要做好相关产业链的调整工作,以煤到电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重点,加强价格形成机制和比价关系机制的改革工作,全面推动产业链升级与发展。全面考虑选择性的有效投资工作,吸收和消化社会力量,合理选择投资对象。从我国社会大体发展方向来说,首先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完善基础配套措施,实现全面发展。其次,需要分析城市的产业结构,例如构建节能减排示范区域,重点加强重工业的技术改造。再次,强化环保措施,包括土壤、大气、水源等污染治理工作以及新能源开发工作。最后,社会群众方面,在未来十年要大力开发、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等工作,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缓和养老和住房问题。这些改革环节都要充分利用政府现有的财政力量,进一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该机制的杠杆作用,调动、活跃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强化土地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制度

从当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土地供给依然是改革的核心领域。土地制度改革直接关乎人民利益和全局发展,这就需要土地改革能够深谋远虑、长远规划。当今,我国土地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农村土地的改革,这要求能够贯彻最新的“十三五”规划精神,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应用的入市范围与途径,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督管理机制。推动承包土地所有权等相关制度,全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由于当今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需要不断探究农民住房保障等问题,全面控制城市房价,做到整合分类、权益求平,并且要积极兼顾国家、组织、单位和个人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

(四)加强金融体系改革,通过“金融抑制”推动实体经济

从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层面分析,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但是已经初具规模。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针对当今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结构失衡、功能单一、金融抑制等问题,需全面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第一,加强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一些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需要国家降低一定的持股比例,这样是为了能够提高社会持股量。第二,全面发展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生态更加平衡,提高整个市场的活力。第三,在政策性金融机制当中构建多层次、覆盖广、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金融体系,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等。第四,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大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可以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全面引导小型贷款公司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五,以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市场定价方针,在存款利率上取得突破后,进一步完善、改进相关机制。第六,全面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市场结构,从而全面提高融资比重,积极分析我国各类的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特定企业发展进程。第七,全面推行巴塞尔协议,避免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过大。第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强化不同部门的协调性,实现统一调度、统一领导,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实施分层管理和分地区管理模式。

(五)加强企业经营创新动力,发挥微观经济活力

从当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较为活跃,但是依然无法实现突破。这需要国家能够以自贸区为契机,进一步降低门槛、简政放权,同时要一改传统的监管方式,优化市场服务,推动我国行政审批标准改革工作。构建覆盖社会所有经济体的信息信用系统,贯彻统一市场监管准则,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再者,降低我国社保缴费率,需要推动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构建统一的社保体系,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问题。此外,做好清理收费工作,将准税收性质收费、基金等融入到公共预算当中,减低企业的经营压力。

(六)推动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想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提供充足人才。当今我国创新能力依然不足、自主研发成果较少,一些高端技术需要国外引进。需要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以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不断向创新型国家发展和努力。力求主动求发展,深化科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向实际生产力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导并鼓励各大创新组织加强研发投入,调动全社会创新群体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新社会氛围。人才是要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加强组织创新能够直接提高人才培养力度,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

(一)通过双侧调控体系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从我国经济平稳发展角度来说,需求侧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力工具。我国“三驾马车”理论中需求侧宏观调控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供给侧所表现出的矛盾也愈加凸显,这就需要通过双侧(供给侧和需求侧)体系,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宏观目标。这取决于经济运行和双侧调控的规律和特征,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基础。

1.供求调节的成分导向

宏观经济变动是由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组成,但二者对调控政策的选择却不一致。供给侧调控是以长期潜在产出作为导向,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治本的作用,因此对经济的调控更具备引导性、前瞻性、主动性。需求侧调控是以短期调控作为导向,通常不会选择长期的调控战略,具有见效快的作用,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相应的调节目标,相对供给侧则具有补充性、滞后性、被动性等特点。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体现在周期性成本影响,更是反映了经济增长趋势和潜在增长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趋势可知,供给侧调控作为长期战略需要占据主导,通过供给侧调控实现最终目标,并以需求侧掌握经济调节进程,从而为短期经济运行提供支持。

2.双侧调节内生关联

双侧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内生。采用供给侧或需求侧为主的调控方式需要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一方面,需求侧调控在政策上存在着局限性,如政策效果降低、空间有限、需求不足、国际经济冲击等,导致需求侧调控瓶颈影响着供给侧。另一方面,供给侧调控中如果出现产能过剩、生态效益差,会造成人口红利降低、生产条件破坏等问题。资源配置率低、供给成本与无效供给比例增加等,都需要通过消费、投资、外贸等消化,从而对需求侧调控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需求调控供给,还是供给主导需求,二者都要并抓。通过供给侧调控可以缓解需求调控压力,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需求侧可以实现微观调控,从而形成双侧的调控体系。

3.双侧的动态依赖

在经济运行中,双侧之间相互影响,并产生动态转化关系。供给可以满足需求,同时供给也需要结合需求才能够得以展开。二者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会产生总量差异和结构差异,都会在动态发展中导致另一方进行调整,直到市场达到均衡为止。从需求侧方面进行分析,需求侧针对的市场经济运行周期缺口,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变化,但是要以潜在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潜在经济水平评估过程中,系统性的偏差问题会导致需求调控过度使用,这样会降低市场抗风险能力,损害生态环境、资本等,也很有可能导致潜在经济朝向不利因素发展。从供给侧方面分析,如果短期经济欠佳或不稳定,会导致无效供给、产能过剩、无效产能等问题,给供给侧资源配置带来周期性波动。因此,双测的依赖性要求双管齐下进行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二)强化市场动力因素,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1.制度供给

从本质上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就是要以市场作为基础,重点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新制度供给从而释放制度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包含着制度变革,例如产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税务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价格制度、生态制度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不仅可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成本,同时也能够激发市场上的创新动力,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从而扩大、优化市场空间,让经济发展风险和受益相互匹配,从而实现最终的目标。同时,制度供给中的必须要贯彻“三公”政策,即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能够通过分配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技术创新动力

在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市场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增长动力是技术创新。这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转换率,为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降低无效产能和产能过剩,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技术含量,从而可弥补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力减少。同时让企业能够成为创新主体,将享有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3.结构优化动力

供给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结构、供给主体结构等。其中,落后与先进产业、贸易与非贸易产业以及三大产业结构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鼓励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产业创新与优化。在经济发展要素结构中的土地、自然、资本、劳动力资源投入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强化制度和创新的贡献度。在优化供给主体过程中,需要从供给侧优化市场供给结构和政府供给结构,实现供求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正在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必须要从微观层面着手,加强金融、资源、企业、教育、土地、人口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微观层面的改革来实现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且要避免改革失衡问题,遵循“木桶效应”,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

[1]段青青.浅析供应学派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差异[J].科技经济市场,2017,(08):107-109.

[2]汪紫薇.论供给学派与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联[J].商,2016,(30):101.

[3]贾康.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制度供给的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6,(03):5-7.

[4]程恩富,方兴起.迪顿对消费的理解与我国当前的消费——兼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5-11.

猜你喜欢
供给调控改革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