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中品味语言的路径探析

2017-07-13 10:44甘春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甘春波

[摘 要]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赏析。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教学流于形式、注重分析、公式化背诵等教学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品味语言的路径,从而使学生在正确品味方法的引领下,真正取得语言品味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50-02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学科,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却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品味形式,在无形中把品味变成了一种“肢解”;有的教师不注重语言的品味,一味地在內容上“打转转”;有的教师为了应试,生生地将原本充满美感的语言品味课上成了“背诵公式”课……如此种种,都是教师不知如何进行语言品味造成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才更加合理有效呢?

一、字词义切入,循序而渐进——找准起点

在语文教学中,字词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应成为学生品味语言的起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具有独特价值的字词入手,使学生了解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这是对文章最基本的解读。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庐山的云雾》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爱让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在课堂发言时总是会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回答不到点子上。细究原因,这是教师问题的起点较高所致。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在教学时,笔者特意设立了一个较低的学习起点,就是由字词义切入,让学生能够循着言语特有的“纹理”去解读课文。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句话中‘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品品。”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瞬息万变”就是变化很快。教师接着追问:“到底变化有多快呢?你能具体说说吗?”在教师的鼓励与期待下,学生马上答出:“就好像在呼吸之间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此时,学生对“瞬息万变”的字面意思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就显得轻松很多。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了由字词的表面意思切入教学的方法。这样教学,在对字词品味咂摸的过程中,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真正把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沿波讨源

刘勰说:“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教学中,除了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外,披文入情也不失为语言品味的一种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批注,发现文本中语言精妙的地方,并在批注中真正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语文S版《鸟的天堂》一课时,文章主要通过对大榕树旺盛生命力的描写以及对群鸟纷飞活动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笔者是这样教学的:“文章结尾处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边阅读边批注,并想想人们为什么把这儿称为“鸟的天堂”?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从“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语”这句话的阅读品味中感受到了鸟多;接下来,学生又从“大的,小的,黑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各种鸟儿欢快活泼的样子。就这样,学生真正地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深深地陶醉在这鸟的天堂给自己带来的愉快感受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文本语言的推敲揣摩其实也是对文章情感的推敲。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无需教师刻意提醒,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比较其内容,品读又鉴赏——双向对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就文本语言中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引领学生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的海洋里走一个来回。这样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真正体悟。

如在教学语文S版《卢沟桥》一课时,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赵州桥》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卢沟桥》,那么,同样是描写桥,这两篇课文在桥的构造特点或者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多媒体展示两篇课文)经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两篇课文都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手法,另外,在布局谋篇上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不同的是,赵州桥在描写石栏时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卢沟桥在描写石狮子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语用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有效发展。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教师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而且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四、入乎其言内,出乎其言外——进出文本

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认为:阅读教学的思路就是“语言→思想→语言”。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走一个来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上,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思想、情感等,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进行语言品味,才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作者精准而又富有魅力的言语表达,从而真正把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语文S版《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就采取了先引领学生“入乎其言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开始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景色的?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缘情入文,通过阅读明白了课文主要是围绕着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来描写。在学生找出文本语言的“言”以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这样一来,在文本优美语言的感染与影响下,漓江山水的特点就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这种教学情形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品味语言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又引领学生“出乎其言外”,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是采取什么方法把桂林山水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从“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等句子的描写中感受到,正是因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才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就这样,师生共同完成了品味语言的赏析之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教师通过“入乎其言内,出乎其言外”的语言赏析之法,引领学生在文本内容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就这样,在进出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真正把语用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语言不是无情物,文字如画亦如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一个字就是一个具有意蕴的符号;一个词,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句话就是一首悦耳的诗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找准品味语言的最佳路径,才能使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徜徉!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