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省予小品花鸟画看写意精神

2017-07-14 09:35陈喆
艺苑 2017年3期

陈喆

【摘要】 宋省予是中国画坛难得的一位早熟、多产的著名花鸟画家,他能诗、善篆、工书行草。本文主要对宋省予小品花鸟中的写意精神进行探索,并为继承写意花鸟画传统及发展写意精神提出建议。

【关键词】 宋省予;小品花鸟;写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宋省予的绘画出于民间,受“海派”和“岭南派”的影响,综合吸收了两家所长,而不为前人成法所囿。之后,宋省予又追随元、明、清诸家,但他能将古今写意画的优点在运用中加以变化,融会贯通,把创作的灵感与取法自然巧妙且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他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风格。“一门书画,笔精墨妙”,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在60多年前用八个字概括出了属于宋省予的艺术高度。那时他刚过不惑之年。宋省予在其父宋赉臣的培养下潜心学画,继承了父亲的艺术事业,并在广东、福建等地任教,培养出了许多美术人才。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宋省予的示范被学生们称为“点菜”——画猪、画豹、画虎……各种动物花草都不在话下,之后他再对各种物体的画法进行总结,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容易上手,也使他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无所不能”的老师。他召集开办的诗社、画社,也吸引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同僚,他们一同交流艺术思想,以诗画会友。但是1966年噩耗传来,宋省予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他独自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最终以跳井离世来宣告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性。他为世人留下的写意花鸟作品是对现代人研究写意画的巨大财富,其作品饱含诗情、意境优美、色墨相融、用笔独到,画风潇洒健劲、灵动清新,影响着许许多多后生的闽派画家,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以宋省予小品花鸟风格特色为重点,提出其写意精神包括取法自然、以书入画、笔墨造境、学养相融、人品画品统一等多个方面,并进行深入的阐述及研究。

一、取法自然

在中国水墨画中,画家首先要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意象造型,并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出既类似客观现实、又高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进而表达出画家真实的思想境界和感情。[1]宋省予曾为画作《墨竹》题写小诗:“不袭今人与古人,自家有法写风神。一枝一叶常观察,胸竹何如眼竹真。”意思是,自然是绘画的第一老师,不要过于模仿现在人和古人已经画出的固有形态,而要画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精神;例如画竹要常常先观察其不同枝叶的不同造型,眼前看到的竹子比心中所想的竹子真实得多。画花鸟亦是如此,应该多观察自然景物,掌握它们的客观造型,再加入自己的感情精神,丰富的大自然才是绘画创作的真正源泉。很多人曾讨论过国画的写意是否应该带有西方绘画的写实成分,宋省予的回答则是应该将自然中的真实的、立体的造型,色彩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与水墨相结合。宋省予在绘画的实践过程中,其特色是:在布局上注重整体效果,在造型上强调形体转折。他的小品花鸟作品大多是来源于生活场景而反映生活物象的,有新鲜水灵的蔬菜瓜果,有缤纷灿烂的绿叶红花,有灵动活泼的飞禽走兽。他要求这一笔一墨都贴近生活,所画的蔬果中往往带有西方油画所呈现出来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既重形又重意,這样的新概念不同于传统文人画而具有宋氏特色。宋省予是极力推崇写生的,他肯定绘画中内容是第一性的,主张艺术必须反映现实世界;他的写意是建立在对物象有着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其画作注重取法于自然,形成一个有序的画面整体,要求能在表现出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基础上寄予画家自身的感受体会。将实物熟捻于心,将自己融于自然,寓意于形,画出的作品才能走笔酣畅,栩栩如生。

二、以书入画

在中国的古代画论中很早就提出了“书画同源”这一概念,南朝谢赫《古品画录》所提出“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也提倡画家用笔的果断和力量美,此后画家讲究“以书入画”,将书法用笔融入渗透进绘画创作中,将书法与绘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宋省予在不断钻研和练习下,积累了深厚的书法根底。他善草书、篆刻,其行草流畅自然,一气呵成,篆书雄浑苍茫,蕴含有很重的金石味。宋省予将行草跳跃变化的用笔写于花叶之间,将篆书苍劲韧性的用笔写于枝干之上,讲究线条“写”的艺术和韵味,因此,宋省予在绘画实践中以其花鸟小品中用笔的书写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其花鸟小品的作品中,虽然尺幅都不大,但无论是花瓣、枝叶、昆虫,还是禽兽翎毛,都能用书法的线条抒写物体的外在形态和本身质感,笔锋的正侧顺逆,皴擦勾描,提按顿挫,转折疾徐,全都发自腕底气力,又灵动轻巧地留于纸面,每张小品中花草鸟兽的动态都极为活泼生动,毫无呆滞死板之感。从宋省予的写意小品代表作《紫藤八哥》我们可以看到:紫藤的枝干中有金石意味,蜷曲伸张间充满力量感,粗枝的刚劲强健与细枝的蜿蜒柔美交错缠绕;紫藤花点点力透纸背,以行草入画,灵动轻盈,迎风摇曳;站在紫藤上的八哥微张着嘴仿佛在叫唤,精神饱满,神情悠然,羽毛的用笔极具节奏感,活灵活现而跃然纸面。宋省予借鉴行草书法结体“中宫内撅”的法则来布局花鸟小品,他将主体重叠构成平面整体,在意与笔同行时,书法的用线给予了作品更多的张力和延伸感,调整着画面多变的节奏,其画面气到笔随、布局穿插、争让有度、疏密有致,作品富有极大的感染力、生命力和艺术魄力。其写意的精神在笔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赏的人们也仿佛置身于画面创造出的情境之中。

三、笔墨造境

在用笔、用墨、用色方面,宋省予重笔墨技巧,善于运用笔墨造境。他十分强调画面的韵律感,一笔下就有浓淡干湿,而不赞成重重叠叠反复“做”的功夫。此外,他更重天机逸趣,运笔豪放泼辣,挥写自如,下笔肯定,墨色和笔法层出不穷,光晕焕发,枯润得宜且气韵生动。由此而生,宋省予在小品花鸟中的笔墨是畅快淋漓,豪放苍润的;而设色是明艳俊秀,雅俗共赏的。不论小品或巨幅,其苍浑劲秀的特点表露无遗,尤其是在疏密欹斜之处,犹如有轻风从纸上拂过,画面的墨色变化、聚散离合,全都得自无拘泥的随意挥洒之间。如小品画《狸奴百合》画面的整体构图呈现反“C”形布局,先用笔勾出朝向不同开放的三枝百合,再用墨整体晕染,运用墨气皴点出浓淡干湿的不同效果,刻画出一只蜷缩着的小猫,猫的头部、背部、尾部皆用重墨点染,面部和腹部勾线留白,利用淡墨勾描爪子,形成对比。各部位所用墨色不一,突出了头部,每个部分又都带有黑白灰的变化。在猫和百合之间,以淡赭石色渲染,拉开了前后的空间关系。回归整张作品中,一只猫忧郁地趴在百合花枝下,神情耐人解读,色墨相融,墨色变化极其丰富多样,营造出一种闲适却又略带忧愁的意境,使人心生爱怜。他的小写意作品中的蔬果、花卉、动物亦是如此,笔墨和色彩交相呼应,又相互得到了协调和统一。相比于文人画所运用的“静”与“柔”的笔墨意趣,红杏主人则是探索着“动”与“刚”的笔墨语言;文人画追求的是淡薄、静穆、虚简、冷漠的意境,而红杏主人却反其道行之,以浓艳、跃动、反复、激情的意境吸引着世人。宋省予笔下的花鸟画,都是呈现出勃勃生机,表现出一个美好的生长着的世界,力量与动态的交响节奏创造出了作品的阳刚美。

四、学养相融

宋省予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到受儒家、道家传统思想和家学影响,研习经、传;随后又接受了西方“新学”教育,综合古今中外优良文化,诗学与画学相辅相长,成为福建省近现代为数不多的艺术造诣颇深的文人画家。他早年拜师于清廷遗老丘现丞,在诗文、书法方面倾力研习,“清晨研读诗书,熟背唐诗,尤好《小仓山房集》。晚上温书习字,于颜、赵、二王北碑无一不习。”他在小品花鸟作品上所题诗词都展现了其学养相融的独特风格,他平日常常与文人好友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他所做的诗词在“诗钟”集会中独占鳌头,屡屡被同僚称赞。丰富的诗学修养及文化底蕴使他的写意花鸟小品画从通俗趋于高雅。他博通诗文,其题画诗跋,雅俗共赏,清新天成,且能别出心裁。他为石榴花题“最爱年年红五月,满山开遍石榴花”,描绘出石榴花盛放,漫山红遍的场景;画牡丹题“一自承恩新雨露,神州无处不花红”,描绘出春雨过后新放牡丹的娇嫩和柔媚。这些诗跋都紧扣画旨,富含趣味,直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与画意相得益彰。他常在小品兰竹上钤印:“偏爱兰竹”或“五十后多画兰竹”的闲章,以及晚年所画的《梅花水仙》题有:“兴来不画凡花卉,庾岭高人洛水神”,都表现出他高雅的情趣、质朴的心境和对画作真挚的追求。宋省予后期的写意作品,就是经过千锤百炼后获得的升华,其间融入了他对诗书画印各种学问的涵养,他的创作将个人的学养与艺术造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文人的情操和书画雅致融为一体,相辅相承,耐人寻味。难怪陈子奋先生在观其作品后道:“你的花鸟,雅俗共赏,千变万化,甚得任伯年之画风,然流畅的书写意趣,又有吴昌硕之大写意神韵,再观你之诗、书、画、印的整体配合,气韵生动,神完意真,堪称当今之大家也。”

五、人品画品统一

1966年夏,在“文革”动乱中,宋省予的铮铮铁骨使他无法忍受来自于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和侮辱,他含冤跳井匆匆离开了人间。在“文革”时期,在那些从天而降的“批判”和“罪证”之下,他无法选择,不能逃避,也无力反抗。他在乎师道尊严,为了不连累他人,他没有向身边的好友倾诉,也不想让远在老家的家人担心,唯一能支撑自己信念的,那便是问心无愧。宋省予有句自嘲诗:“来是残春去是秋,白鸥笑我久淹留。”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骨气与尊严,让我们听到了一位艺术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单纯的文化人心中对艺术真挚而纯粹的思想。宋省予爱国爱民,尽管早年生活在乱世年代,他也不因此而悲观厌世,而是激发着积极入世的热情。在抗战开始时,他意识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便毅然携眷返乡。他奔走于广东、福建之间,捐资救亡,与当代名家好友联合举行“抗日劳军义展”,积极投身于抗日活动之中。他画的大写意作品《鹧鸪图轴》,画面中部一群鹧鸪正相互依偎,其中一只鹧鸪表情坚毅,昂首提足,仿佛是一位斗士,毫无恐惧、坚定不移地屹立在中心,带领着鹧鸪群等待暴雨的考验。而这只鹧鸪正是画家内心忧愤、坚贞不屈的象征。再观其小品花鸟作品,竹枝迎风挺拔,菊花清淡雅致,禽鸟神态清爽机灵。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国家危难时,一个画家通过绘画所展现出的良知和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他将这些人格、品性通过自己的笔杆展现在作品之中,仿佛是一把槍杆子直指人心,教会我们刚正不阿、为人坦荡、质朴高洁。宋省予的写意作品是其人品画品相统一的最好体现,它们寓情于景、寓意于画,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宋省予的生活一向节俭朴素,为人和善平实,艺术修养深厚,其艺高,人品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六、宋省予小品花鸟画给我们的反思及启示

宋省予小品花鸟画透露出的写意精神,正是当今时代的国画界所缺乏的。人物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绘画体系,山水画于近些年的发展和创新也逐渐“显山露水”,但是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却显式微,而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写意花鸟自身的艺术特点来看,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工笔画等其他题材形式相比较起来可谓是一门晚成的艺术。写意花鸟画是需要画家经过长时间的人生阅历的沉淀和多方面学养素质的积累,经过反复锤炼之后,表现出来的深厚艺术修养和绘画功底,它不是由单纯的技法和工艺堆砌而成的。而在急躁而追名逐利的当下社会,更多的新生艺术家往往会选择相对容易看出“成果”的工笔花鸟画,很少人愿意来坐“写意花鸟画”这条冷板凳。因此,这种艺术规律也决定了当下画家在写意花鸟上很难有所作为。其二,时代的发展、变革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力。许多艺术家都被“文革”所迫害,在经历“文革”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断层,古代和现代文化被割裂开来。人们过度强调创造和革新,忽略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种经典文化延续的缺失对于当代写意花鸟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三,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提倡中西合璧的改良,在其中我们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优秀且独特的绘画传统和底蕴。美术院校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却存在着教学体系混乱,学术标准不明确等情况。尽管专业美术院校和相关的民间群体在写意花鸟画上有着广泛的从业艺术家及受众群体,但绝大多数的花鸟写意画家往往将其娱乐化而变成一种随意性的水墨游戏。这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写意花鸟画往后的健康发展,也误导了大众的审美走势。其四,写意花鸟画的式微与现今画展的评奖导向也有一定的关联。较其他国画题材形式相比,在参展质量、数量及视觉效果等方面,写意花鸟画都处于劣势,越来越多人认为写意花鸟画难登画展的殿堂,这也间接导致了写意花鸟画对当今绘画界的影响力不足。

宋省予的小品花鸟画一气呵成,画面的构成、笔墨、意境都是他本人学养内涵的综合体现。他注重观察和研究,取法于自然,取材于“民间”,将物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习古而不仿古,注重创新,从“海派”和“岭南画派”中总结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注重笔墨语言的运用,特别强调写意中“写”字的含义,干枯湿润、提按顿挫之间尽显写意“形简而意全”的本真。他善于用笔墨造境,气魄非凡,将翰墨丹青从一景一物挥毫而就,成为生气盎然的美丽意境。宋省予的小品花鸟饱含诗情画意和文人雅致,注重雅俗共赏,并融入了他本人的气节和精神,渗透出强烈的文人气息,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热爱学问、刚强正直的高尚品格。在现如今的国画艺术创作中,细致精巧的工笔画渐渐占据了鳌头,而写意画的式微也为艺术家们敲响了警钟。写意花鸟画是需要画家本身具有深厚的功底的:对物象结构深入的认识了解,对笔墨熟悉的掌控把握,对各类姊妹艺术的综合底蕴和对文化的传承进而自身流露出的品德气质。从宋省予的小品花鸟中就可以领略到这样的写意精神,“浇将砚汁留余润,占得人间翰墨香”,宋省予及其作品是值得在我们继承写意花鸟画传统及发展弘扬写意精神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主人过于短暂的一生是中国画坛的一个重大损失,尽管先生留给世人无限的遗憾,却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写意世界。宋省予的写意精神将对后生之辈产生重要影响,望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写意花鸟、写意精神不断追求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刁国强.论制作性水墨人物画的利与弊[J].菏泽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