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乱性”是真的吗

2017-07-20 10:22
新传奇 2017年20期
关键词:乙醛性反应酒精

“酒后乱性”是真的吗

很多人喜欢说:我昨晚上喝多了,我真的不记得我干了什么……酒后失言、酒后失德、酒后失忆,反正一杯酒下肚好像可以丢掉很多东西。但一句“我喝多了”真的可以解释一切错误的源头吗?

需要强调的是,酒精对大脑的影响是慢性的,长期、反复出现“断片儿”的情况,在酒依赖患者中非常多见,而一旦脑部受损,记忆的恢复将非常困难

酒后和乱性有关系,但要成事火候还差点儿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酒精和性反应之间确实有点儿微妙的联系。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研究者们曾征集84名饮酒的异性恋单身学生,分为两组,分别饮用酒和饮料后,评估40张照片对自己的吸引力,24小时后再次评估。得到的结论是,不论男女,酒精能让人们看别人更顺眼,也就是酒鬼眼里出西施。

不过,如果过量饮酒,这种关系就不明显了。

早在1976年,法卡斯和罗森就发现,当男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以下简称BAC)达到0.025(即小喝几杯,完全达不到醉的状态)的时候,性反应会略微提高;而当BAC达到或超过0.05的时候,性反应就会急速下降,并且变得话多,注意力也很涣散。当BAC值继续升高,到讲话含糊,动作失调,甚至钻桌子空的地步,且不说乱性,就连站起来也成了问题。

并且,醉酒后的性行为,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多大快感,因为酒精能够麻痹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组织中的细胞。1979年马拉特斯塔、波莱克等人的研究就给出这样的数据: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9%时,男性基本上没法射精。所以,其实真正烂醉的人更想睡觉,而不是想和异性“睡觉”。

所以,男人喝醉后是有可能事后不记得自己干了什么的,但是,如果他真的(有能力)干了什么,事后是一定能记得的。更有可能的是,他事前本来就计划着干些什么。所以,所谓“酒后乱性”,你觉得是科学问题还是人品问题?

还有,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德语系国家)刑法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原因自由行为,大意是说,那些想要用酒精饮料或其他麻醉剂之类的物品使自己处于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状态的人,在酩酊状态下犯下的本不该犯的罪过,是会受到惩罚的。不过,国内目前对原因自由行为的探讨并不多。

酒后不一定会乱性,但可能会乱来

敢做不敢当是人品问题,但“什么都不记得”还真是个科学问题。

有时候说一个人“酒品差”,多是在没有真正“喝高”时的表现,因为他们的行为还在受大脑支配。真正“喝高”了,有人就会不省人事,站都站不起来,更别说得体的行为举止了。

而经常醉酒的人,往往有过酒后失忆的体验,用北京的方言来说,就是“断片儿”。

“断片儿”就处于“喝高”和“没喝高”两种状态之间。一般而言,出现“断片儿”的人,其行为举止一切正常,除了不记得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变得可爱而彬彬有礼。

而在英语里,这种体验称“blackout”,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那种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常见的酒后“断片儿”者,只是对酒后时段的记忆问题,其基本技能和知识却不会受到影响,思路看起来也很清晰,甚至纵横捭阖,灵光乍现。

酒精是一种麻醉剂,能刺激大脑。它会先关闭大脑的抑制功能,于是微醺的人会显得更“活跃”;接下来,当大脑承受不住酒精刺激时,就会短暂休息。再多喝一些,大脑就只好暂时进入一个长时间休息的状态了。

所以,“断片儿”的出现,其实是酒精造成的记忆损害。不同的人对酒精的耐受性不同。有的人酒量很大,喝很多酒也不会出现,但有的人身体对于酒精的耐受力较差,就容易“断片儿”。同时,一个人由于身体素质的变化,对酒精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

人类为什么被酒迷得如痴如醉

把一样物质和一个社会概念——“责任”扯上关系,我们如此“拔高”酒精也反映了人是有多爱喝酒。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消费约2000万立方米烈酒,2000万立方米葡萄酒以及2亿立方米啤酒——相当于8万个水立方泳池。

爱酒这回事儿追溯起来可不赖我们。小至果蝇、蝴蝶,大到野猪、大猩猩都爱这杯中物;马来西亚西部森林里的笔尾树鼩更是个大酒鬼,它们每天晚上要花近两个小时泡在巴丹椰这种酒精度和啤酒差不多的果子里。以他们的酒量和体积测算,一个成年人喝掉两瓶干红才能达到它们的血液酒精浓度。

在自然条件下,酒精往往同糖分丰富的食物联系在一起。那些对酒气更敏感的动物,往往能获得更多能量,使得它们在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所以,要问人类为何嗜酒,“这是祖先遗留的生存智慧”倒是实话。

即便人如此迷恋酒精,你已经不能把愚弄别人造成的后果义正言辞地推到酒精身上,更严重的是,喝酒真不是好事儿。

撇开乙醇本身的毒性不谈,酒精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在动物实验中做癌症模型诱变剂的就有乙醛。一杯酒下肚,大约5%通过尿液排出,5%通过呼吸排出(这也是交警判断酒驾的基础),剩下的90%都得仰仗肝脏。在这里,酒精首先要经过代谢得到乙醛,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但事情并没有看起来这么顺利。人体代谢酒精的速度是有限的,一小时大约只能处理一听啤酒,来不及代谢的乙醛就在在体内堆积起来导致各种醉酒症状。

不过,来不及代谢还只是个小问题,人们可以靠喝酒前吃点东西垫底,慢慢饮酒多多吃菜来缓解。而负责乙醛转化工作的乙醛脱氢酶的缺失则是个不可更改的基因缺陷,而这种基因缺陷在亚洲人身上尤其明显,44%的日本人、53%的越南人、27%的韩国人和30%的中国人都受到“亚洲红脸”的困扰——这种还没喝多少、自己也没觉得醉、脸就红得精神焕发的现象就是由体内乙醛堆积导致。

不过,长期饮酒确实会使肝脏里负责解救的酶数量增加,人脑也会适应泡在酒里的生活,但在提高酒量的同时,你让体内积累了更多的乙醛,随之而来的性功能下降和营养不良都只算小症状,肝硬化和胃、食道在酒精刺激下产生的溃疡甚至癌变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喝酒真是一件无法善后的事儿,有多少酒精进入体内,你的身体就要代谢多少。传说中的解酒良方也只是补充了人体所需的物质,帮助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让人好受一点罢了,对于酒精本身没什么作用。

(《壹读》、《乐清日报》等)

猜你喜欢
乙醛性反应酒精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醛及其杂质含量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跟踪导练(一)(2)
酒精脾气等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