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定一领导报纸规范化工作

2017-07-13 08:46施欣
党史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报纸工作

施欣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27年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他是新中国党的新闻事业及宣传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共新闻宣传战线上懂宣传、会宣传的“老宣传”,是业务精湛、理论水平高的宣传理论家。陆定一的一生,与新闻事业紧密相连、须臾不离,长时间从事或主管党的新闻及宣传工作,既主编过很多著名的报纸、期刊(杂志),又撰写过大量有分量的新闻稿、通讯、评论等。陆定一长期负责和领导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和助力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由于领导与管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现实需要,陆定一不仅要做政策说明、经验总结,还必须进行理性探索和理论阐释,反推其新闻思想、报刊理论的不断升华。因此,他关于党报党刊发展与完善的富有创见的新闻理论和理念至今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宣传(报纸)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报纸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呈现出纷繁众多且杂乱无章的态势。譬如,接收了不少国民党阵营投诚或接管过来的旧报纸,保留了许多旧社会旧时代的报人。这样造成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原国民党阵营的报刊言论及编辑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尚未转化过来;二是从业人员新闻素质参差不齐、办报水平良莠并存、言论质量不容乐观、宣传理念有所偏差。这些情况导致该时期的报纸不能很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也没能很好地承担起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桥梁纽带”的作用。回顾历史,鉴衡既往,当时的报纸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不够,存在浮于表面、高高在上、浅尝辄止的现象;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存在错误、激烈、过分乃至上纲上线批评的现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宣传重视不够(有时还显得相当薄弱),存在导向问题出现误区的现象;生活和经济宣传不够,存在党组织建设和经济报道没有引起新闻界、新闻工作者足够重视的现象;国际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对外宣传常常被忽视省略的现象;新闻评论不够(有的报纸甚至没有评论只是简单照抄、照搬其他报刊及其言论),存在新闻评论成了没有评论、没有观点、没有立场的“传声筒”“复印机”的现象。此外,新闻报道在手法和技巧上亦有较大不足与欠缺,存在采写迟缓、行文冗长、评论粗糙、叙述呆板、版面僵化等现象。

陆定一提出并强调报纸应该而且必须有规范化的工作原则和办报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宣传(报纸)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咄咄逼人的情势,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他们及时地发觉了这些不良倾向,并着力扭转这样的发展势头,陆定一便是其中的主要政策制定者与具体执行者。在陆定一的主持与研讨下,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草案)》,后经第三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之后即以中央的名义向全国公布实施。在《决定》中,陆定一提出并强调报纸应该而且必须有规范化(报纸规范化指的是,要逐步消除新闻不新、错字病句、栏目不清、版式呆板、主次不分、文体难辨、图文搭配比例失调、版权标识缺乏统一、署名不规范等现象)的工作原则与办报方向,对报纸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总的工作大原则、大方向做了科学指示,同时在指导方针、组织领导、业务分工、制度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

对此,陆定一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強新闻理论宣传

陆定一自身对新闻的理论贡献很大。在新闻史上,陆定一对新闻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论证并阐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定义,较之其他林林总总的定义或释义,他所阐述的观点更加清晰透辟。在一篇文章中,陆定一明确地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的这一提法一经提出即在当时得到公认,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强调说:“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有些人鼓吹的“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有闻必录”“绝对中立”等诸多观点是极其错误且危险的,只会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让“造谣曲解、夸大吹牛”等“新闻恶魔”飞出来,不可避免地造成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严重后果,很容易产生脱离实际、向壁虚构、无病呻吟、夸夸其谈的“客里空”式的各种弊端,成为“假、大、空”新闻的病灶与源头。陆定一的贴切定位与精辟论述启迪了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既廓清了新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明晰了新闻的本质属性;既明确了新闻的根本属性,又对当时乃至现在的新闻界具有了积极的指示价值与指导意义。

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决议,以及积极宣传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总路线总方针,是当时党报党刊的中心任务与核心工作,也是作为党的新闻阵地与思想战线所必须承担的职责。为此,陆定一提倡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从实践中来却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用马列主义的新闻宣传观(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实践,无疑是极其关键的。但必须注意的是,理论决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能拘泥于理论,否则成了机械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马列主义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宣传马列主义要系统化、专业化、程序化,不能割裂开来、毫无次序、一盘散沙地宣传;否则,不仅得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徒劳无益,甚或产生反面作用、负能量。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两个注重”,即注重同实际问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同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党所创办、主持的报纸,必然要承担起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团结教育干部的作用。具体地说,从属于党的报纸,所反映的情况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关心的事情和信息,所代表的言论是干部群众行动的指南和思想的指针,所阐述的观念、看法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的和政策方向,与时事政治、新闻宣传紧密联系。

对中共新闻理论宣传的历史回顾与总结

陆定一简要回顾了党的新闻工作历程,明确地指出,我党建立初期,首先办的刊物是杂志。例如,1919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和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1922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以其思想性与时效性影响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寻求救国救民的先进青年;苏维埃时期,红军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苏区和红色根据地的机关报,成为“红色中华”的思想导航和价值指南;长征途中,邓小平主编和出版了油印的《红星》报,传播了红军军纪严明、英勇顽强、艰苦斗争的事迹,团结和鼓舞了红军斗志;延安时期,我党创办了《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机关报,不仅改变了党和军队落后的文化现状,而且成为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食粮;抗战时期,我党创办了《新华日报》,宣传抗战政策,鼓舞和激励抗日军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妥协退让、顽固派反共亲日的行径。他在全面回顾、系统梳理各个时期党创办的报纸之后总结出一个共同点:报纸是党强有力的宣传工具,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有中国的特殊国情,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亦有着其特殊的规律,因而不能生搬硬套、模仿死学苏联经验;不能照搬、抄袭资产阶级、西方国家的老一套的做法;不能沿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的错误办报理念。其实,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一旦被教条化、机械化、绝对化,便会失去它本来的科学性、教育性、创新性以及生命力、创造力、指导力,将会由真理走向荒谬,从正确变为错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中国当时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從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军事形势和政治态势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办出符合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创办的党报党刊的特点、特色。总之,唯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唯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唯有和计划经济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报刊的战斗作用和指导精神。因此,要反映党的思想和声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理论传播和思想工作,任何情况下都要侧重党的政策的传达解释和中心工作的辅助宣传。

加强党的生活宣传

中共在获得全国解放事业的胜利之后,其工作重心必由农村转向城市,党报应该随之适时调整报道主题与新闻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党的建设列为报纸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从各个方面采取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加强对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宣传,反映党对各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报道广大党员在各项建设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向全党和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据此,陆定一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生活宣传必须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党在各个时期、各项建设中的政治领导主体地位,造成正确的宣传形势,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保证党的领导得以实现;二是强化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宣传,确保党的方针路线与组织原则能够顺利贯彻与切实落实,最终实现党的宣传核心作用与思想中心角色,使得全国宣传力量一盘棋;三是强化党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摒除各种非党思潮的错误影响,反击各种敌对势力的蛊惑煽动,确保党在解放初期领导力量的巩固,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地位;四是强化党的组织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确保党的核心指导作用得到落实,宣传工作跟着党走,宣传为了党的事业而奋斗。这些系统地说明党的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同党内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做坚决的斗争。

党领导下的报刊姓“党”、姓“社”、姓“公”,党的生活、建设和工作作风始终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工作之一,报纸等媒介须臾不能离开党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诚然,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都要齐头并进,但不能成为取消和削弱党的生活新闻报道的借口和理由。党的组织建设,是保证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组织、思想及政治保障,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还要加强。所以,报纸这一强有力的新闻工具对党的生活的宣传报道一刻也不能松懈。

加强经济新闻宣传

陆定一认为,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途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经济新闻的宣传报道,要全力营造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舆论氛围,“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正因为报纸是动员千百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与渠道,所以要鼓舞人民群众争取在工农业方面完成任务和超额完成国家建设的“一五”计划,要激励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群众投入经济建设,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必须把经济新闻放在与政治宣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宣传,就必须改变过去长期“重政治宣传,轻经济宣传”的思想与做法。他强调要把经济宣传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把经济工作报道与政治工作宣传视为同等重要:无论是全国性的报纸还是地方性的报纸,均要宣传经济信息和经济建设成就,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民心,营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舆论氛围,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才能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对于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先进经验和生产技术,应着重突显其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促进科学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解放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报纸版面安排与设计,必须通盘考量、整体施行、科学谋划,逐步改变过去只重视政治宣传与思想灌输的模式,使经济宣传的版面与所占比例(内容)要逐步提高,尤其要报道反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新闻信息,经济领域的宣传在当时常常被人们忽略。这与人们的经济知识掌握得少有直接关系,直到现在经济新闻也存在不太受人重视的现象。

加强国际问题宣传

为反击遏制中国的外国敌对势力,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良好发展的国际环境以及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国际问题宣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显得尤为迫切。它要求“全国性的报纸应经常发表国际问题的各种评论和述评,经常解释我国的对外政策,经常向广大人民进行国际主义的教育,帮助人民了解国际形势和问题”。陆定一同时指出,争取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国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总路线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新闻宣传构建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传播环境,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新闻宣传与文化交流,创造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国际环境。为此,我国的对外传播或言国际传播一刻也不能忽视。他认为,报纸的外宣重点搞好对外传播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塑造好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掌握国际上的话语权,赢得负责任的大国地位,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以促进国内的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关注国际贸易的新闻,主张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其引介利用外资与技术来搞好国内建设的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先见。

组织好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思想旗帜与灵魂,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极端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人民群众可以通过阅读新闻评论,看出报纸的神态,读出报纸的导向,感受报纸的立场。但如果报纸“经常没有新闻评论,或者办报人员不精心撰写、组织新闻评论,那就会弄得报纸无精打采,无所作为,或有眼无珠,形同盲人”。因此,要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工作,时刻抓在手上、放在心里,既强调质量又强化水准,既提升思想内涵又挖掘评论深度。陆定一指出:新闻评论要以事实为依据。新闻评论要求揭露事实真相,揭示事物本质,揭橥事物真理,既要立足于客观实际,又要追求事物本来面目。可以说,真相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而有时候它离事实很近,但离真相很远。在新闻报道中,了解事实比较简单,但是真正接触真相,揭示其背后的真理,困难就要大得多。所以,掌握新闻事实,了解事情真相,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洞悉事实背后的事实,是一切新闻评论的前提与基础。新闻评论要深刻到位。如果新闻评论是假话、大话、空话,泛泛而谈、无关宏旨、不痛不痒,那么宁可少评论,甚至不评论。因为这样的评论,不仅起不到预料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要评论就要认真谨慎、深中肯綮。而要做到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则非得下苦功夫不可。新闻评论要有新意、有针对性。如果新闻评论仅仅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那么这样的评论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要杜絕泛泛而谈、空发议论的评论,一针见血地发论,切中肯綮地评价,充分发挥好报纸批评的思想指导性、文化批判性、社会战斗性,以及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陆定一历来认为“新闻第一性、报道第二性”。他非常看重媒体“敢讲真话、能讲真话”的品质。新闻报道要准确翔实、生动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公道,要以事实为基础,成为传播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工具,成为组织宣传群众的锐利武器。他认为“我们的报纸有没有讲真话,老百姓是能看出来的”,进而指出“报纸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是很可怕的”。报纸文风要端正,要尊重事实,杜绝虚假新闻、夸大宣传,才能赢得公信力,而公信力是至关重要的。反之,如果报纸丧失公信力,那么它实质上是在读者心目中已经死了。所以,不能单纯地追求新闻的刺激性、好奇性,任意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新闻报道不能搞固定模式、八股腔浓,不能不切实际、空泛议论、贫乏无味,也不能文字不通、语句陈腐。

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

陆定一多次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也是党领导下的报刊解决社会问题或自身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揭露和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方法。报纸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尖锐的武器,弄不好就会弄伤自己。所以,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夸大,要做到“三个必须”:事实必须完全正确,不能以“基本正确”为借口取代“完全正确”的要求,这样会造成挂一漏万的谬误、以偏概全的毛病,而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充分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确凿真相。必须有利于实际工作、有利于团结,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不能打击报复、公报私仇,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作,维护团结。必须态度正确,对敌人坏人与对自己同志,要区别对待、分清主次。对敌人或顽固不化的坏人要坚决打击;对犯了错误但愿意改正的同志,则应该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踩在脚下让其不得翻身。总之,批评力求准确,自我批评力争真诚恳切,以有利于党、有利于团结为依归。

反对宣传中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腐蚀党的肌体的一颗毒瘤,也是葬送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颗炸弹。陆定一历来反对形式主义的东西,对其深恶痛绝。他主张宣传工作要讲求实效,新闻报道要讲究真理,强烈指斥那些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效果很差的新闻宣传,极力纠正这种带有副作用的形式主义。他认为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如不尽快加以纠正,从大的方面讲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从小的方面讲使得新闻宣传(报纸)面目可憎、令人生厌,越来越远离群众、脱离群众。

陆定一对改进宣传工作的形式主义,提出如下的具体任务:1.继续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做斗争,从实际出发,端正学风,不能生搬硬套,要多做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具体对待。2.发展文艺和科学事业,尤其是科学要优先发展,文艺科学方面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3.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与宣传工作者的水平,宣传工作者的宣传水平高低是决定宣传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要老老实实研究学问,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

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陆定一认为,报纸不但要有专业的编辑记者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连的或来自读者的“非专业记者”,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非专业记者”的大力支持,然后获得真实而且重要的新闻。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那样,才能搞好搞活报纸。陆定一说:“一方面,发动组织和教育那些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记者,积极地为报纸工作,向报纸报道他们自己亲自参与的事实,因为他们亲自参与这些事实,而且与人民血肉相连,因此他们会报道真实的新闻;另一方面,要教育专业的记者,做人民的公仆,先做群众的小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也就是说,要恭敬勤劳地去向他们请教事实真相,来检查新闻的真实性。”

记者编辑不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把自己吹捧为“无冕之王”,自认为“先知先觉”,自视甚高,片面追求文采文辞,过分矫揉造作、主观臆断,喜欢搞“关门写稿”。新闻记者要俯下身子、放下身段、眼光向下、脚踏实地,关心民瘼民愿,同情民生疾苦,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足够的重视,最终做到让人民群众与党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通,心心相连,群众才会把党的新闻事业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报纸工作
报纸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