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奇幻电影受众的接受心理

2017-07-21 05:01孙宁为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悬念

孙宁为

摘 要:奇幻电影作为当前最流行的类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预设了观众的心理,甚至培养了观众的欣赏习惯。本文以《奇幻森林》为例,主要从文本的创作和接受心理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奇幻电影所投合、制造并规约出的受众的普遍接受心理。

关键词:奇幻电影 悬念 接受心理

电影艺术,是由创作者、影视作品、社会环境和受众共同构建的一个审美的交流场。其中受众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影像实现价值的渠道。影视接受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受众对影片的接受、审美,并非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

作品反向制约着接受者的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而对其进行过分随意的理解,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如是说。他还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使其有创造性地去思考;另一方面,以某种规范性的“结构”联系上下文的语境,以制约受众太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不偏离影视作品本身太远。

影片的“召唤结构”在接受层面对应的是受众的“接受图式”。而所谓接受图式,是指接受主体在接受作品之前已有的由诸多主观因素构成的心理模式。在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认为,任何作品中的符号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作品中的符号相对存在的,在任何作品中都能看到先前作品中的某些因素,因而,不同作品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审美的体验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

《奇幻森林》的原著《丛林之书》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于19世纪末创作的短篇小说。吉卜林以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笔来书写这部小说。他本人生于英属的印度殖民地,曾被送回英国本土寄养,期间受尽委屈。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毛克利的被遗弃的印度男孩在狼群中长大,却因古老的预言被迫从狼族出走,躲避老虎的追杀,历尽艰辛,最后又返归丛林,带领动物伙伴们打败恶势力老虎、恢复森林家园的故事。

受众心怀期待,在观看影片时,会在对角色认同的基础上,根据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各种细节及暗示,对剧情发展的推测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进行猜测,展开自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针对影片进行自我想象的再创造。

而能够产生这种现象,有赖于影视作品悬念的制造和铺陈。出乎意料的悬念制造,是奇幻电影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悬念是指艺术创作者在安排情节时“一般先提出一个问题、一种趋向和一个迹象,引起欣赏者关注,却不立即予以回答、予以明确”。悬念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由悬念技巧所引发的艺术接受者的某种心理探究的张力”。创作者会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留下悬而未决的疑问,以便造成受众心理的猜测、担心或期待,使受众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吸引下,不间断地关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走向,直至最后悬念的解开。

创作者设置悬念吸引受众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在全局设置一个大的悬念,有的是使剧中的悬念不断转换,但更多的是给全剧设置一个总体的大悬念,同时又设置若干个围绕总悬念而展开的分悬念或小悬念。

《奇幻森林》全篇最大的悬念是男孩毛克利是否能回到人类家园。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些小的悬念不断被制造,然后又不断地被解答。在这些悬念的不断制造和解开的过程中,剧情得以发展,人物命运的走向在不断地变化,就如在《奇幻森林》开篇人孩毛克利在丛林中奔跑,他逐渐脱离了狼群,窜上了藤缠蔓绕的树梢,旋即树枝断裂,他跌了下来,被黑豹巴希拉扑倒。这里就存在一个小的悬念,被扑倒后男孩的命运是怎样的?接下来的一幕就为我们解答了。黑豹巴希拉责备男孩说:“你是我见过最差的狼。”同时,黑豹教育他要懂得被藤蔓缠绕的树行将枯死,不能攀登。这就将一个悬念解开了,但同样又有一个悬念产生了,黑豹为何要教导小男孩?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导演又一一为我们解开了这些悬念:是黑豹将小男孩带到了狼群中,并由狼群来照顾小男孩,而黑豹也在旁边守护着小男孩。

悬念制造的心理机制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期望式,这种机制建立在受众全知的视角上,它是受众在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造成的期待。如在《奇幻森林》中,男孩和黑豹是在逃往人类村庄的路上遇上了老虎的突袭,虽然受众知道这时老虎是不可能把男孩给杀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男孩是怎样逃脱老虎的追捕的,给受众造成了悬念,也让受众有所期待。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成群结队的角马正在迁徙,男孩逃到了它们之中,致使老虎无法追击。男孩爬到一头角马的背上,跟随着队伍走向远处,这使得男孩暂时摆脱了老虎的追击,同时又给受众一个男孩可以逃离老虎魔爪合理的解释,让受众觉得合情合理,不会觉得突兀与不符合生活逻辑。

另一种是突发式,这种机制主要是受众也处在未知的视角,和剧中人物一样都不知道将面临的是什么,最后让受众有种大吃一惊的感觉,这样便达到了加强戏剧冲突的效果。还有一种机制是在剧中人物和受众都知道要面临何种危险的情况下,使受众期待看到主人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危险,如何转危为安。

悬念会使受众情绪变化逐渐加强,这也是人类探究因果逻辑的好奇心理使然,符合张弛有度的心理节奏感。在《奇幻森林》里,前半段都是讲述男孩想要逃出森林,即便遇到巨猿这样强大的动物也不想为其所用而放弃最开始的目的,但当男孩听到狼群首领被老虎所杀时,便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要回到狼群的所在地,为狼群的首领报仇,也为了解救昔日那些跟他一起成长起来的动物们。这是本片最大的反转,也是悬念的开始,即男孩将以怎样的方式去战胜强过他很多的老虎。而在他战胜老虎后剧情又将如何发展,也会引起受众的好奇。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男孩在动物们的帮助下,借用火的力量,让老虎葬身火海。而当男孩拿着火把再次出现在动物们的面前时,动物们满脸的惊慌,因为它们知道火这个东西的可怕之处。当男孩意识到这些时,他毅然扔掉了火把,从而得到了动物们的认同和接纳,这也预示着男孩毛克利不会离开森林,男孩最终也没有回到人类的村庄,而是留在了森林里。

奇幻电影吸引受众的另一方面诱因,是其作品的内在结构与受众能够对自己生活的体验有所联想。受众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参照,去推测接下来的剧情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这就达到了影视接受的另一个效用——给人以情绪的调整和感觉的快感。受众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现实中会遇到许多挫折与无奈,进而产生许多的缺憾,而影视作品的展现,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对这些缺憾的一种补偿,同时,也使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剩余精力”得到了宣泄。

影视作品虽不受现实条件和思想意识的束缚,能够为受众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新的或是超现实的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也未必有效,其实更多时候是给出心灵慰藉的处方。这些新奇的解决方法也许过于梦幻和虚拟,也许并不切合实际,但是却能给受众带来心灵的安慰和补偿,这也迎合了受众接受的普遍规律性心理,让受众在观看过后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戈弓長.《奇幻森林》:读懂“丛林之书”[J].电影世界,2016(5).

[2] 张娟.《奇幻森林》的人文意蕴解析[J].电影评介,2016(12).

[3] 卢文超.“小技俩”折射下的社会契约——《奇幻森林》中的隐喻解析[J].大众文艺,2016(11).

猜你喜欢
悬念
悬念,悬起读者的心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悬念迭起 扣人心弦
文似看山不喜平
用“悬念”成就初中语文阅读的精彩
浅析悬念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设置与应用
构筑诗意以心为桥,享受课堂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巧设悬念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