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产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2017-07-18 11:38董照锋
茶叶通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省份竞争力茶叶

董照锋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我国茶叶产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董照锋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定量分析我国18个产茶省份茶叶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福建、浙江、云南、湖北、贵州、四川、湖南、安徽、重庆等9个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福建和浙江优势特别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化进程、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化产品质量控制等发展建议。

茶叶;竞争力;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中国

中国具有漫长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历史,产茶量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向好,各主要产茶省份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全国茶叶规模、产量和平均单产逐年提高,催生出诸如云南普洱、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多个名茶品牌,茶叶产业已成为各主要产茶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成为茶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目前,国内学者闫逢柱(2006)[1]、李道和(2007)[2]、伍雁南(2011)[3]、翟羽(2015)[4]、陈义吉(2016)[5]等分别对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了研究,张红旗、圣涛(2014)[6]对我国云南、福建、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9个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开展了研究,罗爱静(2017)[7]、郎萍萍(2015)[8]、刘燕妮(2009)[9]、李岚(2009)[10]、李道和(2008)[11]、陈春燕(2016)[12]等分别对湖南、贵州、安徽、云南、江西、四川等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开展了实证分析,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对于全国产茶省份茶叶竞争力全面的定量分析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文献。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选用2010-2015年统计数据对我国茶叶产业国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就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年统计数据,通过计算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我国18个产茶省份茶叶的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综合优势指数(AAI),分析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西藏有茶叶种植面积的统计但总产量接近于零,在此忽略)。

规模优势指数(SAI)反映的是某种作物在一个地区的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程度[15]。本研究中,SAI单指茶叶规模优势,SAI=(Sts/Ss)/(St/ S),Sts为某省茶叶播种面积,Ss为该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t为全国茶叶播种面积,S为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AI值大于1说明该省茶叶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SAI小于1说明无规模优势,值越大规模优势越越明显,反之则劣势越大。

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也是单产比较优势指数,是从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某种作物的比较优势[15]。本研究中,EAI单指茶叶生产效率优势,EAI=(Yts/Yi)/(Yt/Y),Yts为某省茶叶平均单产,Yi为该省农作物平均单产,Yt为全国茶叶平均单产,Y为全国农作物平均单产。EAI大于1说明该省茶叶在全国具有效率优势,EAI小于1说明该省茶叶生产效率处于劣势,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值越小劣势越大。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是全面反映某种作物在一个地区生产优势度的指标[15]。本研究中,AAI单指茶叶综合比较优势,, AAI大于1说明该省茶叶生产水平在全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小于1则无综合比较优势,值越大优势越显著,反之则劣势越大。

2 实证分析

2.1 规模优势比较(SAI)

由表1可知,2010-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份中福建、浙江、云南、贵州、湖北、四川、陕西、安徽SAI值大于1,表明这8个省份茶叶生产具有规模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其他10个省份茶叶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优势。从年际变化分析,2010-2015年陕西、贵州、湖北3省份茶叶SAI值呈上升趋势,福建、浙江、云南茶叶SAI值下降趋势明显,四川、河南稳中有升,安徽、江西、重庆、广西、广东、江苏、甘肃、山东、海南基本趋于稳定。

表1 2010~2015年中国产茶省份的SAI值Table 1 The SAI index of Chinese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2010-2015

2.2 效率优势比较(EAI)

由表2可知,2010~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份中茶叶的EAI值大于1的有湖南、福建、重庆、湖北、四川、广东、浙江、安徽,表明这8个省份的茶叶生产效率优势明显,单产优势显著。从年际变化分析,2010-2015年EAI值位于前8的省份中湖南、福建、重庆、广东呈上升趋势,湖北、四川稳中有降,浙江2014年低于1,安徽2015年低于1。其他10个省份中江西、云南、山东、海南、陕西、广西趋于上升趋势,云南2015年EAI值大于1,贵州、河南、江苏、甘肃呈下降趋势态势。

表2 2010~2015年中国产茶省份的EAI值Table 2 The EAI index of Chinese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2010-2015

2.3 综合优势比较(AAI)

如表 3所示,福建、浙江、云南、湖北、贵州、四川、湖南、安徽、重庆等9个省AAI值大于1,表明这9个省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中福建和浙江综合比较优势特别明显。从动态上看,2010-2015年AAI值位于前9的省份中云南、贵州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增长态势,福建、湖北、四川、湖南、重庆趋于稳定,浙江、安徽处于下降趋势。其他9个省份中江西、陕西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东、河南、广西、山东、海南、甘肃趋于稳定,江苏处于下降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分析结果看,我国的18个产茶省份中,福建、浙江、云南、贵州、湖北、四川、陕西、安徽等8个省份具有茶叶生产规模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湖南、福建、重庆、湖北、四川、广东、浙江、安徽等8个省份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单产优势明显。总的看来,福建、浙江、云南、湖北、贵州、四川、湖南、安徽、重庆等9个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福建和浙江综合比较优势特别明显。从动态上看,云南、贵州、江西、陕西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增长态势,福建、湖北、四川、湖南、重庆、广东、河南、广西、山东、海南、甘肃趋于稳定,浙江、安徽、江苏处于下降趋势。

表3 2010~2015年中国产茶省份的AAI值Table 3 The AAI index of Chinese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2010-2015

3.2 发展对策

3.2.1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我国茶叶产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建议茶叶大省成立茶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在省级层面成立茶叶发展办公室或茶叶研究所,市级层面可以在产业发展机构内设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县级设立茶叶发展管理局或茶叶站,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有机构、有人员做好茶叶生产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指导、市场推广服务等,提升茶企的市场风险辨识能力和抗御能力;二是强化专业技术人才保障。科研人才缺乏是当前茶叶产业创新领域面临的难题之一,茶叶科技攻关是推进整个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应该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建议涉农高校设立茶叶专业,加快技术人才培养,同时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在基地建设、财税金融、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扶持茶农革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支持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优化茶叶生产程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四是推动企业优化整合,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共建、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引导中小企业、合作组织、家庭作坊资产重组,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茶叶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形成较强的产业发展合力和市场竞争力。

3.2.2 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技术创新与攻关,解决生产加工方式落后、单产水平低、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一是北方茶区加快无性系茶园建设,提高无性系覆盖率;二是加强良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各地应结合区域品种资源和自然条件开展茶叶优良品种选育和引进,形成各自的品种结构和品种特色,加速茶园良种化进程;三是提升机械化水平。北方茶区茶园规模普遍偏小,立地条件较差,茶叶产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与茶园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要围绕茶园采茶、修剪引进推广一批茶园生产的机械,缓解劳动力压力,提升工作效率;五是优化品种结构。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工艺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加工工艺,优化品种结构,研制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种。要提高茶叶深加工度,加快开发新型茶功能性饮料和茶保健品,促使茶叶资源充分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

3.2.3 加快推进标准化进程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实现茶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大茶园标准化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茶园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做好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技术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在标准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二是制定生产加工标准。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较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偏少,近乎一半生产者为家庭式作坊,由于生产技术参差不齐、加工工艺良莠不济,导致茶叶品质、质量差异较大。因此要尽快建立各类茶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及时跟踪标准评估并及时修订,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全面规范和促进茶叶产业发展;三是发布农残限量标准。要结合各地区茶叶的特点,制定绿茶、红茶等茶叶的农残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同时要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制定标准时要与国际接轨,确保我国茶叶长期内能够获得比较优势。

3.2.4 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已经开始重视茶叶品牌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改变“有名茶、无名牌”的产业现状。要主抓3个方面:一是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当前我国茶叶品牌众多,要因地制宜的整合品牌,必要时可跨区域整合,使中国茶叶在“量”上有飞跃,在“质”上提升,在“面”上有扩大,形成茶叶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二是推进公共品牌和企业商标协同发展。一定要注重公共品牌和企业商标协同发展,政府部门要在公共品牌使用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杜绝茶企破坏公共品牌声誉。茶企管理者要树立品牌意识,共同维护和提升陕茶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三是重视宣传推介。结合全球消费热点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国际茶业博览会、茶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积极做好中国茶叶的宣传和推介,让更多国家的消费群体了解中国茶叶。

3.2.5 强化产品质量控制

茶叶质量关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关乎着茶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启动茶区重金属普查与治理。摸清茶区土壤和产品的重金属分布区域,因地制宜的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确保新建茶园不在重金属污染区。对于老茶园,一旦重金属危害严重,政府要做好产品的合理处置,迅速开展污染区域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修复;二是开展全国茶业有害生物普查,弄清楚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积极开展茶区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三是积极推广无害化生产技术。加快茶叶“三品一标”(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有机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生产和认证,严格按照相关的生产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普及科学施肥和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提高茶农、茶企的质量安全意识,引导科学种茶和科学管理,大力推广有机肥,控制和降低农药残留;四是严格落实质量安全措施。建立和落实茶叶质量合格证制度和追溯制度,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实现产品追根溯源。

[1] 闺逢柱,张文兵.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林研究,2006,24(1):50-10.

[2] 李道和,高岚.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07(7):23-26.

[3] 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2):88-91.

[4] 翟羽.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J].福建茶业,2015(6):46-47.

[5] 陈义吉. 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福建茶业,2015(6):42-43.

[6] 张红旗,圣涛.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4):34-38.

[7] 罗爱静,欧阳威,谢文照. 湖南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2):16-22.

[8] 郎萍萍.贵州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J].农技服务,2015,32(1):188-190.

[9] 刘燕妮,章家清.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18-1820.

[10] 李岚.云南茶叶产业竞争力探析[J].茶叶,2009,35(2):96-98+105.

[11] 李道和,池泽新,张海涛. 江西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88-190.

[12] 陈春燕,杜兴端,熊鹰,等.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评估四川茶叶产业的竞争力[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2):199-202.

[13] 朱莉.山东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2):27-30.

Analysis of Domestic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 Industry

DONG Zhao-feng
(Shangluo Municipal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Shangluo 726000, China)

By mean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 the scale advantage index, ef ficiency advantage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dex of tea production in 18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of China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The results show that Fujian, Zhejiang, Yunnan, Hubei, Guizhou, Sichuan, Hunan, Anhui, Chongqing and other 9 provinces hav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Fujian and Zhejiang are particularly obvious.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the level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brand building and strengthening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Tea, Competitiveness, 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 Shaanxi

S571.1

A

1009-525X(2017)02-44-48

2017-03-02

2017-03-09

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KJCX-2015-02)

董照锋(1977-),男,陕西洛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品牌研究。

猜你喜欢
省份竞争力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香喷喷的茶叶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便携式茶叶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