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中的奇景与奇情

2017-07-22 07:20王颖
卷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奇景边塞诗唐代

摘 要:边塞诗在《诗经》中已有滥觞,而到了唐代才有蔚为壮观之势。唐代边塞诗中不仅有动人心魄的奇景,更有激人奋发的奇情,而边塞诗之所以能在唐代取得空前绝后的硕果,则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奇景;奇情

人常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在盛唐诗中又有一支奇葩,它就是边塞诗,尤其是熔铸在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撼人心魄、激人奋发。较之中国历史上一些其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唐代边塞诗以其昂扬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美学品格,辉映当时、光照千古,在爱国主义的精神美苑中留下了珍贵的遗产。[1]

1 边塞诗的起源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和世世代代的感情积累,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对其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其民族成员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1]这种精神美质不仅体现在历代志士仁人守土、卫土的英勇壮举中,而且还生动传神地物化在了历代爱国诗人吟咏山川美景的诗篇中。这些诗篇就是我们常说的——边塞诗。其实,边塞诗的起源非常之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采薇》这样的感慨征战艰苦、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2]

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小战士一边采集豆苗预备充饥食物一边抱怨的情景,表现了战士在征战边疆时的所思所想,被认为是最早的边塞诗。

2 唐代边塞诗中的奇景

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由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创作主体自身的原因,使得许多模山范水的诗篇,往往蒙上一层阴暗忧郁的色彩,咏叹出凄清悲凉的情调。比如汉乐府中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饮马长城窟行》)诗中借思妇之口抒发出战士们苦于征战的心情,连随处可见的青草也染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相比之下,唐代则是个大气磅礴、昂扬进取的时代。唐代的西部边塞,主要在今天的西藏、新疆以及蒙古一带。这里荒凉萧瑟、飞沙走石,忽而雪地冰天,忽而酷暑难当。可这一切在边塞诗人眼中,却总能从奇苦的景物中看到盎然生机,塑造出奇而美的动人景色。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常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比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开篇前两句便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首句描写边塞的苦寒,当中原大地还是金秋爽朗,一片硕果的时候,边塞地区已经是寒风呼啸雪片纷飞了。然而面对这样的苦寒景象,诗人却能笔锋一转,说雪后的景色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积在枝头的霜雪,比作春日里灿烂盛放的梨花,把苦寒萧瑟转化为绚丽烂漫,这种想象不可谓不奇特。

唐代边塞诗中不仅有奇特的想象,更有奇而美的自然环境。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3]P2051

诗的第一句,交代诗人所在的位置。诗人身处何处呢?是阴山脚下,是侧耳倾听就能听到胡人说话声音的边塞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呢?西边的湖泊人称热海,湖水的温度之高就如同是煮沸了一般,热海之上连鸟儿都不敢飞过。然而低头看看湖水,诗人却惊异的发现竟然有鲤鱼游曳其中,而且长的是硕大肥美。

如果说以上的两首诗都描写的是奇而美的景色,那么《走马川》一诗表现的便是奇而险的行军经过: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3]P2052

诗歌一开篇便先交代了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而向前眺望则是风沙迷漫的荒漠,“莽莽”二字道出了荒漠无边无际的昏暗之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了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的碎石,在狂风的吹动下,满地乱跑,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这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一副奇而险的边塞景色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3 唐代边塞诗中的奇情

在任何一个时代,战争都代表着流血与杀戮,就连一代枭雄曹操在看到被战争洗礼过的中原大地时,也不禁生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沉痛感慨。相比之下唐代的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了对建功边关、奋勇杀敌的渴望,这就是唐代边塞诗中 “若为家国故,视死忽如归”的奇情。比如这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P1605

用西域特有的葡萄美酒,斟满在夜光杯中,正要开怀畅饮,却听到西域乐器——琵琶弹奏的音乐如战场的号角一般急切奏响。诗人与战友们纷纷想到这不是可以纵情饮酒的时刻,我们仍身处边塞,仍面临着战火与硝烟。就在众人踟蹰之时,诗人却将美酒一饮而尽,并对战友们说,我若在沙场上醉倒,各位可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又有几人能够平安归来呢?从内容上看,整首诗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可谓尽情尽致,乐而忘忧,充满着唐代边塞诗中特有豪迈之情。

除了豪迈之情,一些唐代的边塞诗还饱含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天宝末年公元755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当看到血腥的屠杀场面时,他写下了这样几句诗: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3]P2292

诗的前四句,据说是当时在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不仅饶有韵味,议论也颇得要领。后四句是说,杀人是有限的,而国家的边疆也不可能无限扩张,无论是强兵还是擒王都应牢记“制侵陵”——也就是制止敌方侵略我国边境的目的。短短八句诗不仅道出了“止戈为武”的武学思想,更道出了“拥强兵而反黩武”的军事思想。如此看来,唐代边塞诗不仅包含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更有着深邃的战略思想。

4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边塞诗发轫于西周,在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纵观唐代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边塞诗的数量只有200余首,而唐代二百多年间,边塞诗的总量却达到了2000多首。唐以后宋元明清虽仍有边塞诗,但从诗歌的情感意蕴上讲,却无法创造出唐代边塞诗那样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所以,唐代边塞诗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那么,为什么边塞诗会在唐代大放异彩呢?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外因来看,唐代高度发达的政治与经济为边塞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的繁荣必以发达的经济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盛唐气象”恰好为边塞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次,盛唐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整个社会由平民到士人都弥漫着一股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使得文人们普遍渴望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同时,唐代的幕府制度恰恰为这种渴望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唐代的文人每每科举失利时,并不是自怨自嗟,而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转而走向边塞军营追求人生的成功。那些亲赴边塞的诗人自然开始吟咏边塞风光,边塞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如果说前面的两点原因都是外在因素的话,那么唐诗的總体繁荣就是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原因了。唐代诗歌的整体繁荣,使得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唐以前经过了千年积淀的边塞诗,便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汲取养分的园地。

参考文献

[1] 韩玉珠.唐代西部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美学品格[J].人文杂志,2002.05

[2]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41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者简介

王颖(1988-),女,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奇景边塞诗唐代
数学奇景
数学奇景
数学奇景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