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水远天长外

2017-07-17 20:30葛兆光
中外书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史楚辞文献

葛兆光

听说金开诚先生患病,是在2015年9月下旬的一次会议中。北大的顾歆艺女士告诉我,金先生患了癌症,已经住院,恐怕情况不妙,当时觉得不太相信,记得5月中我因眼疾住院,还接到金先生的电话,反复嘱咐我痊愈之后,务必抽空到浙江一个民办学院去讲演,口气还像往常一样恳切和平静。才短短的四个月,或许情况不至于太严重,抽空给住在北大医院的金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听到金先生的声音不算衰弱,而且还惦记着让我讲演的事情,便稍稍放下心来,觉得76岁的金先生一生都是“吉人”,不仅自有天相能逢凶化吉,而且尚有天年可以终老。后来,因为眼疾未愈,加上杂事繁多,也没有机会到北京去,只是凭着顾歆艺女士不时报讯,才知道金先生病情的点滴,随着他的病情加剧,心情也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

终于在12月14日传来噩耗,可是因为早就安排了日本访问,内人和我不得不缺席遗体告别和追悼会,只好以两人的名义和同在上海的裘锡圭先生夫妇,委托北京朋友献上花圈遥寄哀思。从日本回来后,老同学胡友鸣来电话说,逝世前金先生不仅一直是《文史知识》的编委,是《文史知识》最早的作者,而且也是最早推荐我们这批学生为《文史知识》撰文的人,希望我为《文史知识》写一篇追忆金先生的文章。

下面这些文字,就是应胡友鸣兄的嘱咐写的。

作者在金开诚课堂上的笔记

确实,在《文史知识》刚刚创刊时,金开诚先生就吩咐我给这个虽为普及规格却高的刊物写文章。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读本科,稍后又成为这个专业“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照理说,还不是一个够格写“文史科普”文章的角色,在那个刊物还不多的时代,大学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给《文史知识》这样多少有些“传道解惑”的杂志写文章,恐怕还嫌稚嫩。特别是,当时《文史知识》提倡“大学者写小文章”,翻开当年的目录就知道,作者大都是今天所谓的大牌教授。好在金先生一贯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且总是让学生先“看”再“想”还得“写”,所以,总是鼓励我出手。他曾说,古文献专业的人读文献,当然是首要的事情,不过看得多了,得要有思想把文献勒出脉络理出头绪,而最终还是要把它写成文字,否则读书满腹却两手空空,他很不赞成所谓“50岁后再写文章”的老教条,倒总是鼓励学生“把想法写出来”。因此,我可能是“文革”后最早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的本科生,那篇《晋代史学浅论》就是金先生推荐给周一良先生,经周先生的审查和推荐,发表在《学报》上的。由于金先生的鼓动,我成了当时杨牧之先生说的《文史知识》“救火队”,所谓“救火队”,就是刊物临时缺什么稿子,便让我立即赶写,如果某期哪一类文字少了,也会给我命题作文,所以,我不仅在创刊之初就以化名写过几篇小文章,到了1982年和1983年,更开始发表较长的文章,像以化名写的《现存两部最古的图书目录》,用真名寫的《〈旧唐书〉与〈新唐书〉优劣之比较》《唐代文章总集〈全唐文〉》等等。

不过,说到金先生,还得提及我们初入大学的时代。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我成为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七七级新生,说是1977级,但开学却是在1978年初春3月。从住了十七年的贵州回到阔别的北京,我丝毫没有毛主席回到韶山冲那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豪情,相反,倒是经历“文革”十年突然换了天地,有些暗室久住乍见阳光的晕眩感,用现在流行话说就是有些“找不到北”,原来随心所欲乱翻书的爱好,加上信手涂鸦的习惯,似乎和学院训练格格不入,对于所谓“古典文献”,除了知道要钻故纸堆外一无知晓,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除了知道可以不再修理地球之外,也全然是懵懂浑噩。幸好进入北大之后,很快就有很多老师来关心,引导我们开始学习生涯,专业的那些老师,现在想来都是鼎鼎大名的教授,像仅仅见过一次的魏建功先生、游国恩先生,后来常常能够见到的周祖谟先生、阴法鲁先生,当然最熟悉的还是中年一代的老师,后来成为著名教授的金开诚、裘锡圭、安平秋、严绍璗等先生,那时都还是中青年教师。那个时候,老师稀罕学生,大学十年没招生了,老师对这些大大小小年龄悬殊的大学生既觉得陌生,又觉得好奇,更有些超出一般师生关系的重视,都觉得这下子可以甩掉“文革”阴影,“而今迈步从头越”,所以,学生心里揣了很多希望,老师心里也带了很多温情。

这些老师对学生恨不得倾囊相授,好多老师居然课余会跑到学生宿舍来,盘腿坐在学生的床上和学生谈天说地。这种古人所谓“亲炙”,比起在教室里分坐上下、照本宣科要亲切得多,其中,金先生就是跑得最勤的一个,那个时候,金先生夫人屈育德教授还没有从宁夏调到北京,一个人蜗居在筒子楼的小房间里,所以,常常到我们的宿舍,一聊就是几小时。

金先生会讲课,这在北大是出了名的,当时中文系讲课有几大“铁口”,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上课很吸引学生。原因很简单,一是他字写得好,板书忒漂亮,二是他节奏感好,常常在学生听得疲倦时来一两个笑料或故事,让你能精神一振,三是极其清楚,所谓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是,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就知道老师这种讲课,看上去举重若轻,其实处处艰辛。看他的讲义,不仅字迹清晰秀丽,而且往往是天头地脚补满了种种“插曲”“噱头”和“典故”,所谓口才好、会讲课,其实是用心用力备课,绝不像现在很多教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信口雌黄,用无聊而无用的段子哗众取宠。

我至今还保存着他在硕士课程中讲《楚辞》时的记录。这大概是一学期的课,金先生从“屈原的生平”“屈原的辞作”一直讲到“楚辞的流传及注本”,真是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即使在我略为简单的课堂笔记中,也可以看出,他讲课实在不仅是很清晰,而且相当深入,比如第一部分有关屈原的生平,一开始就讨论《离骚》开头“惟庚寅吾以降”一句,他不仅要讨论邹汉勋、刘师培、郭沫若、浦江清、胡念贻对屈原生年的种种考证,还要讨论古历法知识,包括十七年九闰,超辰、太岁纪年的传统;在有关屈原流放的一节中,他又要从《史记》、《楚辞》王逸注、黄文焕、林云铭一直到游国恩等人的讨论中,结合历史地理知识,一一讲清屈原晚年从郢都到汨罗的流放路程。到了讲解《楚辞》的各种注本时,他更是从现存的王逸、洪兴祖、朱熹、汪瑗、王夫之、戴震、蒋骥诸家注释,讲到亡佚或残缺的贾逵、马融、郭璞、释道骞、陆善经的注释等。我就是在这一课上写下了《汪瑗考》作为作业,后来这篇小文和金先生对《楚辞集解》的论说合成一文,还以《汪瑗和他的〈楚辞集解〉》为名发表在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第十九辑上。

就是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渐渐地体会到了一种学风。那个时候的北大也许是中国一个最特殊的大学,在它的传统中,除了有对中国前途怀抱的那份责任和抱负,让人生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情怀之外,还有一种绝不等同流俗的学术风气,人们多注意到这种学术风气的自由和开放,但也应当留意这里也有严谨和规范。虽然后来我并没有跟随金先生从事他所擅长的两个领域,即楚辞研究和文艺心理学研究,但是,从他和其他一些老师那里,却体会到了一种学术的严谨和规范,记得我曾经给《文史》投寄过一篇关于晋代学者干宝生平的考证文章,被他看到后,便指出好几处文献引证却缺少注释的地方,让我修改补充后重新投寄,这让我从此记住了文献注释清晰和准确的重要性。

三十年后,我常常重新回顾自己所学的古典文献专业,就很有感触,这些感触虽然不是“先见之明”,但总算是“后知之清”。因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古典文献专业现在好像已经面临危机,也许现在的学生会觉得古典文献专业很枯燥乏味,但是,当年的古典文献专业却很有魅力。特别是,它的训练很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那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练‘内功,虽然没有花拳绣腿可以炫耀,也不能现炒现卖、包管实用,但是,这些知识训练却让学生长久消受不尽”。

做到规范和严谨,也许不那么容易,按照金先生的说法,我们这些年龄不一的学生,有的很“嫩”,有的很“野”,还有的人会写一些随笔、散文、诗歌,甚至还有人写过戏剧小说,特别是在那个激荡年代,谁耐烦青灯枯坐点读校雠、一板一眼守着故纸如蠹鱼?谁耐烦读了几大卷书却来写形式一律的提要或说明?可是,记得金先生为七七级上写作课,却用命题作文、互相批改、当堂点评的方法,让学生从天马行空回到准确整饬。大学毕竟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场所,古文献毕竟是一个“整理国故”的专业,在那几年中,为了要养成既规范又严谨的学院研究习惯,我们经历了重新给知识“洗牌”,用时尚的话说就是重新“整合”的过程。

不过,也许是因为我年纪较大,读书也多一些的缘故,从一年级开始,金先生就没有让我跟着他做楚辞研究和文艺心理学,也没有让我按部就班地按照古文献专业那种从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的程序亦步亦趋,却总任凭我按照兴趣从古文献中自己寻找问题,那个时候,我一面读《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提要辨证》,翻遍了北大图书馆几乎所有的提要式书目,一面读《史记》、读《太史公行年考》、读《司马迁年谱》,并往下读《汉书》、《后汉书》等等,渐渐开始在中国史学方面培养了兴趣。

记得那几年时间里,他常常和我一道,在课余走到中关村大街那个朝鲜冷面馆去大吃冷面,我一直很奇怪,出生江南的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这种酸不酸甜不甜的冷面?不过,在陪他一起吃冷面的时候,我常常能够听到他天南地北地乱聊学术界各种往事,也聊到他在王瑶先生和游国恩先生门下的所见所闻。听了这些见闻,知道了学界深浅,读了一些专业的文献和论著,才觉得渐渐进入学术之门。有人常说,要看第一流的论著、做第一流的题目,可这还不够,只有知识并不能成为一流学者,第一流的学者需要有视野、境界和气度。当年读书北大的好处是,因为这里聚集了这些好学者,而这些好的学者,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而且课余常常与学生闲谈,而闲谈中不经意传授的那些见闻、经验和体会,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问的格局和境界。

在北大七年,也和金先生相处七年。有时偶尔听他讲他自己的故事,现在想来也很有感触。他是1951年考进北大中文系的,第二年就是全国院系大调整,清华、燕京和北大的中文系合并于新的北大,他那一班的同学分别来自三个大学,后来我熟悉的,有先于金先生去世的沈玉成先生和裴斐先生,还有健在的白化文、程毅中、傅璇琮、刘世德等先生,在古典文学这一领域,说起这些人来真是大名鼎鼎,让人感慨有时候天才一个也不来,可是有时候天才往往成群地来,不知道是风云际会,还是时运钟于一代。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在“反右”时被一网打尽,好在他们都熬过了那折磨人的岁月,在“文革”之后都成了那一代名学者。他们彼此并不相同,有的思路敏捷如沈玉成先生,有的知识渊博如白化文先生,有的激扬如裴斐先生,有的沉稳如程毅中先生,正是因为老师辈中有这些出色的学者,能让我们七七级学生受益不浅。记得金先生不仅常常请白、沈两位先生来讲课,也让我们到中华书局去听程、傅两位先生讲“唐代文史研究史料”及“唐代小说史料”。

在学问上我不算是守规矩的学生,正因为跟着金先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的老师,便恰好有了“转益多师”的机缘,因此反而离金先生的领域越来越远,而在人生上,我是一个亲历“文革”、年纪稍大的人,常常走在学术边缘去关怀社会,因此选择的课题也和金先生從事的文学专业不同。好在金先生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无为而治”,我可以“信马由缰”,可就是这种“无为而治”,反让我有更大的学术空间,也正是这种“信马由缰”,让我不再受学科和专业的约束。所以,可能现在的研究生会很奇怪,除了我和他合作撰写《古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1988;后改名为《古诗文要籍叙录》,由中华书局出版)那一段,也许讨论专业略多之外,在我和金先生那么些年的交谈中,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少之又少,可是,在学问精神和风气上,却在这种不言中,得到了很多很多。

和金先生相处,前后差不多七年,七年中我也看到了他的多面人生。一个爱猫的长者,一个天真的文人,一个极其认真的教师,一个容易受伤的好人。现在,他虽然离我们而去,可是却给我留下了很多有关过去的温馨记忆。“遥知水远天长外,更有《离骚》极目秋”(朱熹诗),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起他来,最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的图景,却是他坐在蔚秀园宿舍那间狭小书房的椅子上。

猜你喜欢
文史楚辞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秋夜读《楚辞》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