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求人”

2017-07-20 10:22
新传奇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不求人办证办事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求人”

上学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升职要求人,评职称要求人,看病要求人,迁户口要求人……你是平头小百姓,当然免不了求人,你是体面的中产阶层,也会有事求人,即便你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还是不敢说我不求人。那么,我们离办事不求人的梦还有多远?

近日,湖北发出首张“九证合一”执照,企业办证从20多天缩至3天,“办证不求人、不等人”的梦想照进现实。图为工作人员展示“九证合一”营业执照和副本

谁都不想求人,然而现实是谁都在求人。因为很多时候不求人就办不成事,于是求人就成了常态。而这些事,有很多是本该不求人也应该办成的,还有很多是应该再怎么求人都不应该办的。

在求人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沉重了,潜规则出现了,各种灰色交易产生了,“人情世故”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许多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谁背景深,谁关系硬,谁资源多,谁舍得钻营,谁有被求的实力,谁有求人的门路,谁就赢了。

你求过人吗

在一次有两万多人参与的问卷调查中,对这个似乎过于直率的问题,近78%的人表示求过;近50%的人表示求过至少三次以上;近35%的人表示求人可以办事;同样也是近35%的人表示求人很丢人。

最常见的求人,是办证、上学、看病、求职,而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办证。

提到求人,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吐不快的经历。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说过,如今办事找关系求人司空见惯。他说,海信集团曾有一次为了开展一个业务,原本估计13天就能办完手续,结果办了13个月。

原因在于海信是国有企业,需要在国内到处找人报批,一拖就是13个月。

还有一次,海信集团4位老总为4件事情跑了近两个月,没办下来。他本来“很不愿意告状”,但是在权力部门面前确实无能为力,很气愤地去找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事情很快办成了。

一名退居二线的司局级老领导,说到办事求人也有满腹委屈。在一般人眼里,官至司局级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退居二线也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脉关系,很多时候他是被求的对象,然而换一个领域和环境,在他能力达不到的地方,他又不得不有求于人。

毕竟再有权势的人也不可能垄断一切资源,在“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的语境下,任何人都将无数次面临关系的考验。

“强人”们求人办事虽然麻烦,但至少他们还有人可求,有门路可走,事情最终能得到解决,处境更难的是普通百姓。

《人民日报》曾登过一封读者来信:明明是乡政府工作人员将一老人家养老保险证上的姓打错了,老人家在家人的陪同下拿着身份证去要求改,工作人员却冷冰冰地说不行,非要对方去村里开个“你就是你”的证明。

且不说这规定本身合不合理,可转身来个熟人,要求给其亲戚被弄错的名字改过来,工作人员二话不说满腔热情立马就改,“走程序”的事提都不提。

遇事求人为何成习惯

不求人就办不成事,对于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感触颇多,恐怕还有切肤之痛。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

几千年的社会组织结构与传统文化,使人情在我国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往今来注重人情往来,传统社会的人际习惯,也是求人风气得以形成的一个历史缘由。

很多人遇到事情,脑海意识里首先想到的是找各种人来摆平,而不是求诸法律制度。我们经常看到在交通事故现场,车主第一个电话往往是找人来解决,而不是找交警人员。求人思维模式相当扭曲,是人情关系的无节制扩张。

甚至有些地方仍然是靠行政权力而不是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这反映了政府职能改革仍不到位。权力在一些人手中变成了交易的工具,权力的运用、优质资源的配置公开透明不够,导致权力资源少的一方向权力资源多的一方示好,以寻求更多的实惠。

在一些人眼中,靠市场、靠政府、靠制度、靠法律不如靠关系,有了关系什么事均可摆平。

法的尊严、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公理、市场的规则均可挑战,均没有权力和关系管用,这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求人之路。

求人四宗罪

“求人”现象普遍盛行后,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

滋生腐败。耗费的求人成本相当大,于是这也形成了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及相互利用等腐败现象,更有甚者利用公权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绑架到自己的求人当中。这样的相互交织也是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官员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影响创新能力。当人情世故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就会把人才的注意力吸引到关系学和钻营上,从而影响社会的创新能力。另外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长此以往,会使人的人格、骨气受损,投机心理和习惯在不断求人的过程中养成。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破坏社会公平和社会风气。如果一个社会处处靠关系,事事得求人,必将加大社会运行和个人交往的成本,使得社会进步的脚步变得沉重。

什么时候才能“不求人”

要想“办事不求人”,必须“办事不必求人”。“不必求人”指向的是制度的力量。

在“求人”话题背后,是杜绝权力影响资源配置、精简行政审批手续等严肃的改革议题。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同时要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教条,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有人从中“合理创造”寻租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考察与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而作为“求人”的一方,也未尝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实中的一些“求人”,本身就是希望“不走寻常路”,希望通过熟人关系来占得先机、法外得利。“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这复杂图景的背后,并不全然是法律制度的不足,而是很多人默认并纵容了“潜规则”。因而,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外,公民也要自我抵制“求人”思维、增强法治意识。

一个积极向上、崇尚法治和文明的社会,人们不应该跪伏在等级森严的金字塔里,“等级”越高,被人求的时候越多,可求的人也越多;“等级”越低,越需要求人,可求的人也越少。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而是所有成员共争共创,让“不求人”成为美好的现实。

(《时代邮刊》2016年03期)

猜你喜欢
不求人办证办事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观山海
公认相处舒服的三个星座
交往很久才会付出真心的星座
各自为政
最甜的五大星女
十二星座谁最戏精
履职尽责谋发展 为民办事解忧难
明天有事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