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

2017-07-17 10:07景玉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感性语文课程

景玉香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和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突出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新的课改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注意到情感教学的渗透,让“爱”为教学导航。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开展情感教学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努力和尝试。

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语文学习是一种感性学习,调动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其首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感性经验。一般而言,经验的积累来源于两个方面:间接经验的积累和直接经验的积累。作为在校学生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往来,要说有观察自然或者理解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等的直接感受,那是非常局限的。所以,他们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间接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包括:“文化经典著作”如《孟子》《庄子》等,小说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莫泊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郭沫若的《女神》,朱自清的散文等剧本如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凄求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来表情达意的。而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体系和基本成形的价值观,需要这些丰富的人类精神财富来做催化剂,来做精神食粮,来提升自己对情感的体悟和激发。所以,应该引导、鼓励、甚至通过必要的手段布置学生大量阅读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课外作品,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以便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情感教学。

经验的积累还可以来自直接积累。对学生而言,直接经验的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众人,热爱自己生存的环境,热爱学习:多从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去亲身体验、去实践。情动于中才能发为感悟,才能理解同样的感受和怀抱,才能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共鸣:形诸文字,就是最好的文章。

其次,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环境。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和家庭,但是我们可以营造学校和课堂的氛围,让环境的气氛来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暗示。比如我们学校现在提倡的“爱”的教育,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大爱无疆,共建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一种最富人文性的良好导引。因为,所有的人,一切的事物,只要有爱在心中,就是最好的导航。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授业解惑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学习交流、探讨活动,是一个双边的生命运动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所以,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的思想及其多样性,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内涵。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教法,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体会学习活动中主人翁感觉和主动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再次,作为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而言,要找准解读文本情感的切入点。课堂教学.都是依据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而进行引导和交流学习的,情感的体验不是盲目的,不是漫无边际的,一定要有一个具体而微的感性东西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老师,在备课时,我的考虑就是根据学情,如何找准对学生感情引领的突破口。如学生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散文的语文美可以借助诵读和老师的引导去加深理解,借助对具体词语如叠词的品味去赏析:意境之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月下荷塘那如诗如画的朦胧之美、婉约之美胆对作者在观感荷塘月色时那种隐忍的复杂的感情并且在景物描写中的含蓄流露就不是很能理解。这个时候,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法,把人物还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还原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之下,去换位思考,感悟心理。《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这个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具体理解文章主旨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来源。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过程当中,用“大爱”导航,注意到对情境、情感的运用,能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成情感共鸣,对语文教学而言,就会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目的,激发提升健康的情感。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感性语文课程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荷塘月色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荷塘月色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