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和母亲的绿帽子

2017-07-18 12:10藻灵
莫愁 2017年19期
关键词:阿丽毛线帽子

○ 藻灵

“阿丽”和母亲的绿帽子

○ 藻灵

周尹然是一名青年艺术家,不久前刚刚入围本年度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而在她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款式各异的针织帽。这些帽子大部分都是绿色的,每一顶都出自她母亲之手。

母亲织的帽子挂满墙

2015年,周尹然去成都商讨开展览的细节,顺便回了一趟老家泸州。她想给父母一个惊喜,没有提前透露要回家的消息。到家时,她刚好遇见小贩在向母亲收购帽子,整整两麻袋的帽子只换来几百元。

周尹然非常诧异,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说:“有人收我就织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细问之下,周尹然得知,母亲织一顶帽子平均要花费一天左右的时间,获得的劳务费是2元多。也就是说,有人用1000元收购了母亲一整年的时间。而且收购方提供的毛线品质极差,母亲的双手经常被扎得生疼,眼睛也老花了不少。了解到这些细节后,周尹然觉得胸口堵得难受。

周妈妈是传统的劳动妇女,喜欢靠双手赚钱。虽然女儿经常塞钱给她,但她从来不收,觉得劳动所得的钱花起来格外踏实。对此周尹然颇感无奈。她想起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宽裕,但母亲总会设法给她开辟一方小小的天地,用自己的方式将她保护起来,让她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里过得舒服而自由。正因如此,她这个小镇姑娘才得以走上了艺术之路,并创作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现在母亲老了,她也想为母亲构筑这样的一方天地。

看得出,母亲很喜欢织帽子,周尹然希望母亲能在这项技艺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但母亲更在乎经济收益。周尹然想自己来收购母亲所织的帽子,但她知道执拗的母亲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提议,认为自己人赚自己人的钱很荒谬。回北京后,周尹然依然很牵挂这件事。

想来想去,周尹然想出了一个妙招:自己不出面,虚拟一个名叫“阿丽”的人向母亲收购帽子。于是,她请自己的大学同学扮演“阿丽”。就这样,“阿丽”开始以某国际品牌中国方收购商的身份向周妈妈收购帽子,并为之提供毛线。周尹然则会根据收购来的帽子数量定期付钱给“阿丽”,请对方给母亲结账。

就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周尹然都会收到家乡寄来的快递包,上面被快递员用记号笔重重地标注着“阿丽”两个大字。收到这样的包裹,周尹然就会感到莫名的温暖。她总是小心地拆开包裹,将帽子拿出来一顶顶观赏、摩挲,详细地记录和归档,将它们挂在工作室的墙面上。慢慢地,就挂满了一整面墙壁。

手艺让母亲变得更加自在

刚开始与“阿丽”合作时,周妈妈并不自信,总觉得国际大品牌的收购商很难看得上自己的活计。但女儿鼓励她大胆发挥:“就按你的想法来织,你觉得怎么好看怎么来,不要去模仿市面上的款式。人家越是大品牌,越看重自主创作。自主创作你懂啵?就是由你担任设计师设计帽子,设计成什么样都由你说了算。你就是织帽子的艺术家。”

女儿的一席话,让周妈妈觉得新鲜又神圣,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能当艺术家?虽然对女儿的话半信半疑,但她开始多花心思把活儿干好。每次收到母亲的包裹,周尹然都会发现母亲又发明了许多新款式,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帽子,她颇有些激动。她知道,在很大程度上,母亲的精神面貌都反映在了帽子上,看得出,在织这些帽子的时候,母亲很专注、很满足,也很用心。

为了保护母亲的双手,周尹然给母亲寄去了高品质的毛线,那些毛线大多是绿色的,因为她觉得绿色能保护母亲的眼睛。但因为“戴绿帽子”的寓意并不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织绿帽子的周妈妈时常听到乡邻们的闲话,以至于她有点不好意思出门,只能悄悄躲在家中织。但慢慢地她悟到了:“干嘛要管他们的闲话,我自在就好,开心就好。”于是她开始大大方方地织绿帽子,还故意把针线带到外面去,一边织帽子一边跟人聊天,大家逐渐也就习惯了,不再有人对她指指点点。

因为织帽子,周妈妈有了更多的收入,有了这些钱,向来节约的她变得大方了许多,可以“多买一点水果、多吃一些肉,还可以在赶集的时候买件鲜亮点的衣裳,给女娃娃(周尹然)多寄点好吃的”。

早些时候,周尹然曾试图教母亲使用微信,母亲总推说自己脑子笨、记性差,学不会这些新鲜玩意儿。但为了和“阿丽”更好地沟通,周妈妈主动装了网线,并在老伴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微信。她隔三差五就把编织的新帽子拍照发给女儿和“阿丽”看,还自己当起了模特,戴着帽子玩自拍。每次周尹然都会鼓励母亲:你织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阿丽”也会附和:“阿姨您手艺真不错,我最喜欢您织帽子的风格,您不知道这些帽子多受顾客们的欢迎……”

习惯使用微信后,周妈妈每天都给女儿发语音,聊聊家常。周尹然明显感觉到母亲变了,变得更自信,也更自由了。

从一个人的“阿丽”到许多人的“阿丽”

2017年1月,周尹然在北京箭厂空间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展出了母亲手织的三百多顶帽子中的六十顶。帽子展出后,引发了许多参观者的兴趣,不少人主动联系了周尹然,表示想购买其中的帽子。周尹然婉拒了,表示这些帽子都是自己的个人收藏,不对外出售。但看到人们喜欢母亲织的帽子,她觉得这些帽子是可以量产的。

因为手织的帽子被不定期收购,并且能赚更高的手工费,周妈妈也成为了左邻右舍羡慕的对象,大家纷纷找上门推销自己的手艺,请她帮忙问一问“阿丽”,收不收自己织的帽子。周妈妈不好意思直接问“阿丽”,便请女儿代为打听。“她们看我给阿丽织帽子生活得更好了,也想织,你给打听一下行不行得通,帮到她们也算一件功德……”

周尹然早有此意,如果织帽子能让更多的妈妈过上更美的生活,变成更好的自己,为什么不让她们加入到织帽子的行列当中,去创作更多更有特色的帽子呢?于是,周尹然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阿丽帽子”,正式开启了一个有关织帽子的项目。

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位妈妈加入到了“阿丽帽子”的项目中,她们都是周妈妈的亲戚和朋友,也都是一群妈妈。她们每天围坐在小镇的广场上,有说有笑地编织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很多人的手中都拿着绿色的毛线,但没有人再以编织“绿帽子”为耻,反而将其视为某种荣耀。每织好一顶帽子,大伙儿便争相试戴,七嘴八舌地点评帽子作者的织工和创意,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开心极了。而周家的砖瓦房外,也挂上了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着:“阿丽帽子收货点”。

周尹然特别喜欢看妈妈们坐在一起织帽子的场景。她说,这样的场景特别有爱,而谈及创立“阿丽帽子”品牌的初衷,她说:“我最初只是为了让妈妈的一针一线变得有价值,而从我自己的妈妈到更多妈妈的转变中,我发现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物,而是带着热情与温度的手工织品;生产的过程中不再有工业厂房轰鸣的机器声,有的只是妈妈们的欢声笑语、闲话家常。”

谈及未来的打算,周尹然有一点小小的野心,她说:“我们小镇上有那么多阿姨织帽子,如果市场有需要,就可以集合她们,甚至十里八村的阿姨,让她们一起来织帽子。我希望她们都能用上更好的毛线、发挥自己的才华,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可以,我不但要做我母亲的‘阿丽’,也想成为十里八村阿姨们的‘阿丽’。”

而周妈妈和那些兴高采烈织帽子的妈妈们仍然不知道,周尹然就是那个背后的“阿丽”。

(本文主人公的母亲和其他帽子编织者并不知道帽子背后的故事,故而应主人公要求,对其本人和品牌名称使用了化名。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阿丽毛线帽子
比较:毛线谁最多
小画匠
分手的理由
也得受罚
可爱的毛线兔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老婆有个缠人闺蜜
“生”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