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港珠澳大桥(奉献篇)
——奉献者锻造的不朽丰碑

2017-07-18 11:37
中国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建设者桥梁工程大桥

走进港珠澳大桥(奉献篇)
——奉献者锻造的不朽丰碑

2016年6月12日,海底隧道首个非标准沉管E27沉管安装前起重工人为拖轮解除缆绳。

我们不追求为个人留下什么,我们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为这个时代留下彰显自豪的载体。作为个体,我们将很快消失于这个世界,但凝聚着全体建设者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全体建设者精神和灵魂的港珠澳大桥,未来1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中国的复兴与强盛。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朱永灵

在港珠澳大桥成千上万建设者中,有壮志凌云的“新兵”,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将”;有运筹帷幄的桥梁隧道专家,也有在平凡岗位辛勤劳动的普通工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会聚到港珠澳大桥,用双手托起了55公里长的钢铁巨龙;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复兴与强盛的颂歌;用追求与奉献锻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挑战世界级难度的工程师刘晓东

刘晓东,1970年出生在江苏扬州。2010年底开始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和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他有近30年的桥梁设计建设经历,在江阴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深圳湾跨海通道和武汉君山大桥之上都印刻着他的名字。然而,刘晓东今天承接的是中国首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深埋沉管隧道,也是世界跨海通道建设史上综合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无疑,他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当他回想起7年来的工作艰辛,刘晓东都不由的感叹:“曾经一度是硬着头皮往前走啊!”。但是面对多大困难,遇到多大压力,他从不发脾气,也从不显露出焦躁或不安。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他始终保持着沉着、从容而冷静的儒雅风度,给队员们以信心和力量。

在日夜奋战的施工现场,同事们从未见过刘晓东训斥或者当面批评过任何人。他表达不同意见的常见方式是“请您再检查一下计算模型”,或“请再仔细复核一下吧”。此时,刘晓东必定是发现了错误,而给对方留以纠正错误的机会。充分尊重团队每一个成员,这是刘晓东最宝贵的品格。他深知,尊重和信赖是领导技术型团队的关键。他常说他不喜欢管人,“对于用大脑工作的人,要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这大概是他本人的切身体会吧。

工人在从事带缆作业。

善学善行,对社会和下一代负责的李江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初始,很多人对三地合作管理的工作、思维方式不适应,但拥有丰富境外建设经验的李江是个例外。

李江曾参与多项国内外大型建设项目,如香港昂船洲大桥、埃及塞得东港二期水工工程、安哥拉LOBITO扩建项目等。1995年大学毕业后,李江从现场施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对此他始终抱以平和谦逊之心,他说:“每一段经历都是不可取代的,有其专属的价值和意义。”

2010年,李江离开了供职十五年的单位,加入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行列。在他眼里,港珠澳大桥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平台,是极富魅力的。项目中的“未知性”与“开创性”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而挑战则意味着成长。

七年时间,李江先后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桥面铺装工程办公室主任、工程管理部部长,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期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及施工组织协调工作。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攻坚克难不遗余力。他对自己和部门同事的定位是“专业工程师+管理人员”,称为“管理工程师”。

他全过程参与了岛隧工程、桥梁工程、钢结构工程、桥面铺装工程及房建工程的管理,组织建立了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并推动有效运行。在承包商、监理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试验检测中心、测控中心、质量管理顾问等的作用,有效保证了工程实体品质。同时,他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还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参与了岛隧工程180m沉管工厂法预制等一系列施工难题的解决,有力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

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却把成绩看的很淡。李江说:“我从没有想过要光环加身,那不是我关注的事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用自己能够掌控的正能量,做一个对自己、对项目、对社会、对下一代负责的人。”李江有着七零后的低调稳重,坚忍担当。他做实事、轻名利,带着一股韧劲,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这个事业坚守和奋斗着。

怀孺子之心,竭诚筑桥的周龙

周龙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计划合同部的一名工程师。他坦言,“在港珠澳大桥这几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还是能够坚持努力,把工作做得让自己满意。”

2010年,周龙离开家乡辗转珠海,来到珠澳口岸人工岛南标段项目部合约部担任计量工程师,从始至终他连自己的待遇都没有过问。2011年,填海工程基本完成后,周龙加入了即将全面动工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担任调度中心调度员。周龙在烈日下天天跑现场布设摄像头、架构网络,在人工岛上一待就是一天,回到宿舍时简直“面目全非”,脸和木炭差不多,身上只留下一条安全带的印子。可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要做成一件事比较容易,但要做好一件事,要学成一身本事就要有吃得下三口黄土的决心和勇气。”

2011年,周龙在岛隧工程项目部工程部任职,明知道妻子预产期将近,却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以至于妻子生产也无法陪伴。好在家人对他总是理解和支持,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当父亲告诉他,妻子生下个八斤重的小男孩时,这个硬汉子的眼泪刷地一下涌了出来,这泪水饱含着他心里多少内疚和喜悦啊。

2012年7月,恰逢超强台风“韦森特”来袭。周龙连续在调度中心值班超过36个小时,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状态,紧密跟踪台风动向。并通过卫星电话与现场保持沟通,及时将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各级主管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后来,周龙获得了港珠澳大桥2012年“防台先进个人”称号。

专门挑战“不可能”的杨磊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4标测量监控室负责人杨磊,曾对大桥苛刻的精度要求表示过质疑:“这是不可能的……”

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回复是:“必须如此!”

为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磊必须在每一个“毫厘”面前保持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凌晨三点起床,在太阳还没升起前,以最快速度完成定位。从2012年2月开始进入项目,到2016年6月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合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杨磊一直保持着这种工作状态。

桥梁工程测量员杨磊在进行现场测量

严细认真的工作

桥梁工程CB04标广东长大海基船舶施工场景

工人们在进行沉放演练

港珠澳大桥穿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座通航孔桥之一的江海桥桥塔,以海豚为造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海豚塔”。这塔有100多米高,重约3000吨。杨磊所在的桥梁工程CB04标,需要在海上完成三座“巨无霸”钢塔的整体吊装施工。而这么大的钢塔需要两座浮吊船协同吊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要保障施工的高精度要求,首先要解决如何测量和监控。

领导说,“你先做个摇摆试验吧。”杨磊琢磨了一番后,借来一条小船,在船上放了4台GPS定位,随后把小船开到海面上。小船随波浪起伏,杨磊和他的队友似乎忘记了船的摇晃,眼睛紧紧盯着一秒钟一次的数据变化,并逐个进行记录。小船在海上摇摆了72个小时,杨磊和他的队友得到了20多万条数据,并最终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了测量方案,在专家评审会上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在“海豚塔”正式吊装前,还必须先测量几个精确数据,误差要求正负在1毫米内。然而,在4公里内如果仪器上差几秒,实际上就差了几厘米,这就意味着,如果实际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仪器上就1秒都不能差。杨磊坦言:“我干了6年测量,这是第一次遇到如此苛刻的要求”。虽然如此,杨磊还是凭借足够的耐力与定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港珠澳大桥已于2016年9月完成主体桥梁贯通;2017年5月完成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安装;2017年7月,大桥将迎来主体工程的全线贯通。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常说,这是一个“集体走钢丝的项目”。在超级工程背后,正是有千千万万个日夜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他们靠艰苦卓绝的努力,凭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建造起了百年大桥。正是这支铮铮铁汉和飒爽巾帼组成的建设大军,铸就了跨越天堑的奇迹,书写了祖国交通运输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专稿)

桥梁工程一对从事打磨工作的夫妻,休息期间被拍下了这张照片。

10月1日,祖国66华诞,奋战在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上的青州航道桥建设者高举国旗祝福祖国的生日 。

成功的喜悦

岛隧工程测量员张海城

猜你喜欢
建设者桥梁工程大桥
工程造价控制中竣工结算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工程预决算的审计要点及方法
关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技术的浅述
福照到家!
相关论
不会忘记他们——致抗击疫情火神山医院建设者
致敬!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江苏民企力量
数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