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方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与培养模式初探

2017-07-13 12:59张聚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硕士生工科培养模式

张聚伟

摘 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地方院校工科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适合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的“1+1+1”培养模式,即:1年入门,1年论文,1年强化训练,并以此为指导,对四届研究生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1+1+1”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适用于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硕士生 培养模式 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206-03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is analyzed. the loc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mode “1+1+1”is presented for these problems: 1 years of the entry, 1 years, 1 years of intensive training, and four ses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cultivated as a gui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duat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were increased by “1+1+1” training mode. This mode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provinci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d students.

Key Words:Master; Training Mod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来2013年招生53.9万人,2014年招生54.87万人,2015年招生57.06万人[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满足了人民接受高层次、专业化教育的愿望,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师资、实验条件、声誉所限,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的冲击较大。该文简要分析了地方院校工科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1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

1.1 生源问题

在高校研究生招生大扩招的背景下,有限的优秀生源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吸引的对象,地方高校由于声誉、师资条件、硬件条件所限,和985、211院校相比,吸引到优秀生源的难度加大,生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质和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1.2 师资问题

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引起各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群体中的地方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地域条件较差,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和985院校、211院校相比,地方院校获得的各种资源投入有限,以河南省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为例,郑州大学(211工程大学)一家高校获得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几乎为全省招生指标的50%,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约为省内最大的6余家招生单位之和。另外,发达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差距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难以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引力,导致吸引优秀人才困难;欠发达区的地方高校成为人才流动的重灾区,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没有优秀的师资,优秀的研究生教育就无从谈起,这是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基础因素。

1.3 基础条件问题

随着国家发展及对科技的加大投入,地方院校得到了飞速发展,各地方院校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使设备从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条件获得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相对于985或211高校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没有一流的科技平台,培养一流的人才方面就有较大的问题。例如,从最基本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来看,地方院校的图书馆外文数据库大部分只有常见的SCI、EI、Springer等数据库,而985院校外文数据库则更多、更全。以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学科为例,查新、查找文献都需要到郑州大学或北京的大学才能找到IEEE、SD数据库,大大限制了科技创新的速度。

1.4 经费问题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从中央到各地方都投入巨额经费进行资助,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从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上来看,地方高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和985院校、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的差距更大了。以河南省和广东省为例,2015年河南省启动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计划,计划总投入31億,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而在广东省,仅东莞理工学院一所高校就计划投入37.5个亿。现代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几乎意味着高水平的投入,经费问题是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障碍。

2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导师激励不足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研究生只有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获得全方位的训练。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大学中的导师同时也是研究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作为导师的助手或参与人员也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不少高校研究生还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2]。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师生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多方面的能力。研究生的参与使导师得以完成其承担的科研任务,产出科研成果[3],这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最大动力。而目前在地方高校中,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弱,大部分研究生指导教师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项目不足以支撑研究生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指导中动力不足。部分教师难以做到每周同研究生交流,有的研究生甚至一学期见不到导师,导师指导变成学生自学。

2.2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有能力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大部分是知名企业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与地方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利润、声誉、研发能力等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动力不足,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往往沦落为校内导师单独指导,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直接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弱。

2.3 学术硕士培养,理论水平不足

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来源大致有3类:一是指导教师纵向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二是指导教师横向课题的子课题;三是自选课题。通常纵向课题理论性较强,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师资、获得科研项目的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地方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无课题、无成果的老师担任导师,难以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

3 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3.1 因材施教

地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省属本科或专科院校,生源的理论基础、自学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与重点大学相比有明显差距。而目前研究生导师大部分是重点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或者是扩招前的硕士毕业生,在上岗导师培训中,缺乏对目前研究生生源的认知,在培养研究生时,还是按照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其结果导致研究生和导师双方面的困惑。从研究生一方,感觉导师的要求过高,几乎无从下手;从导师一方,感觉研究生进度慢,总是达不到要求,其结果就是培养效果的下降。因此,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时,必须细致考察研究生的学历背景,数学、外语、专业基础等,根据研究生的情况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对于数学、外语能力较强的同学,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对于数学基础较差,专业能力较强的同学,可选择应用性强的课题。

3.2 因志施教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都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科学研究能力,并主要为高等教育机构、有关科研机构和部门输送高层次人才。而在实际中,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学术或研究工作;对于研究生而言,虽然学术研究能力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但科研工作和就业工作之间总存在一些矛盾。因此,建议导师提前了解研究生的志向,对于有基础较好,有学术理想,拟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理论型的课题,对于选择就业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偏应用的题目,便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硕士论文的完成。

3.3 提早介入课题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一年到一年半的课程学习,然后进入课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论文开题前加强基础,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而在实际中,研究生每门课程大概只有40个学时左右,研究生通过课堂教学只能对本门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想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应用,必须进一步学习。并且由于现代科学学科交叉是常态,二级学科开出的课程难以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因此,建议导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积极引导研究生进入课题。在选修课程上尽量选择与课题相关性强的课程,对于与课题相关性弱的课程,可少选或不选,完成学科培养计划基本要求即可。同时,对于与课题密切相关,但是学科没有开设的课程,导师可以自学加辅导的形式,督促研究生完成。这样,通过及早进入课题,研究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在第一学年结束,可初步进入课题,基本理解课题研究的科学内容。

3.4 导师选题,学生选择

地方院校的研究生由于数学基础、专业基础等的限制,不能像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由导师给出大方向,研究生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然后和导师探讨选择题目。因为地方院校初入学的研究生,很少经过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无法区分和选择合适的文献,也无法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开展研究,因此,建议导师结合科研项目,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给出5个左右(或更多)的题目给研究生,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3.5 入门文献选择

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整体的培养水平的体现。研究生在初进入科学研究时,常常无法选择本领域内的重要文献和经典文献,因此,在入门阶段,导师需按照从易到难、从旧到新的顺序选择20篇左右的文献(含3篇的中文和两篇外文代表性综述文献)供研究生阅读,同时建议选择1~2篇国内本领域内代表性团队或代表性学者的博士研究生论文供学生阅读,主要目的是了解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相关的英文词汇。要求研究生了解10本以上的本领域内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名称。这一阶段要求在研究生一年级完成。

3.6 中期和后期文献选择

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研究生有了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导师帮助研究生选择本方向近三年的文献进行阅读,要求研究生每月精读1~2篇文献,每周阅读3篇文献,并提供读书报告,每周科研例会上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见解。精读的要求是重现文献中的实验或推导。这样在研究生二年级结束时,能够做出1~2个研究点,基本上能够达到学科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

3.7 加强毕业指导

进入研究生三年级,根据研究生的选择,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对于选择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加强学术指导,这一时期,研究生已经能够深入课题,自行查找文献,自行选择文献,指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和研究生探讨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所用算法的合理性等;相比于研究生二年级,研究生基本熟悉了科研的各个过程,第一学期,基本上可以再做出1~2个点的内容,以前期做过的内容为依托,可以申请到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以笔者的经验,工科应届硕士毕业生如果有2~3篇CSCD核心以上的论文或有1~2篇SCI、EI检索的文章,申请到國内“211工程”类大学攻读博士,具有较大的优势。

如果选择就业,导师在第三年可以将科研课题中的硬件部分或应用设计部分交由研究生做,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软件技术资格证书”等,为就业做准备。

4 结语

笔者将上述研究生培养模式称为“1+1+1”培养模式,即:1年入门,1年论文,1年强化训练(科研训练或实训训练)。笔者采用这种模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已经进行了6届,毕业了4届研究生计5人,人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层次论文3篇以上,人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1篇。2人毕业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3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2013-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李春根,陈文美.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路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55-59.

[3] 王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5):33-35.

[4] 冯阳,全德智.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6):116-122.

[5] 李学斌,樊新刚.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4):37-40.

猜你喜欢
硕士生工科培养模式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赵燕磊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军事科学院1991年招收军事历史学科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