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双打跨国组合相关问题研究

2017-07-18 11:42虎秋雨郭潇蔚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际乒联乒赛跨国

虎秋雨,郭潇蔚

乒乓球双打跨国组合相关问题研究

虎秋雨,郭潇蔚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以世乒赛跨国组合带来的影响为依据,研究乒乓球双打跨国组合出现的相关问题。研究表明,乒乓球跨国组合的出现推动了乒乓球运动世界化的进程,促进了乒乓球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提高了乒乓球运动在体育项目中的关注度,加强了各国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为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次创业;乒乓球;世乒赛;跨国组合

2015年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下简称世乒赛),跨国组合成为本次比赛最大的看点,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自1981年至今的这几十年一直称霸世界,形成了“世界打中国”的垄断局面。为了提高世界对乒乓球运动的关注以及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国家队总教练刘国梁于2013年主动提出重启跨国组合,国际乒联于2014年5月在日本东京通过此决议。国际乒联1995年宣布禁止跨国组合征战世乒赛之前,跨国组合的身影屡见不鲜,中国乒坛史上出现的第一枚跨国组合金牌是在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中,中韩跨国组合杨莹、朴英玉摘得女双桂冠。跨国组合的重启是在中国乒乓球第3次创业计划纲要背景下,国乒队总教练刘国梁为实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多元化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乒乓球,推动世界乒乓球的融合与发展。

1 中国乒乓球运动第3次创业计划纲要

《中国乒乓球运动第3次创业计划纲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举国体制,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乒乓球发展道路,以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为核心任务,以开发乒乓球运动的多元功能为出发点,以提升乒乓球运动价值为最终目标,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多元、持续、协调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1]。

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前两次创业,主要是站在自身角度,以夺冠为目的,大力发展中国乒乓球竞技实力。第一次创业是自1952年中国乒乓球队成立到2002年,以争夺金牌,为国争光为目标,坚持“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技术政策[2]。讲求创新精神,将弧圈球与快攻技术结合,形成中国乒乓球特有的快、准、狠、转、变的制胜法宝。2002年李富荣提出中国乒乓球运动第2次创业,以完成奥运争光计划为目标[3]。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下,如何在原有的技术上提高和创新,形成中国乒乓球独有的打法优势是第2次创业的主要任务。在全国乒乓界的齐心协力下,2012年中国乒乓球队出色地完成了奥运争光计划,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中的霸主地位。可以说,前两次创业是种意识的体现,中国乒乓球队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第3次创业较之前两次来说则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上引领乒乓球运动在国际中的发展。其最显著特点是在顺应世界乒乓球运动和中国体育发展形势的前提下,发挥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多元化作用,积极推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中的发展与融合。从类意识的角度出发,把原本属于世界的乒乓球运动,从中国独霸逐渐转变成全世界热衷参与的体育项目。

2 乒乓球跨国组合的历史背景及重现原因

2.1 跨国组合的历史背景

跨国组合是两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打法类型的运动员为了争夺冠军之名齐心协力战胜对手、为国争光而站在球台同侧的。在世乒赛近90年的历史中,共有17对跨国选手获得男女双打冠军和混双冠军。1926-1951年是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期间共举办18届比赛,仅第13届在非洲埃及举办,其余皆在欧洲。在7个正式比赛项目中,共有117枚金牌,除美国选手取得8枚金牌外,其余都是欧洲选手夺得,占金牌总数的93.1%,其中欧洲选手跨国组合夺得7枚金牌。跨国组合最早进入人们的视线是1928年瑞典举办的第2届世乒赛,并首次增设女子双打比赛项目,女双冠军是匈牙利选手M.梅德扬斯基和奥地利选手F.弗拉姆搭档,夺得了世乒赛中第1枚跨国金牌,为以后比赛中跨国组合拉开序幕。

表1 跨国组合双打冠军统计表

由表1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前有四对跨国组合获得冠军,其中匈牙利共获得2枚金牌,奥利地、英国各获1枚金牌。1939年第13届世乒赛举办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乒赛被迫中断。1947年在法国巴黎举办战后的第1届世乒赛,跨国组合的身影重新站在女双冠军的颁奖台上。此后的6届比赛中欧洲跨国组合选手在女双、混双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匈牙利夺得2.5枚金牌;罗马尼亚夺得2枚金牌;苏格兰、捷克各夺得1枚金牌;英国夺得0.5枚金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还未分裂,属于奥匈帝国统治,这些国家都有着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共同利益,地域性合作是当时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1952-1959年日本队称雄世界乒坛,期间共举办7届世乒赛,共有49枚金牌,日本队夺得24枚,占金牌总数的43%。其中,日本选手与罗马尼亚选手搭档分别夺得第32届、第33届世乒赛女双冠军。1959-2015年世界乒乓球格局发生巨变,分别经历了中国队崛起,朝鲜队初露头角;中国队重整旗鼓,欧洲队复兴;“中国打世界”、“世界打中国”;中国队进入全盛时期的四个阶段。这期间,朝鲜队在第34届、第41届世乒赛中分别与中国选手、韩国选手搭档夺得1枚女双金牌;中国队在第34届、第53届世乒赛中分别与朝鲜选手、韩国选手搭档夺得女双、混双各0.5枚金牌[4]。

跨国组合重返赛场是第53届世乒赛最大的看点,中国选手许昕搭档韩国选手梁夏银赢得混双冠军,是继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中国选手杨莹与朝鲜选手朴英玉摘得女双桂冠之后时隔近40年中国乒坛获得的第2个0.5金牌。在世界乒乓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跨国组合一直存在,直至1995年天津世乒赛之后,国际乒联禁止“国际间的牵手”。

2.2 跨国组合重现乒坛的原因

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欧洲双虎萨姆索诺夫和普里莫拉茨跨国组合夺得了男子双打亚军;打法全面、凶狠的瑞典运动员瓦尔德内尔携手法国运动员盖亭联合出战,跨国组合在当时颇为流行,为那些单兵作战且技战术打法全面的欧洲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正因为跨国组合的盛行使得各国协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这是双打冠军争夺战的一条捷径,相对忽视了对本国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利于本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际乒联为了让各国专注于提升本队的运动竞技水平和综合实力,便于天津世乒赛之后取消了跨国组合征战世乒赛的政策。自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包揽团体和个人的7块金牌后,无论是团体比赛和个人比赛合并举行还是分开举办,中国乒乓球始终处于无人可以撼动的霸主地位。由于中国乒乓球过于强大,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萎缩,尤其是欧洲选手越来越难以在大赛中显现,韩国队实力也大不如前,形成了中国乒乓球一国独大、称霸世界的格局。

这20年间,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乒坛的格局几乎一成不变,国际乒联的改革中无一不是针对中国乒乓球。从小球改大球、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再到限制海外兵团、禁胶等等,中国乒乓球队也无一不是积极配合,甚至主动提出“养狼计划”[5]。再朝着一国独霸的趋势下发展乒乓球就不能称之为国际运动。近几年来,网上一直存在关于奥运会要取消乒乓球的舆论,对此,国际乒联虽然没有发表正式的官方回答,但也不能忽视此舆论的存在性。有记者关于奥运会取消乒乓球舆论的真实性采访了一位国际乒联的官员,此官员并没有表示否定,并且提及到“现在不仅是奥运会,就连世乒赛也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游戏,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国际奥委会的关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国梁在2013年主动向国际乒协提出重启废除20年的跨国组合,这份提案得到了德国、法国和韩国等乒乓球强国的一致认同。2014年5月国际乒联正式通过提案,并于第53届世乒赛中正式实施。刘国梁主教练重新提议跨国选手配对比赛的理由是,跨国选手配对比赛可以带动其他国家的选手提高水平。如果配对组合打得好,能争金夺银,为祖国争得荣誉,进而提高乒乓球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并且促进中国乒乓球队第3次创业,把乒乓球热潮迅速推广到各个国家。

2015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53届世乒赛中共有4名中国选手参与跨国组合。其中,李晓丹与泰国选手高王搭档女双;最备受瞩目的要算马龙与德国名将波尔这对男双搭档,但在第2轮比赛中遇到张继科和许昕强强联手,以4:2战败。混双项目上,许昕与韩国女选手梁夏银、陈梦与法国男选手莱贝松组合参赛;许昕和梁夏银中韩跨国组合夺得混双冠军,向世界展示跨国组合独有的魅力[6]。

3 乒乓球跨国组合的发展趋势

3.1 乒乓球跨国组合呈上升趋势发展

跨国组合时隔近20年重现乒坛,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或是昙花一现;这是中国队主教练刘国梁及中国乒团奋力争取的结果,是顺应乒乓球国际发展的潮流。中国乒乓球自1959年荣国团为中国夺得第1枚世界冠军后迅速崛起,并大力发展乒乓球竞技实力。自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国乒团包揽了7项冠军和5个单项亚军后,中国乒乓球的竞技实力不断创新和提高,形成中国称霸乒坛的格局[7]。为了让全世界体验到乒乓球的竞技性、娱乐性、全民性,中国队大力推崇跨国组合的比赛形式,通过此方法推动乒乓球运动全球化均衡发展。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表示非常支持跨国组合的发展,有利于宣传乒乓球运动,也有利于促进各国乒协的合作。

近几年乒乓球比赛中跨国组合出现次数和频率逐年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在国际乒联正式通过跨国组合参加第53届世乒赛之前,2013和2014年的韩国公开赛,中、韩、法3国乒协采取了男双跨国组合的形式配对比赛,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比赛结果的悬念,制造共赢的局面。

图1 世乒赛双打跨国组合冠军统计图

图1是针对世乒赛双打跨国组合取得冠军的数量,以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统计与分析。1926-1955年跨国组合冠军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前25年是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阶段,随后是日本队称雄世界乒坛的阶段,但在双打项目上欧洲跨国选手获得冠军数量居多。1956-1995年期间乒乓球运动整体格局是中国乒乓球兴起阶段、欧洲乒乓球运动复兴与欧亚争夺阶段,跨国组合夺冠的数量较少。1995年第43届世乒赛落下帷幕,国际乒联宣布禁止跨国组合征战世乒赛,从此赛场上不见跨国组合的身影。直至2014年国际乒联重启跨国组合政策,第53届世乒赛中跨国组合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中韩组合获得混双冠军。不难看出,国际乒联和各国乒协对跨国组合的大力支持,前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认为“跨国组合将实现多赢的局面,它可以让所有运动员都受益,这个决定将大大提高乒乓球项目的关注度以及乒乓球运动的推广”。

3.2 跨国组合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中国乒乓球运动第3次创业的核心是站在世界体育发展的角度,大力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多元化协调发展。中国乒乓球队主动承担起乒乓大国的责任,如何让乒乓球运动在世界持续地发展,如何将中国乒乓球运动像网球运动那样传遍世界,中国乒协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避免一国独大的垄断现象,2009年推出“养狼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国外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缩小与中国选手的差距,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换言之,跨国组合相当于“养狼计划”的升级版,其目的都是为了乒乓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改善乒乓球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跨国组合不仅是两国选手间技战术的交流和学习,更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双方运动员通过日常训练,举手投足间已经形成文化的交流。首先,从技术层面讲,双打比赛要求运动员技能互补和特长突出,更加注重双方的配合,而不是各自的单打独斗。双方运动员因身材的差异、技术打法和训练方式的不同,初期的配合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要求双方运动员注重交流,相互切磋,扬长避短,交换训练方法和技战术理念,及时与搭档沟通,在和谐的训练环境中培养默契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提升本国的乒乓球竞技能力,形成在比赛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的良性循环。跨国组合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双打比赛的观赏性,增加冠军争夺的不确定性,中国队包揽双打金牌的机率下降,决赛中不再只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国外运动员的出现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的观众观看比赛,从而起到宣传对乒乓球的作用。

其次,从文化层面讲,1)双方运动员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环境等,都需要在赛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双打选手配合默契的前提就是有良好的沟通,语言交流通畅才能彼此配合彼此指导。2)跨国组合对本国文化的传播和输出在潜移默化中就已形成。70年代,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国也完成了历史的巨变,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乒乓球为我国外交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合作的平台,中美、中日“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不仅推动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发展,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8]。第三,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传播和发展,利用媒体在当今社会的优势,大力宣传乒乓球运动,提高乒乓球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乒乓球文化,激发其兴趣并参与其中,营造健康、良好的运动环境。苏州世乒赛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接受采访时提到,本次世乒赛全天收视率最高达到3.48,大概每天会有4 000万到5 000万人观看世乒赛,是平时收视率的3-4倍。第四,明星效应,中国乒坛运动员的不停更迭,乒乓小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下中国队主力队员张继科、马龙、许昕等赢得了大批国内外年轻粉丝的喜爱和支持,观众席上不再只有中老年人的身影,注入了更多的年轻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运动场内充满了为运动员加油的高亢、嘹亮的呐喊声。通过明星效应向世界宣传乒乓球文化,推广乒乓球运动,提高乒乓球运动的国际关注度。

再次,从体育经济的层面讲,第53届苏州世乒赛通讯合作商,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方法,并依据相关模型进行测算。数据显示,世乒赛开赛后,场馆人流量基本呈递增趋势,人流量平均为12 000人次。其中,张继科VS方博比赛的上座率超过90%,观众人数超过4 700人次,创下本次世乒赛的新高。通过对人流量、在苏天数、苏州单次人均消费价格等数据进行综合计算,世乒赛期间,外地观赛、参与人群在苏餐饮消费总额达4 004万元,住宿消费总数额高达4 866万元,交通消费总数额为109万元。根据景点的人流数据统计,初步计算来苏州观看世乒赛的外地观众购买门票直接收入约485万元[9]。

4 结束语

中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转型期,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在今后的发展中,乒乓球运动将在建设体育强国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面对国际乒坛和中国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乒乓球文化的需求,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是中国乒乓人肩负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在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乒乓球不仅要为国争光,更要向世界宣传乒乓球文化,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中国要主动承担乒乓大国的责任,调动世界开展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增强乒乓球的国际影响力[10]。纵观乒乓球双打的发展历程,跨国组合的贡献是不容小觑且有深远意义的。首先,跨国组合的重启将为其他国家增加夺金的机遇,并且有利于外国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乒乓球总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以改善乒乓球运动非均衡的发展现象和推动乒乓球运动持续发展为目的,缩小中外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差距,跨国组合被看作是“养狼计划”的升级版,并在苏州世乒赛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质性的让出了0.5枚金牌。最后,体育运动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跨国组合的发展为乒乓球运动提供了一个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乒乓球文化,提高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从而促进乒乓球运动的蓬勃发展。

[1]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计划纲要[EB/OL].http://www.ctta. cn/syzl/zcfgzq/2016/0802/110821.html.

[2]何元春.苏丕仁.国球长盛不衰的文化学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1-23.

[3]成浩.中国乒乓球的3次创业[J].运动,2014(23):35-36.

[4]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于文谦.荆雯.我国乒乓球“养狼计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30-33.

[6]尚力沛.从第53届世乒赛看运动员跨国组合的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31(5):79-80.

[7]张秋芬.杨改生.世界乒乓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82-86.

[8]王洪飞.我国体育外交的特点及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1-5.

[9]苏州世乒赛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张继科比赛上座率超90%[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5-05/07/c_127774602.htm.

[10]于文谦.荆雯.乒乓球运动非均衡发展的地缘文化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3):310-314.

Related Problems of Transnational Combination of Table Tennis Doubles

HU Qiuyu,GUO Xiaowei

Thebiggesthighlightofthefifty-thirdWorldTableTennisChampionshipwasundoubtedlythe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combination.By using theMethods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and based on the effect of bringing transnational combination to the world championship,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ed issues appeared in this compet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combination has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table tennis globalization and the spread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rldwide.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notability of table tennis,but als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technology.It contributes to the globalization,divers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the Third undertaking;table tennis;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transnational combination

G80-05

:A

:1003-983X(2017)05-0440-04

2017-01-03

虎秋雨(1993-),女,辽宁盘锦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24000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124000

猜你喜欢
国际乒联乒赛跨国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年世乒赛取消,二战后首次
国际乒联总决赛:中国队包揽男女单打冠军陈梦“四连冠”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2015年直通苏州世乒赛选拔赛樊振东技战术分析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怀念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