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职“教—学—做—评”实践课程模式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7-07-20 16:45房晓东
科教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

房晓东

摘要 “互联网+”思维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知识、能力和品德培养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围绕课程文化价值观进行构建。本文在深入挖掘“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精神和价值的基础上,让高职“教-学-做-评”实践教学注入隐性课程文化实质,探讨了多元的隐性课程文化构建高职学生价值观提升平台的途径,高职“教-学-做-评”课程中探究文化、合作文化、对话文化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及规范性,持续深入推进实践教学范式转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课程文化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学做评 隐性课程文化 内涵述评

1“互联网+”思维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重视技术性、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承袭了前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及课程设置,该教育体系注重了打好专业基础及理论学习,适应过去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培养基本上也是与普通高校一样以应试教育、传授知识为主,这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容易形成学生思想上对专业的重视和对德育的轻视。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急剧增加,新旧技术更替的周期日趋缩短,传统学科在不断除旧革新的同时,又与不断涌现的新兴学科相结合,出现了多学科相互渗透,对专业传统教育模式及思想教育都提出了挑战。

爱因斯坦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这说明既掌握行业高级技能应用与发展,又是德育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向。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必须在学校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才能完成,通过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人格、道德与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满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加强隐性课程文化特征的认识,凝聚“教-学-做-评”实践教育理念共识,推动文化育人进教材进课堂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有关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讨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于人才素质的定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指知识、能力、品德三方面。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若一门课程的课改停留于内容、方法与技术上的更新,实践教学只是机械地认同、接受、服从,课程文化主体性的缺失,未从逻辑上肯定课程文化作为传承工具的地位,那么,这门课程就欠缺了信念与精神,也就无法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

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样,教育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实践,也可以说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大学的办学价值追求、理念只有被人们认同才形成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觉。“学知识”即“学文化”,课程文化在逻辑上和实践中被阐释为非知识的一种载体。课程文化,内涵影响,体现自觉认同性,具有价值性;课程文化,自觉传承,体现连续性具有历史性;课程文化,自觉创新,体现探究性,具有发展性。因此,隐性课程文化体现的是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可以概括为合作文化、对话文化和探究文化三种核心理念。

根据自觉文化对人才素质培养的影响分析,高职教育只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育人也是高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3培育隐性课程文化价值观融入“教一学一做一评”实践教学全过程,以文化育人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范式构建

(1)从历史传承感的角度来看,以文化育人为前提,加快地方文化、校园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建设进程,形成以文化素质,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

从历史传承感的角度来看,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源泉,加强地方文化、校史资源开发,把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精神追求、理念制度进行展示宣传,打造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强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坚持育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意识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将教师文化渗透到专业化建设进程: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推进课程教育改革内容、方法体系创新和载体体系建设,从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隐性课程文化传播价值觀的实效。

(2)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以课程合作文化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产业文化为依托,营造共享共建企业课程,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方式,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新模式。依托地方产业文化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企业课程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专业课程,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其它合作形式,促进校企共同成长;依托地方产业集群优势,对接产业链,致力于把合作的产业园区打造成集“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于一体的校外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产业技术优势,以地方产业文化合作项目为核心,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主题,开展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因此,高职院校立足服务本地行业,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加强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联系,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从现实时代感的角度来看,以课程探究文化为引领,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隐性课程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课程“教-学-做-评”实践教育改革要以课程探究文化为引领,从实践的视角,自觉创新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目标、内容、组织、呈现、体验、学习测评、课程评价、影响,重构学习方式。通过课程责任教师的不断努力、丰富与完善,将课程体系存在的传统与非传统属性上升为学术研究领域,演变为改革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其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扩大,而逐渐形成隐性课程文化。“隐性课程文化”涉及各方面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远远突破课本知识本身的范围。“隐性课程文化”就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创新文化系统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对学生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课程的目标设计、教学实施、多元化评价、文化理解上融入课程探究文化,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懂得用人文社会学知识引导工程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从未来使命感的角度来看,以课程对话文化为路径,通过课程沟通与对话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做好职業长远规划;以技载“道”,培育具有学术自由有职业道德的技术人。

“教-学-做-评”实践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交往的过程和对话的活动,推动以技术联盟平台引领专业领域的沟通对话,促进以课程交流对话引领学术自由思想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课程要以对话文化为根本,从互联网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高职教育方式变迁的现实出发,通过校企或师生建立一个技术联盟。技术联盟是立足于课程文化对话交往实践的宽广平台,探寻”互联网+”思维下高职专业课程教育有效性问题,即针对知识问的链接点、针对学习过程中疑难之处、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通过“有效对话”,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师生权利和责任明确的对话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对话语权的责任意识,以技载“道”,成长为具有职业道德和学术自由的技术人。

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意义体现为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互联网+”思维下的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信息时代交往实践的前提,秉承课程文化价值观的理念,理性思考和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让隐性课程文化以一种自觉、自主的姿态渗入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出一个人性化、理性化、规范化的“教-学-做-评”课程实践教学范式,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名称:2016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议项目:互联网思维下高职“教-学-做-评”实践课程模式的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ZGZD20164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