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校园传承的探索与思考

2017-07-25 11:33黄艳
师道·教研 2017年7期
关键词:非遗师资校园

黄艳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摘 要:学校是非遗传播传承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文章以广州近年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分析非遗进校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应从调整基础教育教学大纲、把握各层次非遗教育重点、大力培养师资力量、着力组织编写教材等几方面着手来推进非遗在校园的推广力度。

关键词:非遗;校园;师资;教材

引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非遗资源十分丰富,非遗进校园实践近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以广州近年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展现各个层次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广州非遗进校园的实践现状

1. 基础教育开展情况

基础教育是非遗推广的主要阵地,从非遗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情况来看,各校仍主要为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非遗项目开展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与音乐、美术课等课程相结合,开设课外兴趣班,组织大课间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一般来说,在开展项目的选择上,学校往往会选择其所处地域中最有特色的非遗项目。

学前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该园地处广绣流布主要区域。从1990年代开始,幼儿园将刺绣作为其办园特色,开展刺绣活动的大胆尝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课程,在小班和中班开展了前刺绣活动,在大班中开展刺绣活动,形成了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非遗在小学阶段的推广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更为鲜明,从地域的开展情况来看,非遗资源丰富的传统城区较新兴城区要丰富;从开展的项目来看,美术、技艺、舞蹈、音乐、体育类非遗最受欢迎,戏曲、民俗类非遗也有不少涉及。如番禺区的沙涌小学,处于非遗项目“鳌鱼舞”所在区域,学校即以鳌鱼文化作为办学特色,自编鳌鱼文化校本教程,并自编鳌鱼操在全校推广,将鳌鱼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非遗在中学阶段的推广往往还与学校本身的特色密切结合。如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是一所体育特色学校,学校选择醒狮、太虚拳项目开展活动,采取先聘请传承人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师资力量,然后融入兴趣课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推动了非遗在学校的推广。

2. 职业教育开展情况

目前在职业学校开展非遗推广的主要集中在轻工系统,如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等,开展的项目一般集中于传统工艺美术类项目。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目前建设有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设立有多个大师工作室,学校设有工艺美术专业,聘请传承人授课。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在校内设立了广彩传承人谭广辉、玉雕传承人高兆华工作室,设有岭南文化艺术专业,招收广彩和玉雕专业的学生,学校聘请传承人指导教学,并给予就读该专业学生免学费的优惠待遇。

3. 高等院校开展情况

非遗在高校的推进成效比较突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学术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中心還附设有岭南京剧社和菁兰昆曲社两个学生戏剧社团。中山大学还在汉语言文字专业中设立非遗学硕士、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院校在非遗项目的传播和传承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成为非遗项目保护的一种新途径。如广州美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装饰艺术设计系引入广彩、广雕课程,在染织艺术设计系引入广绣课程,并持续至今。从最先的本科生课程班,延伸至本科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教育,由高校老师和传承人共同授课。

二、主要问题

非遗进校园在广州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并没有形成传承保护的链条。从总体来上来,教育领域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容乐观,非遗的学校推广仍然任重道远,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规范和长远规划

从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整体情况来看,仍是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缺乏整体的规范,更没有长远规划。由于没有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保障,许多学校开展非遗活动多是临时性的,往往凭一时的热情。

2. 师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学校与非遗脱节比较久,缺乏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大多数学校开展非遗项目活动多需求助于各个项目的传承人指导教学,但相关的传承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学培训,不懂得学校教学规律,也没有教学经验,往往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比较顺利的多数学校都采取的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传承人指导技艺为辅的形式。而要让学校老师能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内涵和掌握一定的技艺,这需要经过一个扎实的学习阶段。

3. 校本教材极为缺乏

目前,进入学校推广的非遗项目基本上没有系统规范的教材

4. 各层次教育未能有效衔接

虽然目前广州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开展了非遗推广活动,但由于推广活动并没有全面展开,各个层次教育难免脱节,无法形成持续学习的链条。

5. 招生就业比较困难

非遗进校园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就业难。就目前广州开设的高校非遗课程来看,学生毕业后从事非遗工作的非常少,以致有些专业开了几年后学校就放弃了。

三、前瞻思考

1. 把握各层次非遗教育重点

非遗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应以认知教育为主,重在传播,应着力于普及推广。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处于人格初养成阶段,以感性认知为主,应侧重于非遗初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了解非遗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养成学习兴趣。高中阶段以理性认知为主,应加强对美学、文化、技艺的学习。应结合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编辑非遗通识读本,并结合各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设置体验式非遗课程,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悟非遗的精神内涵。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中的非遗教育重点应在技艺的传承,应在学科设置上增加非遗项目学科,强调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聘请非遗传承人与学校老师共同承担知识及技艺的传授,重理论更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训操作紧密结合,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积极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高等院校则应以非遗研究、创新为主要方向,增设非遗学科及专业,开设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非遗选修课覆盖面,以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大力培养师资力量

教师在非遗校园推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非遗的领悟程序和文化自觉意识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非遗校园推广的实施效果。从长远来看,应在师范类院校增加非遗专业,开设普及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懂理论、懂教学、对非遗相关技艺有一定了解的师资力量。从近期来看,可以组織教育系统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学校教师开展非遗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目前的教学需要。另外,应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高等院校教学,给他们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学习机会,使他们初步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能胜任辅助学校老师教学的工作。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遗传承人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

3. 着力组织编写教材

合适的教材是非遗校园推广的重要载体,关系非遗校园推广能否全面、持续开展。应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合作,根据各层次教育实践的需要,共同组织编写非遗的各种教材和相关读本。教材包括各个学段的非遗通识读本、非遗项目教材、数字化课件等,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为出发点,重视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应充分重视传承人在编写非遗教材中的重要作用,由研究者与传承人共同完成编写教材任务。着眼于非遗的特性,非遗教材编写要与传统教材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应侧重多媒体视频和数字化课件,可组织重点建设一批非遗精品视频公开课。

4. 建立非遗学生体验中心

由于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与课堂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领悟非遗文化,因此建立常态化的非遗体验中心很有必要。非遗体验中心与博物馆展示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强调传承人动态展示和体验性参观,亦可广泛运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将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项目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体验参观中融汇课堂知识,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非遗校园推广是一项全新的学校教育课题,也是一项应常态化开展的教育工作,它对于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向心力、促进文化自觉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非遗校园推广的研究,探索非遗校园推广的有效实施途径,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亟待引起各方关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OL]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134d33fb-238a-4834-a4f4-e057dce3c1cc&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15-07-08。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非遗师资校园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