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一生的陕北民歌情怀奉献一切的民族声乐事业
——田生玉艺术人生述评

2017-07-18 12:03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声乐

文/王安潮

执着一生的陕北民歌情怀奉献一切的民族声乐事业
——田生玉艺术人生述评

文/王安潮

陕西省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关中民歌等歌种繁多,不胜枚举。民间歌曲的唱法也个性突出,地域色彩鲜明。如何继承与发展,是专业音乐学院的重要探研方向之一。作为西北唯一的一所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一直是全面民族声乐探索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将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基于原生态保护语境下的探索。在民歌教育的工作者中,田雨生老师是一位重要的探索者,坚守者。她孜孜不倦地钻研演唱技艺,拜访民间老艺人,求教于林俊卿博士,遍访全国同行,歌唱技艺功底深厚,形成其个性特色。代表作中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想起总理纺线线》、《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等歌曲享誉全国,也在民间风味的继承及现代科学唱法的借鉴中寻得平衡。在她从艺的70年里,总能发掘学生的潜力,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孟小师、赵燕玲、严青霞、阿依吐尔逊・尼牙子、刘璐、陈家坡、杜朋朋、常艳妮等老中青几代民族声乐人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留下浓重一笔(王真语)。

195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

1959年 “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途经莫斯科与同行交流

五十年代,在福建前线慰问演出

五十年代在福建机场慰问前线飞行员战士

一、透过音乐会看田生玉的教育贡献

“唱在隆冬情意浓,心向桃李田师梦。”

为了表彰田老师在民族声乐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被授予陕西省“终生成就艺术家”,2016年12月25日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的“歌声飘过七十年——田生玉师生音乐会”,是对其一生献身教育成果的集中荟萃,是对其歌唱理念及艺术精神的浓墨渲染,30余位参演者是田先生不同时期的学生,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她演唱技艺泽慧我院民族声乐发展的图景。笔者调查中才知道,这样的音乐会就在五年前的2011年12月15日晚也有一场,当时名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田生玉艺术生涯六十五周年学生音乐会”,让院内外的同行为之羡艳,它将田老师民族声乐的探索进行了集中展现。时任院长、书记的赵季平、安宁等领导的寄语,深情致远,“少小投军为革命出生入死,献身艺术育英才桃李满园”的贺词,概况了田老师一生成就。孟小师、孟立东、潘苏、阿依吐尔逊、侯西平、陈俊凤、惠卫、李勇、卢俊丹、程琴、高学飞、唐华丽、李捷、吴小菁、穆斌等15位高徒同场献艺,向田老师祝贺艺术人生,而田生玉也以清亮的嗓音、淳厚的韵味在最后献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她一生探索的陕北民歌演唱艺术尽展风采,而全体学生演唱的《老师,我想你》则是对她的挚爱情深。

2016年12月25日的音乐会无疑是去年隆冬最浓情的音乐会之一,不仅参与的人数比之五年前增多,所呈现的风格也更趋多样,尤其对平时民族声乐教学中案例的眷顾,可见它对田生玉民歌教学的深入展示。其特点之一是对西北声腔的集中荟萃,所唱的陕北民歌有《东方红》、《摇三摆》、《三十里铺》、《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一个姐儿好人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陕北地域特有的音调以方言化的韵腔亲切而味道足的演绎下,声腔运用挥洒自如,音乐色彩斑斓绚丽,显示出田先生知人善用教育有方。特点之二是对开放民族声乐教学的涵及,从所唱的新编民歌来看,如《乌苏里船歌》、《对鸟》、《我从陕北来》、《玫瑰吐芬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茉莉花》、《山西牧歌》、《黄河里划桨》等,这些陕北、温州、山西等地的赫哲族、汉族、新疆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格迥异的新民歌展示出田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因材施教地为学生构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空间。特点之三是对戏曲声腔艺术的重视,从所唱的戏曲唱腔或由其发展而成的作品来看,如《梨花颂》(京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梅兰芳》(京歌)等,戏曲演出所需要的民族韵味与唱念做打身段表演在演绎中驾轻就熟,显示了田老师戏曲演唱的把握。特点之四是对现代民族声乐技法的钻研,从所唱的现代音乐手法创作的艺术歌曲来看,如《秋水长天》(胡廷江)、《感恩》(王胜利)、“金色的回忆”(有《山歌好比春江水》等7首)等,这些歌曲技术难度跨度大,需要的技术多样,老中青几代学生完美地以娴熟的演唱回报了师恩,尤其是七位老中青不同时期学生选用自己当年考试所唱作品,引领观众回到了青涩而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浓浓的师生情意充满现场。对艺术人生的本原追求,是田生玉在音乐会上的最终表达,当她最后走上舞台与全体学生一起演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她的歌喉依然嘹亮,情绪依旧饱满,浓厚的民族情韵与感人的教育情感打动了现场观众,学生们齐声演唱的《感恩》既是对田先生教育之恩的由衷歌赞,也是对民族声乐教育的深情寄怀。

两场音乐会集中展现了田生玉在民族声乐艺术上的特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像她这样由艺术实践基层悟道而出的,并经受现代音乐学院教育熏染的一类中国声乐家的教育贡献。其技艺特色之一是演唱技艺多样,歌者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与内涵而运用了恰当的民族声乐演唱技艺,对地域性、风俗性声腔的恰当把握,体现出田先生作为民族声乐教育家的严谨治学方略,是她遵循教育方法,尊重个体差异,严守教育规律,灵活运用了歌唱方法的不同。特色之二是演绎深入浅出,歌者总能抓住作品的内容表达之需及其历史情感记忆,将当代审美融入技术诠释之中,情在外,技于内,能较好地引领观众欣赏作品的注意力,演唱因亲切而感人,情感因浅显而易懂。特色之三是感情真挚入理,歌者表演的三重境界在音乐会中尽展其间,以声腔之技为其表,演唱因技高一筹而博得喝彩,以风格之味为其内,演唱因韵味淳厚而吸引关注,以真情之感为其理,演唱因感物心动而触动内心,音乐会中的部分歌者或因年龄、疾病等原因而无法展现其最好状态,但他们均拿出真情挚爱来回报老师的教诲,这也是田先生教学之中特别注重之处。

“歌声飘过七十年音乐会”演出照

“歌声飘过七十年音乐会”演出照

二、从歌唱之旅看田生玉民歌追求

“陕北田园生白玉,古城歌飘信天游。”

1946年,年仅13岁的绥德姑娘田生玉冒着枪林弹雨,投身于革命文艺宣传队,也从此将她对陕北民歌的艺术追求终其一生。进入绥德师范后,她从一个爱唱歌的小姑娘逐渐发展为革命音乐工作者。从青年班到文艺班,再到延安演出队,并在之后进入到延安文工团,田生玉参与了解放区宣传演唱工作,她满怀革命激情地将演唱视为战斗,并坚守阵地,一路歌行。田生玉回忆其从艺的起点,说她孩提时代在战地服务团里的主要是以向年长的团员学习为主,她记得当时团里有白秉权等人的民歌唱得好,传帮带的优秀革命文艺传统使田生玉打下了坚实的演唱技能基础,也锻炼了革命的坚韧毅力。

“歌声飘过七十年音乐会”演出照

1947年7月,著名的榆林战役打响,7、8月的和10月的两次战役惨烈,但我军取得了大胜利,田生玉在这场战地宣传中快速成长,她的歌声起到了鼓舞士气之功,战区唱歌宣传使她的精神得到了洗礼,她对此很是自豪:“解放到哪,我们宣传到哪儿”,轰轰烈烈的革命文艺生活锻炼了她的歌唱热情,而这种注重歌唱内容与情绪的表达,也是她始终如一的艺术准则。战役胜利后,田生玉和其同学仍旧回到学校学习。

1949年10月,绥德师范毕业的田生玉分到延安的陕北行署文工团,后又到西北艺术学院(现在的西安音乐学院前身)学习。等到1955年艺术学院毕业时,学院老师及领导建议她留校任教,但热爱延安的她很倔强——“哪儿也不去”!坚持回到她熟悉的陕北民歌的热土中去。记得学习期间,1953年,陕西省团委组织到华山夏令营,排演秧歌剧《兄妹开荒》,非常不幸的是,她得了急性阑尾炎!她感叹,在那样一个没有车的时代里,十八里山路可真是难走啊!她是走一路吐一路,总算到达山口的小医院,但那里又做不了手术,只得搭上了一辆煤车,虽然浑身煤黑,但还是赶到西安的第二人民医院。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

新世纪的公开课照

回到延安后的田生玉如鱼得水,在那里工作了几年,不仅检验了自己在学校的专业技艺,更在民间的历练中找到了现代技术的生根之处。她说,从1949年到1963年,她是在延安度过的民歌演唱生涯的。在1959年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维也纳)上,田生玉演唱了陕北民歌,田生玉谈到此处,眉宇间流露着自豪于幸福。她调侃到:“我那时候还是很红的!”但她从不在乎这些!此后,她还在陕甘宁首届学生代表大会上代表绥德师范进行过陕北民歌的表演,同样赢得了大家的赞誉。这期间,她被选派跟随医学博士、声乐家林俊卿学习,她在林先生的“咽音唱法”之中找到了声乐技术的科学性依托——人体解破学。

说到此次学习机会,田生玉不无自豪地说,这次活动是在总理要求下或许的。我查了当时的史料,是当时为解决地方音乐工作者,尤其是戏曲演员用嗓不科学而导致大量“倒嗓子”问题,事实上,是由于演唱时咽喉部挤卡而造成的声带疾病,其中很多演员声带小结,这是从中央自上而下地针对全国文工团的声乐工作者的现代声乐技术培训。全国召集、选拔来的学员,在林先生嗓音所学习到了科学的用声方法,并将之运用于艺术歌唱。

田生玉说,林先生教导她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在没有解决了用气、用声的基本方法时,别多唱,瞎使劲。那时候,她还学习了苏联的成套方法,也略学了俄语等。田生玉坦言,在1959年至1961年间的两年学习期间,对她的影响很大,她天天练,谨遵林先生的意见,哪里紧张,就训练哪里放松,去掉坏毛病,改掉老习惯,那些好的技术,她都潜心揣摩,细心运用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体会在鼻子里、嘴巴里的不同部位演唱。她至今还能轻松、明亮地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就是找到了艺术歌唱的科学机理。①后来所写的《咽音的歌唱效用》、《探索民族声乐的规律性》等文章,即是此间科学训练及林先生理论素养给予的启示。后来,田生玉还计划邀请林先生来西安讲学,可惜最终没有成行。但咽音演唱技术她一直坚持体会,并运用于民歌演唱之中,她尤其对这其中的声带如何运用深有体会。不过,她也觉得咽音中的呼吸、练声八个步骤等环节有点繁琐,她有时候也灵活地省去一些。她对声音的管道感的理解是,要像管乐器一样,声音要进管道才有效,再通过口腔发出来,这个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她不反对假声,但假声运用的份额不能太多,否则,声音没有感染力。她在训练杜朋朋等陕北民歌的学生时,一再强调声音要在管道里,而不能在嘴巴里。如《走三边》、《赶牲灵》等歌曲的高声区的演唱尤其要注意。同时,她也认为,老师只能给予学生以引导,不能拴住他们的手脚,她甚至鼓励学生向其他老师学习,她认为孟小师在向其他老师学习中获得了收获。

1953年田生玉夫妇到内蒙古慰问演出时留影

田生玉后来调入歌舞剧院,再后来院校合并时,时任学院领导刘恒之、梁光等再次向田生玉发出了邀请,田生玉终于成为音乐学院中的一名教师,也从此奉献于此,抒怀于此,直到1988年12月31日离休。在西安音乐学院教学之中,田老师说她最看重的就如何培养陕北民歌原汁原味的演唱技术,要保持它们一辈子不变味,土堆里出来的韵味要坚持。不过,她也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觉得有用就学,实实在在地去做,别玩客套或表面的应付。

九十年代教学照

她认为自己在民族声乐理论上的探索可举1988年的那次三院校交流会,这期间她夜以继日地编出了当时还较为少见的“民族声乐教材”,是她在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长时间摸索中的经验所得,是迎合当时声乐发展主题的创举而生发。立足民族声乐特色,服务于西北五省区,是当时她的教材编写的观念。这其中,陶立玲、薛明等也拿出了不同的教材,薛明还在会上演唱并介绍了《长城永在我心中》等歌曲。

2016年岁末,从艺70年后,年逾八旬的、成绩卓著的民族声乐教育家田生玉,再次以饱满的热情站在“为人民歌唱”的舞台上,带来她来自全国的20余位学生,展现出一生歌唱才情。田生玉老师,一路走来一路歌,歌声飘过七十年,唱出陕北民歌的时代韵味,培育出杜朋朋等享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新苗,也高筑起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特色建设的高峰。

三、从技术分析看田生玉艺术特色

“歌声飘过七十年,技艺传承一生情。”

在采访田生玉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她随口而出的歌唱。当我对她依然高亢的声腔赞叹时,她也自豪地说,自己选择仍能轻松明亮地演唱出高质量的HighC(C3)。分析田生玉的歌唱录音及她现场的演唱技术,不能不对其如此高龄还能演唱而感叹。其中尤为对她的陕北高亢的驾驭能力和对陕北民歌演唱的自信。我以为,她的这份自信来自于她长期陕北民歌土壤的浸润,而对科学用声的开放化追求,使她的演唱有了很强的现代声乐技术的支撑。

她非常强调演唱方法的系统性,不能以点概面或枝节于某一技术。她认为,不管什么方法,都要建立在用声的系统性、科学性之上,要注意将演唱技术与歌曲的字词韵相统一。如《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吕远曲),这是一首陕北音乐风格的新创作歌曲,音乐起伏较大,尤其是向上、下甩腔之处的演唱要特别注意特色的表现。向上甩腔(如方框中)要加强咽壁的力量控制,再结合气息的压力,并突出陕北语音的特点;而向下甩腔(如圆圈处)则要像“摘樱桃”式的的感觉,突出陕北音调的下沉感(见例a)。而在快板段落中,演唱中除了要注意上下甩腔的用声外,还要在气息的弹性上加强灵巧性控制,而在两连音(方框处)处则要注意声音的起落感,在注意与方言字调的结合,向下甩腔之处要在下沉感的基础上再注意声腔的滑动感,突出中国传统唱腔中似断似连的乐音带腔线条感(见例1b)。

她在上海录音的《红军哥哥回来了》《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想起周总理纺线线》等歌曲时,非常注意结合并细心揣摩林俊卿博士的咽音技术。对林先生的尊崇,她说当时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当时周小燕先生也曾来听过林先生的讲课。她在学习林先生的方法后逐渐建立了新的演唱习惯,即将声腔控制的技术作用于演唱的线条上,尤其是注意起伏较大的段落,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需要强调陕北民歌旋律的大起大落(如方框处),演唱要点是要将九度音程的向上跳进再接着的四度下行跳进音程唱好,必须要结合现代科学声乐技巧,但不可破坏原来民歌的韵味,其关键就是在起伏之间寻找民间歌曲演唱与现代声乐技术之间的平衡(见例2)。这种悠长大起大落的旋律线条是陕北民歌中常见的技术,其中的演唱是需要气息支撑与咽壁力量松紧结合得巧妙之处才能完成的。而在唱朱宗禄的花儿《下四川》等相类似的作品时,也能运用上这些技术,因此可见林先生方法对民歌演唱的普遍适用性。

例1a

例1b

例2

注意丹田气的控制及其在歌唱中的实践,尤其是下丹田气息的运用,能巧妙解决民歌中长短旋律线条的自如衔接控制。如《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的开始乐句就可运用下丹田气控制歌唱的呼吸,才能将长音(歌词:南来的)和短音结合的(歌词:大雁北去的风)的过渡自然(见例3)。否则,除了可能会造成乐句的表现支离破碎外,还会使演唱的音色不统一,在歌词意思表达上也就无法完整了。这种气息的控制在《赶性灵》等相类似的音乐上也是可以结合着具体尝试着运用的。

陕北民歌演唱要经常运用多种情绪的对比来凸显曲中惟妙惟肖的色彩变化,如《想起周总理纺线线》,要在音乐转折中突出声音的转折,且注意韵味不能丢,是这首民歌演唱方法中最为紧要之处。如圆圈处要注意声音的起伏中音色的统一,注意圆润连贯;方框处要注意声音的铿锵有力,注意声音的棱角感,以此而来凸显民歌细微之处的色彩变化(见例4),这是声情并茂地表达歌唱者对总理的思念情怀的音乐内涵所在。

田生玉老师从陕北民间一路走来,她的艺术生根于此,发芽于此,她在七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之中始终心系陕北民歌,潜心于民族民间声乐演唱。但她作为音乐学院的教师,也非常在意它们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的境遇,尤其对陕北民歌演唱专业在当下的发展。她说,一只脚要站在传统,一只脚要站在现代,她从民间浸染中生发出了一生所钟爱的事业,也在林俊卿等西方声乐科学技术的训练中找到了声音支撑的科学机理和成功保障。

她感怀民歌的生态时说,以前每年她们这些中青年教师和民歌手都会有各种形式自由的演唱实践,但现在舞台越来越多,艺术实践的机会反而少了,现代文明割裂了演唱者与听众的关系,变得彼此对立,有的演唱者稍微有点名气,就觉得自己是个“腕儿”了,对演唱时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这都是要不得的派头,民歌演唱越是没有条件越是能发挥好才行,而人民需要的就是演唱者所要去做的。

对于现在西安音乐学院中的陕北民歌专业,田生玉老师也是语重心长,她坚持认为这个专业要成为学校的特色,要持续办下去。正如她在杜朋朋的毕业音乐会的祝词中所说,“陕北民歌是炎黄子孙流传千百年来的民间音乐,是世界和全国人民热爱的歌声,它是陕北文化的精华。希望你不断坚持,以豪爽的热情,把陕北民歌传承发扬下去。”

对于现在逐渐丢失的陕北民间风味的传统,她也颇有微词,对一些教师不敢上舞台,不愿意上舞台,她以自身为鉴,说她以前与畅老师、唐老师等常常是争先恐后地上舞台,所以才使她现在都80多岁了还能演唱,不会怯场!机能和信心越练越强!

她说,现在的社会境况下,已经很难再有民间艺人的存在了,而打着民歌演唱幌子的人和事也使人们对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的认识逐渐衰减,而创新也掩盖了民间歌种所固有的生命力,一些人光想着显摆演唱技术,但没有了民间的味道,这是商业味儿太浓了,端起了架子来吓唬人,但失去了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土腥味儿,终将因失去民歌之根儿而使其发展与听众之间逐渐陌路。

采访的最后,忧心忡忡的田老师还是绽露出了她常见的笑容,乐观向上的情绪重回到她充满了慈祥的面庞。她略显自豪地说,其实现在她忙得很呢!来找她上课的学生还是挺多的,这是陕北民歌的魅力所致。一旁的马晓平(田生玉女婿,学院里的双排键老师)也补充说,老太太整天是忙得很!我心里窃喜,忙点好啊!说明像田先生这样的陕北民歌演唱还在活跃的发展,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说明田老师还能为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家贡献才情,她执着一生的陕北民歌事业也在随着歌种入选更大级别的“非遗”项目并为大众所传唱而发扬光大,而她桃李芬芳的繁花簇拥,也是对她一生奉献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真情言表。

例3

例4

例5

2017年5月24日讲座

注 释: ① 田生玉.《咽音》练声法的特殊效用[J].交响,1983(4).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声乐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