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分类分层指导的现实意义

2017-07-20 19:02于永叶玉刚
科教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等学校本科生

于永 叶玉刚

摘要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分类分层指导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展因材施教、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对高校素质教育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本科生 导师制 分类 分层

在创新2.0和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呼唤,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众多高校教改研究的热点。其中,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育人模式在我国高校多有试行。在高校實施本科生导师制对开展因材施教、强化教书育人、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科教融合、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的主要运行模式有全员导师制、全程导师制、宿舍导师制、新生成长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德育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等等。虽然各高校都因时、因地择其适宜的导师制工作模式认真开展了探索实践,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其工作实效却不如人意,远未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多数“导师”形同虚设,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导师职责和定位比较混乱、指导内容体系模糊、指导过程未能体现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导学双方未能发挥最大效能而共鸣共进、导师考核激励机制尚待健全等等。在国家“全面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号召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而如何深入落实导师制工作,提高其工作实效,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北大学理学院从2010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导师制工作中开展分类分层指导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1分类分层指导是导师制工作开展个性教育的前提

导师制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手段,是对学生开展个性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开展个性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个性特征差别。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会事半功倍。导师制工作中的分类分层指导方式正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建立的,其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在同专业内部把学生分为多个大类(如:科研学术类、活动竞赛类、社交管理类、创业实践类、就业培训类、考研深造类等),每个大类又分三个层次(即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每个学生在大一入学可选1-2个大类进行尝试体验,在大二开始要确立一个大类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题学习培训,以加强对其特色性个性教育的强化。在三个层次的学习班里,初级班可以有大四学生,高级班可以有大二学生;初级班可以有资深教授,高级班可以有年轻博士;师生依个人特长优势开展导学,强化师生互动中的共鸣,以提升对师生个人“最近可发展区”的超越。通过导师制的分类分层工作模式,以形成爱好生一特长生—普通导师一资深导师四级联动的导学体系,打破了“学生不能当导师、导师永远是导师”的观念限制,让特长生成为爱好生和普通导师的导师,让普通导师和部分资深导师体会到快速的进步和成长。在初级班,特长生与爱好生可以一对多导学;在高级班,特长生与资深导师可以一对多研讨;这样,可以让强者更强,让优秀者更易脱颖而出。这种自由灵活的导师制分类分层指导模式可以最优效能的配置导师资源,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个性在自由、活跃的导学氛围中展示的一览无余,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教育。

2分类分层指导是导师制工作开展因材施教的基础

因材施教最早源于孔子,正所谓“孔子育人,各因其材”,其要求教师要知人善教。而导师制工作中的分类分层指导模式正好符合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分类是指依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特征将学生分为相同专业内的科研学术、活动竞赛、社交管理、创业实践等大类,然后依照学生能力层次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优化配置导师资源,深入开展导师制工作的分类分层指导。分类分层指导的导师制工作体现了对学生开展对症下药式的差异性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导师资源的最佳效能,又创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团队氛围。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依据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团队及个人特点,因时因地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案、活动内容、拓展计划等等,以合理科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分类分层指导是导师制工作培育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属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对现实存在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高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而导师制工作开展分类分层指导是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类分层指导的导师制工作把对学生的科学判断和准确定位作为导学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向上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给学生配备金字塔式的优质导师资源,鼓励师生群体强强联合,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方位、多层面创设条件激励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分类分层导学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在同类异层之间发挥传、帮、带作用,强化和谐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同类同层之间要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化个人创新和团队协同;努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全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养成与提升。

总之,分类分层指导的导师制工作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和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深入开展因材施教,符合素质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具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潜力。

★基金项目: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6057)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等学校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