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思考

2017-07-13 11:17杨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促进策略资源

杨俊

[摘 要]学生的阅读感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阅读感悟的结果,更应当关注其过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要做到深挖文本资源、广挖生活资源、巧组媒体资源。

[关键词] 资源;阅读感悟;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3-02

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感到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效果不是很好,阅读感悟的课堂也没有预期的活力四射。小学语文阅读感悟的课堂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在相关资源挖掘层面上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深挖、广挖、巧组资源,以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一、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当深挖文本资源

在对阅读课堂中学生阅读感悟现状进行反思、比较后,我感到,阅读课堂没有活力四射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还比较浮于教材文本的表层。如一些叙事性文本只要求学生知道所写的是什么就行,只要学生能够将文本所表现的主题与相关的精神和品格挂钩起来就算了事。至于阅读感悟所需要的向着文本内层之文学和文本深层之文化方面挖掘的诸多意义都被置于脑后。学生即使学习一篇十分感人的叙事性文本也得不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毫无促进意义。

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生长,我们应当多多深挖教材文本资源。从小学生所接触到的文本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则教材文本故事就应当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一座小矿井,里面蕴藏着的,可能是铁、铜,也可能是金、银,甚至还有可能是极为珍贵的稀有金属。对于阅读感悟教学,我们不管其矿藏价值的高低,都应当进行深入挖掘,只有在挖掘到比较深刻的文本资源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才能获得比较真实的阅读感悟。

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作者笔下柳树的奇特,有的是通过白描手法描出来的,有的则蕴含在字里行间,学生难以感悟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字词句进行充分的挖掘,在深挖中获得深刻感悟。

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当广挖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就题材来说,多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不等于就完全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就苏教版教材而言,它也只是贴近江苏的地形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在对相关文本的阅读感悟中,学生缺失着带有区域特征的生活阅历,他们对自己不熟悉区域的相关文学作品都难以产生正确的感悟。对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必须广泛挖取学生还不够熟悉的生活资源。这些生活资源可以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可以是生态环境方面的,也可以是民间习俗方面的。凡是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应当无所不涉。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所描写的区域特征是我们江苏学生很少能领略到的。如《青藏高原一株柳》,那柳树所生长的环境,就算是我省北方区域的学生也没有领略过,更不用说江南鱼米之乡的儿童了。又如《船长》中轮船所遇险的海域,也是学生所没有见识过的。教学这样的文本内容,如果不去给学生积累一些相关的生活资源,那学生对青藏高原上的柳树是不可能产生奇特之感的,也根本不可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产生对柳树的敬佩之情;如果不让学生对相关海域的特殊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那么学生也完全不可能对船长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所以,在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的文本时,我们可以采用微课形式,将文字、图片、画面等资料融于一体,用极为短暂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将一些比较理想的、能够促进阅读感悟的生活资源尽收眼底,从而产生阅读感悟的奇特效果。

三、促进学生阅读感悟当巧组媒体资源

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使得我们常常在现代媒体的运用上大做文章,教学课堂也都是在唯“电”是从地推进着教学流程,一些比较优秀的传统媒体就这样被弃之不用了。其实,这也不是很科学的。因为,再先进的教育媒体,充其量只能起着辅助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媒体根本就不能替代人类,尤其是不能在教学中专门替代教师的行为。在诸多的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我们所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教师变成了一个相当简单的电教媒体的操作工,整个课堂中,教师就是在不断地按着按键。如对教材文本的朗读示范,教师都不再自己进行示范朗读了,而是以音频媒体替代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当然是很不理想的。因为这样的朗读示范,学生很难接收到教师空间语言的传递,很难获得教师传神的空间语言的感染。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就要巧妙组合多媒体资源,促使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这样就能比较实在地将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发挥出多媒体资源的最优的教学效应。

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应当说是一首快诗,且是杜甫平生少有的快詩。杜甫平生除去这首快诗,其余所存诗歌与之相比风格迥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当重于朗读示范。在朗读时,教师不仅仅是张着嘴巴,还要付诸表情和行为。与其说是朗读,不如说是简单意义上的吟诵和唱读。采取这样的朗读示范,其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也去这样读,抑或是让学生也能够读出如此境界来,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比较传神的朗读示范中形成比较理想的阅读感悟。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诵读后,所产生的感悟是积极的,感悟的效果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总之,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我们应当深挖文本资源、广挖生活资源、巧组媒体资源,以资源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万敬绪.再谈语文非预设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J].科学大众,2013(12).

[3]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促进策略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浅谈体育教师有效听评课的促进策略
重视过程情境建设,促进学生感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