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文化之短板现象成因分析

2017-07-25 08:49高锡荣吴少飞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频数短板

高锡荣,吴少飞,柯 俊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中国创新文化之短板现象成因分析

高锡荣,吴少飞,柯 俊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基于创新文化短板成因模型,以《论语》和中国近现代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为内容分析材料,查找了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现象的深层原因。创新文化的第一类短板主要源于先天传承的传统文化缺陷;第二类短板主要源于后天产生的社会裂变伤害和外来文化侵蚀;第三类短板同时源于先天传承的传统文化缺陷和后天产生的社会裂变伤害及外来文化侵蚀。针对创新文化短板,结合其成因找到解决之道,将是开展国家创新文化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创新文化;内容分析;深层原因

1 引言

当前,无论是要扫除来自美、日等国的技术壁垒障碍,还是要解决国内的经济转型难题,都需要全面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必然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撑。一方面,创新是人类的一项高级智能活动,深受创新者个人及团队的创新精神状态影响;另一方面,创新是一项事关全体国民的社会活动,深受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影响。而个体及团队的创新精神状态又受到社会创新文化的影响[1],因此社会的创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至关重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国的创新文化存在很大短板。这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技术创新不足,并一度落后,同时也是制约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

那么,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成因是什么?显然,只有彻底弄清楚这些具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弥补中国创新文化的短板,进而设计出支撑自主创新的国家创新文化体系。为此,我们提出了短板现象成因分析的课题研究。

2 相关文献分析

关于文化形成原因,尚衍斌[2]认为吐鲁番绿洲文化形成主要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外来文化的渗透、民族迁徙和战争三方面的影响。白云等[3]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的积淀深厚,西方殖民主义文化在香港的传播,展现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思想在香港共存的事实;同时认为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是历史产物,古今交融的文化特点缘于港英政府的政策导向。姜长斌[4]认为日本民族文化和心态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它既受地缘地理、自然环境影响,更受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使然。

关于创新文化的概念,方媛媛[5]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在静态上创新文化是驱动创新行为的文化要素集合,在动态上创新文化是一个释放创新动力的文化改革过程。王平聚等[6]认为文化系统包括三部分内容:物质文化属于最外层,制度文化次之,精神文化属于最内层。Jing等[7]认为创新文化具体表现为主张、促进和保护创新行为的价值观和宽容失败的氛围。Duygulu等[8]从知识分享、学习和发展、社会网络和合作、分配的空闲时间、容忍错误、奖励和激励制度、管理差异、团队合作八个维度,探讨了企业文化和创新之间的接口。

关于中国创新文化的缺陷,李柏洲等[9]认为创新文化的缺失是阻碍中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郭淑兰[10]探讨了制约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认为首要因素就是创新文化氛围不足。吴金希[11]通过与日本和美国比较发现,中国创新文化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官本位”文化、过分迷信权威的习惯、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小生产意识以及诚信文化的缺失等不足,这些都阻碍了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张朝等[12]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分析了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掀起的儒家思想发展的三次高峰,发现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权威主义”和“复古文化”的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现有关于中国创新文化建设的研究未针对中国的症结,即创新文化的问题和短板、创新文化短板的成因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和建设。而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些正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3 创新文化短板成因模型构建

3.1 中国创新文化现状显示情况

基于创新文化概念体系(见表1),设计国民创新文化调查问卷,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创新文化的基本现状,重点剖析了制约国家自主创新的文化短板,认为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险精神、崇尚个性是中国创新文化的绝对短板,求变精神、诚信文化、怀疑精神是中国创新文化的相对短板,并且这些短板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地区上皆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强壮性。创新文化短板导致了社会创新氛围的严重缺失和个体创新精神的明显不足。

3.2 创新文化短板成因分析

创新文化上的短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先天原因,即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缺陷经过历史传承而遗留下来的影响;二是后天原因,即近现代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其中又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内因是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所带来的社会裂变伤害;外因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国门开放而涌入的外来文化腐蚀。

表1 创新文化的概念体系精炼

4 基于传统文化缺陷的创新文化短板现象分析

由于文化的形成会受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各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积淀物,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传统文化继承是我国现有文化形成的主要来源和重要蓝本。而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则是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因此基于创新文化概念体系,对我国传统文化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现存创新文化短板中哪些短板由传统文化缺陷造成。

4.1 文本分析

(1)传统文化代表文本的选取与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历经数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囊括了诸子百家众多流派的思想与精神,其中,主流文化集中体现于儒、释、道三个方面,而又以儒家文化最为正统。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包括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均源于《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系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是历代儒学传承的总渊源 。据此,我们选取《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本。

(2)文本分析方法。本章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论语》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查找创新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反映以及传统缺陷[13]。内容分析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文本内容系统地分解到相应的类目之中,再对这些类目对应的关系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具体分析思路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文本分析单元。《论语》是采用语录式来表达的,故我们以《论语》中篇章内的语录句作为分析单元。

第二步,确定文本分析类目。根据表1所构建的创新文化概念体系,分别以创新文化的三个维度作为文本分析的第一级类目,以创新文化的11个主范畴作为文本分析的第二级类目。

第三步,对文本语句单元与创新文化类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赋值。对《论语》的每一个文本分析单元(即每句语录),分别分析其与第一级、第二级创新文化类目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关系进行编码赋值。其中,如果某一语句与某一创新文化类目之间是促进关系,则赋值为1;是抑制关系,则赋值为-1;没有关系,则赋值为0。

第四步,编码频数统计。分别加总统计各创新文化类目的促进频数(赋值为1的次数)、抑制频数(赋值为﹣1的次数),并据此计算各创新文化类目的出现频数(促进频数与抑制频数之和)、出现频率(出现频数占总频数的百分比)、抑制频数与促进频数的比值。

第五步,统计分析。一是分析各创新文化类目在《论语》中的出现频率高低,出现频率越高则越受传统文化的重视,反之则越受传统文化的忽视。二是分析各创新文化类目的抑制频数与促进频数的相对比值,比值越高则越是被传统文化所压制,反之则越是被传统文化所促进。

(3)分析过程的信度控制。为确保文本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采取以下信度控制程序:①对编码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讨论和解释文本分析单元的具体释义、文本分析类目的具体释义、编码操作流程等,确保编码人员对相关概念和程序的准确理解与运用;②由两名主要编码人员分别独立进行编码,对两者有差异的编码结果进行讨论直至一致,形成初始编码结果;③由六名编码人员对初始编码结果进行反复论证,形成修订编码结果;④由课题组对三级编码结果进行逻辑关联,对于存在逻辑错位的编码结果进行校正,形成最终编码结果。

4.2 传统文化缺陷归纳

(1)创新文化维度的显示情况分析。针对创新文化三大维度——个体创新精神、团队创新精神、社会创新氛围,分别统计其在《论语》中的显示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

从三大创新文化维度在《论语》中的出现频率看,个体创新精神13.96%,团队创新精神18.24%,社会创新氛围67.80%,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关注社会创新氛围。

从三大创新文化维度在《论语》中的抑制频数与促进频数的比值看,个体创新精神3.10,团队创新精神0.04,社会创新氛围0.20,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团队创新精神和社会创新氛围皆是以促进为主,但对于个体创新精神则是以抑制为主。

归结起来,对于三大创新文化维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创新精神的忽视与抑制上面。

表2 三大创新文化维度在《论语》中的显示情况统计

(2)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在《论语》中的显示情况统计。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在《论语》中的出现频率统计结果列于表3。

基于表3的出现频率统计数据,可以将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划分为三种概率类型:

①大概率主范畴(出现频率>10%)——诚信文化、奋斗精神,出现频率分别为46.48%和12.42%。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注重诚信文化、奋斗精神。

表3 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在《论语》中的出现频率统计

②中概率主范畴(出现频率5%~10%)——平等文化、包容文化、怀疑精神、尚贤文化,出现频率分别为7.25%、7.14%、7.03%和6.92%。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平等文化、包容文化、怀疑精神、尚贤文化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③小概率主范畴(出现频率<5%)——合作精神、求新求变精神、冒险精神、开放精神、个性精神,出现频率分别为3.85%、3.19%、2.75%、1.98%及0.99%。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较少关注个性精神、开放精神、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合作精神。

基于表3的频数数据,计算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在《论语》中的抑制频数与促进频数之比,排序结果列于表4。

表4 创新文化11个主范畴在《论语》中的抑制促进比值排序

根据表4的排序结果,可以将其中的11个创新文化主范畴划分为以下类型:

①强抑制型主范畴(抑制促进比远大于1)——平等文化、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其抑制促进比在10倍以上,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抑制平等文化、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

②弱抑制型主范畴(抑制促进比略大于1)——怀疑精神,其抑制促进比为1.91,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怀疑精神稍显抑制。

③弱促进型主范畴(抑制促进比略小于1)——开放精神、个性精神,其抑制促进比在0.5~0.6之间,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开放精神、个性精神稍显促进。

④强促进型主范畴(抑制促进比远小于1)——尚贤文化、包容文化、诚信文化、奋斗精神、合作精神,其抑制促进比在0~0.4之间,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促进尚贤文化、包容文化、诚信文化、奋斗精神、合作精神。

归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个性精神、开放精神、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合作精神的忽视,以及对平等文化、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怀疑精神的抑制上面。

4.3 传统文化缺陷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创新文化的现状调查看,创新文化的短板是个体创新精神不足,且社会创新氛围严重缺失。而传统文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创新精神抑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明,个体创新精神不足是存在明显的历史传承原因的,但社会创新氛围的缺失并不是源于传统文化。

具体到主范畴层次,现实中中国创新文化的短板体现在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险精神、个性精神的不足,以及求变精神、诚信文化、怀疑精神的欠缺。而传统文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平等文化、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怀疑精神的抑制,以及对个性精神、开放精神、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合作精神的忽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明,中国在平等文化、冒险精神、个性精神、求变精神、怀疑精神方面的不足是存在明显的历史传承原因的;但包容文化、诚信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源于传统文化(见表5)。

表5 传统文化缺陷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基于社会裂变伤害的创新文化短板现象分析

传统文化的缺陷仅是导致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的先天原因,并且还不能解释当前包容文化、诚信文化的缺失。为此,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对后天因素的分析,下面首先从内因也就是社会裂变伤害的分析开始。

5.1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裂变过程

近代中国的开端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以后,国家就进入到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裂变时期。社会的裂变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伤害社会健康的消极因素。

一方面,自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历史就进入到外国列强不断入侵和瓜分中国的黑暗百年。这一时期,不论是先前的清政府,还是后来的民国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总是遭遇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如1856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屈辱的《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1885年虽胜尤败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19年屈辱的“巴黎和会”、1931年中日“九一八事变”等。对外战争的屡屡惨败,极大地冲击了两千年来正统的传统文化观念,引发了国民特别是社会精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质疑。对传统文化的质疑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标志的洋务运动,试图在维持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前提下适当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洋务运动随着1895年甲午战败而终结。第二阶段是1898年企图参照西方模式推行宪政改革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事实上已经放弃了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但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第三阶段是民国初期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呼吁“打倒孔家店”,全盘引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时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并最终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经此三个阶段,传统文化不断沦丧,正统地位已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随着国势渐弱、腐败日深,国内矛盾不断激发,各种起义、革命纷沓而至,国家进入大动荡的百年。首先爆发的是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国家陷入持续十余年的大规模内战,长年的内战既消耗了巨量的国力与资源,又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的裂变。其次爆发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战争更多的是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无情颠覆。随后爆发的是1916—1930年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大动荡,社会制度的大混乱,社会道德的大沦丧。之后还陆续爆发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国体政局长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的大动荡打断了文化的历史传承,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沦丧进程,尤其带来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猜忌与彼此不信任,滋生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暴力对抗倾向,进而使得诚信文化和包容文化受到严重的损伤。

再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斗争哲学的理念过度膨胀,导致各种政治运动频繁出现,衍生出了说假话、搞对抗的人文环境。典型的事例,一是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发生了“浮夸风”盛行全国的现象,社会诚信被整体颠覆。二是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动群众斗群众,文斗加武斗,斗活人兼斗古人,导致人文怜悯之心丢失、包容文化不再。三是将历次的党内争论定性为敌对的路线斗争,正常的工作分歧被上升为政治事件,导致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被破坏。此外,还有不适当的破“四旧”、批“臭老九”,传统文化与知识精英都被当成精神垃圾予以抛弃,形成了罕见的文化断层现象。

5.2 社会裂变伤害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

社会裂变对创新文化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创新氛围的破坏上面。社会创新氛围的四个主范畴——尚贤文化、包容文化、诚信文化、平等文化,基本上都受到了社会裂变的伤害。其中,长期的反传统运动导致了尚贤文化的逐渐丧失,长期的内战与内斗导致了包容文化的逐渐丧失,为达目的的虚假浮夸导致了诚信文化的逐渐丧失,信奉暴力、滥用暴力打击了民主与平等文化。归结起来,中国社会创新氛围的严重缺失,基本上都是拜社会裂变伤害所赐。表6列示了社会裂变伤害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6 社会裂变伤害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6 基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近现代中国除了经历巨大的社会裂变之外,还经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外来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风气,促进了中国社会由古代阶段向现代阶段的快速演进;但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夹带着大量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侵蚀,其中当然包括了对创新文化的侵蚀。可以说,外来文化侵蚀是导致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重要外因。

6.1 外来文化侵蚀过程

(1)以战争开路的文化侵蚀前呼后拥。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叩开了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来自海外的洋货开始大举进军国内,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同时摧残身体和精神的鸦片,其次是冠以“洋”字头的各种工业产品,其三是以传教士为先锋而引入的西式宗教和西方文化。随着后续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外来文化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滔滔涌入,中国逐渐被“洋”化,洋文化充斥着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地排挤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2)冠以西式文化头衔的骇世之举此起彼伏。在洋人坚船利炮面前的屡战屡败,使得国人的内心被逐渐驯服,于是西式文化头衔成为人们争相系戴的桂冠。如挂着“洋”头的洋务运动,靠“拜上帝教”起家的太平天国运动,模仿西式教育、主张“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自诩为“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等,无一不是戴着西式文化的光圈。

(3)出国留洋成为一种文化时髦。在国内的被动洋化仍然属于隔靴搔痒,毕竟难觅西方文化的精髓,于是出国留学便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必然途径。事实上,出国留洋不久便由刚开始的“师夷所长”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时髦,正所谓“不管你货怎样,洋就是比土好”。一时之间,凡有条件的皆对出国留洋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文化则多避之而无不及。

(4)回避不了的汉奸文化。百年来的被侵略,特别是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催生了畸形的汉奸文化。汉奸文化是洋奴哲学达到顶峰的反映,其深层次根源在于国家信念的彻底丧失,对国格、人格的彻底抛弃。战后,汉奸或许被铲除了,但汉奸文化并未死去,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时不时地登场。

(5)改革开放时代的灵魂出窍。1978年,新中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后,启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其本意是通过引入外部力量达到革故鼎新、快速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国门的不断开放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过去所固守的精神和主义被逐渐丢弃,西方的“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消极思想乘虚而入,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受到严重侵蚀,一些人的灵魂出窍了。

6.2 外来文化侵蚀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

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怀疑与遗弃,尤其是传统的善文化被国人逐渐丢弃,这其中就包括包容文化。留洋更多的只是对西方文化“先进”表象的肤浅观感,而对隐藏在表象之后的西方文化精髓如正义、责任、使命、义务等反而多被忽视,进而往往沉迷于对西方社会的表面模仿,而赶潮流式的模仿势必会极大地消弭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个性精神。国人对西方文化多采用取其一点、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这样极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为达目的而弄虚作假,诚信文化逐渐沦丧。汉奸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背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则导致了部分人“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极端利己主义,极大地侵蚀了平等文化和诚信文化。表7列示了外来文化侵蚀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7 外来文化侵蚀与创新文化短板之间的对应关系

7 结论与启示

(1)创新文化短板的形成受先天原因——传统文化缺陷,后天原因——社会裂变伤害和外来文化侵蚀两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2)创新文化的第一类短板主要源于先天传承的传统文化缺陷,包括冒险精神、求变精神、怀疑精神这三个主范畴;第二类短板主要源于后天产生的社会裂变伤害和外来文化侵蚀,包括包容文化、诚信文化这两个主范畴;第三类短板同时源于先天传承的传统文化缺陷和后天产生的社会裂变伤害及外来文化侵蚀,包括平等文化、个性精神这两个主范畴。

[1]高锡荣,柯俊.中国创新文化之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7):10-15.

[2]尚衍斌.吐鲁番绿洲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1-5.

[3]白云,白静.香港文化的特点与形成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01):36-38.

[4]姜长斌.简论日本民族文化成因及其特点[J].日本学刊,2006(4):123-132.

[5]方媛媛.驱动创新的文化要素系统层面解析[D].安徽:中国科技大学,2012.

[6]王平聚,曾国屏.深圳创新文化系统初探:从历时性形成角度的一个考察[J].特区经济,2014,32(11):11-16.

[7]JING X,TANG B Y,YAN H.System analysis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2011,1(2):1-4.

[8]DUYGULU Ethem,OZEREN Emir,BAGIRAN Demet,APPOLLONI Andrea,MAVISU Muge.Gaining insight into innovation cultu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R&D centres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19(2):117-146.

[9]李柏洲,苏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20-127.

[10]郭淑兰.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2):103-105.

[1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151-159.

[12]张朝,于宗富.中美创新机制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基于儒家文化与实用主义哲学的视角[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38-42.

[13]高锡荣,何洁,胡小娟.中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基于《增广贤文》的内容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18-124.

(责任编辑 沈蓉)

Causes of the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Gao Xirong,Wu Shaofei,Ke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Based on the causes model of innovative culture short boar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major social events in modern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 first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the de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econd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social fission injury and foreign culture erosion;the third kind of short board of Chinese innovative culture due to the de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fission injury and foreign culture erosion.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short board,it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culture system.

Innovative culture;Content analysis;Deep reas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12BGL01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6307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2016-GX-006)。

2016-12-06 作者简介:高锡荣(1963-),男,湖北天门人,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G122

A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频数短板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