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7-07-19 21:21王丽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

王丽娜

[摘要]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它的基本职能,更是其自身内涵发展的价值所在,本文借鉴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積极探索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内涵;典型案例;路径

一、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与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更加强调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更是其自身内涵建设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开展技术开发与研究,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转型升级,产学研相结合的时代大背景下,一方面:高职教育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对劳动力结构、素质、数量的需求和劳动力的能力标准等等。实践证明,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时,才能为高职教育发展和壮大提供条件。因此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具有它的必然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可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可促使其发挥各种社会功能,形成良好的办学机制,推动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地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的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地方高职院校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有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在充分调研地方产业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只有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够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此处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来讨论。

(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工交替”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充分体现地方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企业来负责参与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的创新点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先不是急于到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先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了解自己三年后将要从事的岗位职能和技术要求,然后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回校学习,企业所需要的岗位知识就是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第三学期再到企业实习,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测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达到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如此交替,有效实现了产学结合,学校的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徒和学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岗位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以后工作的企业,优质的人才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企业的发展。

(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中山市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打造“一镇一品一专业”产业和专业布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南区、沙溪镇、古镇镇、小榄镇等镇合作建立了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中山职院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学生不仅由企业技术骨干师傅教技术,而且还有学院的专任教师教,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概念,学生有了学徒这一多重身份,毕业即就业上岗。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和需求及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地方经济发展市场准人标准、企业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教学内容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合地方企业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院村合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一直坚持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借助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开办实训基地,筑巢引凤,企业入住学院,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人才、信息与资源等优势,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娄底职院的改革创新点:“院村合作”,娄底职院与该地区的中阳村签订“院村合作”签订协议,院村互为生产和实训基地、项目服务对接、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发展。双方通过共建产学研平台,产品开发、院村联合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中阳村通过娄底职院的合作以后经济各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通过对以上三所国内高职学校的成功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职教育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抓好校企合作这一大抓手,依据地方特色调整专业布局,打造重点品牌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产业的对接,调整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加大服务地方的内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使其在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明确办学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1.明确办学理念: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由于高职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其教育的目的,更是其自身内涵发展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只有狠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办学宗旨,不断深化与地方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地方的特色产业合作办学,可以借鉴中山职院的“一镇一品一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2.强化服务意识:高职院校不能关起门办学,必须不断强化服務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深化教学改革,依据地方企业行业的职业素养标准和岗位需求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高职教育只有依托地方产业,借鉴娄底职院的“院村结合”模式,学校根植于地方,学校与地方深度合作,更好的促进本地区的发展。政府应该重视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为了促进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可以出台相关的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的政策性文件,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机制。

(二)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依据地方特色打造与培育特色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总体竞争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层一线的各域特色。特色化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借助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倾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做特。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依据地方特色,准确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3.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4.打造“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5.依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保障;6.特色文化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

(三)改革人才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乎学院的成长发展,高职教育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拓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范围,才能够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及“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现在全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我们可以实施部分学校部分专业优先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按照岗位的职业标准,工作标准共同制定具有创新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在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下,合作双方借助合作培养机制,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系统的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日常管理;企业派一线的能工巧匠通过带徒形式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和实训操作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如何服务社会生产和一线的企业行业,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同时为我们的地方输送实用型人才,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明确办学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对接地方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结构,打造重点特色专业,改革育人模式,输送实用型人才,才能不断加快自身的内涵建设,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
“特色发展”让民办学校走出困境
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功能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试验检测产学研校企合作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