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清风闽北来

2017-07-14 06:06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廖俊波南平市妻子

廖俊波

忠诚履职诚大善 为官实干显担当

廖俊波,男,福建浦城人,1968年8月出生,1992年7月入党,生前担任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历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邵武市副市长,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正处级),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副市长。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3月18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2017年4月9日,中共福建省委追授廖俊波同志“全省優秀共产党员”称号。

廖俊波同志是南平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廖俊波同志对党忠诚,始终不忘初心、信念坚定,对组织深怀感恩之情。他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师专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也在产业园区等经济建设主战场磨砺过,经受了全面锻炼,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讲纪律、守规矩,执行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毫不含糊。他始终对组织心存感恩,他说:“我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关心,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特别是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后,他工作更加勤奋努力了,他多次对家人讲,组织上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报答组织的厚爱和人民的信任。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全身心投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挂出的最后一个电话,还在安排部署工作。他把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融入到血液中,把对组织朴素的感恩之情体现在行动上。

廖俊波同志心系群众,始终牢记宗旨、务实为民,在每个岗位都留下好口碑。在政和工作时,他就提出“每年都要给政和百姓一个惊喜”,几年时间,他在群众最关切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他带头深入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石圳村从曾经的“垃圾村”变成现在的“明星村”;在东涧村,廖俊波一句“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钱的事我们来干”让村民们至今难忘;他经常到县一中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改变了政和20多年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局面。他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他因公殉职后,给群众留下无尽的感念与追忆,不少群众说,“我至今不相信他真的走了!”“都说焦裕禄是好干部,我觉得他就是当代的焦裕禄。”中央媒体采访团一位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工作了15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哽咽失声、流下热泪。”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廖俊波同志以他真挚的为民情怀,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新时期共产党人不朽的丰碑。

廖俊波同志夙夜在公,始终忘我工作、拼闯实干,对事业殚精竭虑充满激情。他工作经历的岗位,不论是拿口镇、荣华山产业组团,还是政和县、武夷新区,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但他始终乐在其中。他在政和任职时,县里的工业园区从破土动工到首家企业投产仅用了半年时间,创造了“政和速度”。他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不仅甩掉“省尾”的帽子,还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经常鼓励干部“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他在政和首创项目审批“并审联批”制度、对服务入园企业提出“两个不见面”(企业不必与审批部门见面、不必与征地农民见面);在武夷新区推出“派单综合审批包”制度、创新推进武夷软件园建设等,这些做法既脚踏实地,又创新求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大力倡导“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常年奔波在一线,他在荣华山产业组团工作的四年里,工作用车年均跑9万公里、日均250公里;在武夷新区工作时,曾经3天跑了4个城市、会见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别的城市1年多都没有拿下的项目;他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想和他吃顿年夜饭都不容易。4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樵夫的“魔力”》一文就是廖俊波忘我工作、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

廖俊波同志廉洁奉公,始终严以自律、无私奉献,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他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事们都说,他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从没听到什么关于他是非的议论。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很多企业家说,廖俊波这个人就是引资的“软环境”。生活中,廖俊波始终廉以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时常叮嘱家人保持低调,不能搞特殊。他父亲想儿子去政和看他,他事先跟父亲“约法三章”:只能住在父亲的朋友家里,不能住宾馆,不能收土特产,不能在外接受吃请。他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他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修身齐家,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彻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廖正花

46载深山坚守 托起群众“健康梦”

廖正花,女,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是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乡村医生。从1972年正式成为坑尾村村医至今,她踩着泥泞,踏着坎坷,在崇山峻岭间坚持行医46年。2009年她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接见。此外,她还先后于2001年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荣获南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14年荣获南平市“十大杰出女性”称号。

学医治病,是兴趣更是责任

1965年秋天的一个夜晚,16岁的廖正花目睹了邻居张嫂因为村里没有接生员和医生年纪轻轻就难产而死。为此,廖正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1970年,她一个偶然机会参加了忠信卫生院村医培训,1972年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坑尾村的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的接生员。后来,她又先后参加了浦城县卫生局、建阳卫生学校的专业学习培训。基本上掌握了内科、外科、妇科知识、接生员技术,成了坑尾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坑尾村范围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座,全村630人分散居住在方圆55平方公里的5个自然村、7个小组。但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雪,只要有病人家属的呼唤,或是有接生的需要,她就背起药箱,送医送药到家,因为她觉得这就是她的责任。

200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还没亮,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就有人来叫廖正花前去看病,她二话没说,步行20多公里来到马迹自然村为病人就诊。随后她又来到纳岱村为孩子们接种疫苗。那天,她光在雪地里就走了12个小时,摔了不少跟头,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

治病救人,有时她还贴钱

“不是‘姑姑,我死都死几回了!”87岁的坑尾村老太太紧紧地握住回诊的廖医生的手对记者说,“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叫她‘姑姑,她替我看了十多年的病,经常没收我的钱。”老太太年老体衰,经常晕过去,每次都是‘姑姑去给她看病,还免收她的医疗费。

廖正花为人看了46年的病,家中却依然很清贫。村支书刘善庭说,“姑姑”为人心善,看病经常只收药费,不收诊费,穷人还不收钱,有时上山为人看病,药物比较多,她就自己出钱请人帮助挑药箱。

后继有人,儿媳能接班她很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大,廖正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时常看见她单手按胃、弯着腰走在山间小路上的身影。廖正花开始盘算着接班人的事。1999年,廖正花把在外打工的儿媳刘春梅叫了回来,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各种行医技能。一天几十公里的路程,儿媳也不怕苦和累,为婆婆背着药箱学行医。看着自己的儿媳慢慢地能治一些大小病,并愿意做村里第二个“姑姑”,廖正花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廖正花常说:“是政府培养了我,人不能忘本,不能钻在钱眼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张宝光

崇善蹴就义举 危难决毅坚持

张宝光,男,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南平市印刷机械厂退休工人,南平市延平区紫云街道流芳社区退管支部委员。1980年1月起在南平市印刷机械厂工作。因在厂工作表现优秀,年年被厂里评为“先进生产者”和“质量标兵”。1997年因工厂政策性破产倒闭,张宝光成了下岗工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打工,维持家用。张宝光同志即便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也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热心助人。

2016年2月18日傍晚19时许,正在家中吃晚饭的张宝光发现对面楼房一房间里有火光,他立刻拨打119,并告知接线员,八一路通往起火楼的分岔路多,内部结构复杂,他会在路边等候公安民警和消防战士,帮忙带路。

起火民居周围大多都是木质房,一旦燃火会央及一大片,张宝光跑出家门,喊叫着“着火啦,大伙儿快出来!”并不断拍打着邻居家的门。张宝光一路跑一路喊,看到公安民警和消防战士,便带着他们赶往火场。

当行至一楼楼梯口时,突然窜出一中年男子,朝张宝光的腹部猛的捅了一刀,张宝光感到腹部一阵剧痛,鲜血立刻染透了衣服。“当时围观群众很多,如果我不制止他,恐怕会有更多群众受伤。”张宝光立即与身强体壮的歹徒展开殊死搏斗。“男子的力气十分大,一名消防员想上前帮忙,却被他甩开了。”张宝光说,当时鲜血已湿透了他的裤子和鞋子,脚底不断打滑。持刀歹徒拼命挣扎,致张宝光腹部、眼部多处受伤。由于伤势严重,张宝光渐渐体力不支,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歹徒按倒。千钧一发之时,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冲了上来,合力将歹徒制服。张宝光因失血过多晕倒在路边,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医院诊断,张宝光因被锐器刺伤致开放性腹部(穿透伤)横结肠破裂、左侧肋软骨骨折、右眼脸裂伤,造成八级伤残。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是由于张宝光的英勇义举,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每当谈到事发当天自己的行为,张宝光都显得十分淡定,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的安全理应冲在前的,火警发生时,我真的什么也没想,就是要想去叫出居民群众,避免伤及更多无辜的人。我虽然被纵火歹徒捅伤,但我不会后悔,这是我们老党员应该做的。”省市媒体对张宝光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他勇斗歹徒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张宝光是紫云街道流芳社区退管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热心人,社区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对社区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居委会都是女同志,遇到重活、累活,只要你们需要我帮忙,我随时都会过来。”

张宝光说:“我的父亲就是一名老消防员,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無论群众需要什么帮助,只要你能做,就一定要做好!”就这样,40年来,无论邻居、同事有什么大事小情找他帮忙,他从不推辞。

张宝光同志就是用这一颗火热的心和一腔朴素的情怀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在紧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时代主旋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是我们身边的的英雄、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李友明

30载诚信创业 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友明,男,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94年任建阳味精厂厂长,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省专利二等奖、南平市专利一等奖,当选为福建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福建省青年创业成就奖”“海西创业英才”“南平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南平优秀企业家”“南平市管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现为福建省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董事长、建阳工商联商会会长。

对客户,以诚为本守信用

“以诚为本,以信取胜”是李友明的工作理念。在管理中,他提出“有为、有爱、有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他常常告诉员工,作为食品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取得优势,就必须对客户做到诚实守信,用诚信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建立长期牢固的业务关系。

正是因为李友明坚持“真诚坦荡做人、诚实守信做事”的原则,在工作中诚信从业、在经营中诚信为本、在生活中诚信待人,才能在味精市场低迷,资金周转艰难、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等困境中,不断巩固局内市场,大力拓展外部市场,使公司产值始终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对企业,廉洁自律促发展

面对原味精厂长期的亏损,李友明大胆将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进行资产重组,有效的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技改项目一个个建成,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了,企业也开始有了凝聚力,向心力,整个生产井然有序。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廉政则灵。李友明深谙这个道理。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李友明提出了企业采购全面招投标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他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不断降低采购成本,不仅得到全体客户的支持,还得到了全体员工的支持和拥护。

对朋友,鼎力相助不相忘

“以诚立本,以诚待人”是李友明的人生信条。在生活中,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乐于助人的李友明总是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他深深理解“客户就是上帝”的意义——同为创业者,鼎力相助不能忘,能帮就一定要帮到底。

由于做事光明磊落、诚实坦荡,李友明影响了身边的许多朋友,个个成为信誉为先,诚实善良的代表。因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诚意,他和很多客户也成为了朋友,甚至有一些忘年之交。

对社会,充满爱心回馈多

李友明深深明白,企业如今的规模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成绩是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是得益于社会的帮助、百姓的支持。

多年来,李友明始终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奉献之本,在爱心活动中体现企业家的胸怀和境界,彰显当代企业家的素质和风格。几年来,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捐款赈灾”“扶贫救济”、安置下岗就业等活动,李友明与全体员工及公司先后出资数百万元回报社会,帮助百名贫困失学学生重返校园,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家园,关心帮助贫困户,安置就业500余人。

李友明說:“我一辈子奉献给武夷味精,为的就是让员工过上好日子。”一句平凡的话,透射出他勤勉朴实、宽厚善良的拳拳之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看到一位优秀企业家诚实守信的时代风范。

张茂发

照顾渐冻妻子40载 如山情义不言弃

张茂发,男,汉族,195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鸾凤乡上屯村洲上组农民。他和患有渐冻症的妻子危忠喜携手走过了40年,不离不弃,给了她温暖和尊严。这个质朴的大山汉子,用行动诠释着一种爱情——相濡以沫。

张茂发今年62岁,妻子危忠喜60岁,夫妻俩已结婚近40年,婚后不久,身强力壮的张茂发外出打工赚钱。凭借勤劳的双手,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好景不长,1977年,妻子开始感觉四肢发软,干活觉得吃力。他曾陪妻子到医院查过,却没查出病因。那时病还很轻,对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1978年、1981年,他们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儿子降生为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同时,妻子的病情却明显加重,人日渐消瘦,多走几步双腿就发软,稍重的东西都提不起。

“医生找不出病因,每次只是挂上几瓶药水,病情却不见好转。”张茂发无奈地说,其实那时候,妻子的父亲和一个弟弟,已先于她出现类似的病症,直到后来,才听人说自己妻子得的是“渐冻症”。之后的20年间,危忠喜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前后,她的双腿已无法站立,手连筷子都拿不住,口齿也越来越不清,甚至连听力都下降了很多,生活起居全靠张茂发照料,。

危忠喜倒下了,生活的所有重担落到了张茂发身上。他不得不辞去外面的工作,留在家中照顾妻子。危忠喜下半身瘫痪,平时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家里穷,只能用破布替代尿不湿,张茂发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要换洗的恶臭衣物。因为妻子病很重,夜里常常痛得不能入睡,每隔一个小时,张茂发就要起来给她翻个身或是用白酒在她胸口处揉擦,来缓解痛苦。这几十年,张茂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在旁人看来,张茂发的故事挺了不起,但在张茂发自己的心里,为妻子做这些事似乎是理所当然。除了要照顾瘫痪的妻子,他还得想办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如今也患上了和母亲一样的病,只能在外做些简单的工作,帮不了张茂发的忙。张茂发说,为了养家糊口和照顾妻子两不误,早年他就把家里的八九亩田,都调到自家周边一二百米的范围内。10年前,妻子有事,只要大喊一声,他就爬上田埂回家;近10年,为方便呼叫,张茂发给妻子配了个手机,有什么需求摁一个电话,他就会赶到妻子身边。转眼40年过去了,张茂发对妻子危忠喜的不离不弃,让妻子心里既感激又温暖。

2012年以来,张茂发先后被评为光泽县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南平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获“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评选提名。他的事迹也在《闽北日报》、福建文明风网站、海峡都市网等多家媒体上刊登。

(供稿/南平市文明办)

猜你喜欢
廖俊波南平市妻子
南平市4个脆李品种的引种表现及评价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廖俊波
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南平市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南平市妇女儿童有了自己的心灵港湾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