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四川民族院校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研究

2017-07-28 12:39陈君程余光华何建秀艾莉
商情 2017年26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认同

陈君程+余光华+何建秀+艾莉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部分民族院校的彝族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态度和参与现状,提出以学校体育为阵地,通过加强彝族大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空间,把“认同”与“适应”进行有机统一,促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彝族大学生 彝族传统体育 文化认同 文化适应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傳统体育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尤其是西方主流体育文化的理念、方式和结构不同,有着自身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生活一体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的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是,随着我国的汉文化和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在各个民族间的传播,彝族传统体育也不同程度受到了这些新的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此外,学校体育是最先接受奥林匹克文化的领地,是接受先进体育文化的前沿领域。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欲望更加明显,他们不愿受到保守思想的束缚,渴望接受先进的文化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在多民族聚集的民族院校内,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常常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包括奥林匹克文化等在内的强大主流文化,彝族大学生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对此,笔者选择了四川省内的部分民族院校,通过调查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态度和参与等情况,探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四川省部分民族院校的彝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91.3%。

二、结果

研究对象中,男生占59.0%,女生占41.0%。对于摔跤、磨秋、爬油杆、跳火绳、蹲斗、舞铃铛、跳月、皮风子、老虎抱蛋、抢羊和背新娘等11种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示“听说过”的比例分别为79.5%、23.1%、30.8%、28.2%、23.1%、12.8%、23.1%、7.7%、10.3%、28.2%和53.8%,表示“参加过”的比例分别为59.0%、12.8%、20.5%、17.9%、10.3%、12.8%、17.9%、2.6%、7.7%、15.4%和38.5%。对于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情况,表示“从不参加”、“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是20.5%、43.6%和35.9%。89.7%的学生表示愿意亲自参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79.5%的学生认为传承与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82.1%的学生表示愿意为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做些尝试。对于参加体育项目的情况,38.5%的学生表示参加现代体育项目较多,51.3%的学生表示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10.3%的学生表示参加除彝族外的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较多。对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作用或功能,选择“促进交流与交往,增加相互沟通”的比例为53.8%,选择“传承彝族文化习俗,弘扬和体现彝族精神文明”的比例为74.4%,选择“传承与发扬彝族传统体育技艺”的比例为38.5%,选择“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比例为28.2%,选择“锻炼身体”的比例为38.5%,选择“具有教育功能”的比例为23.1%,选择“其他”的比例为5.1%。对学校开展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满意程度,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8.2%、33.3%、20.5%、15.4%和2.6%。35.9%的学生认为彝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改造,以更符合现代的科学健康需要和休闲娱乐方式。对于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选择“排球”的比例为28.2%,选择“篮球”的比例为53.8%,选择“足球”的比例为28.2%,选择“羽毛球”的比例为53.8%,选择“网球”的比例为17.9%,选择“乒乓球”的比例为33.3%,选择“游泳”的比例为20.5%,选择“健美操”的比例为17.9%,选择“跆拳道”的比例为15.4%,选择“武术”的比例为30.8%,选择“田径”的比例为38.5%,选择“瑜伽”的比例为17.9%,选择“健美”的比例为12.8%,选择“太极拳”的比例为12.8%,选择“彝族传统体育”的比例为25.6%,选择“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比例为12.8%,选择“其他”的比例为5.1%,选择“不喜欢体育”的比例为2.6%。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否能与现代西方的奥利匹克体育文化相容”这一问题,选择“可以互补”、“难以融合”、“根本对立”和“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5.9%、12.8%、20.5%和30.8%。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这一问题,选择“面临转折”、“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日渐衰落”和“最终消失”的比例分别为7.7%、53.8%、33.3%和5.1%。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消亡”这一假设问题,选择“必须拯救”、“遗憾惋惜”、“听之任之”和“大势所趋”的比例分别为64.1%、23.1%、5.1%和7.7%。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是否已受到现代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15.4%的学生认为“受影响较大,已发生很大变化”,76.9%的学生认为“受到一点影响,,抛弃了部分落后的文化,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文化”,5.1%的学生认为“不怎么受影响,只是吸收了一些新的文化”,2.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受影响,没有任何改变”。有关体育项目喜好的选项,41.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本民族的体育项目”,59.0%学生表示“更喜欢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和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对于“将来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业”这一假设问题,15.4%的学生选择在“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上发展”,64.1%的学生选择“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上发展”,20.5%的学生选择“在其他民族的体育运动上发展”。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对于11种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摔跤和背新娘两种项目,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听说过”,而仅有摔跤一种项目,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在当代彝族大学生的认知中,大多数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已逐渐被淡化,磨秋、蹲斗、舞铃铛、皮风子和老虎抱蛋等项目,仅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过,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参与已局限在少数项目中。由此可见,随着彝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一些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在彝族大学生群体中,他们较多地接触了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强大主流文化,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已经明显不足。“摔跤”这一项彝族传统体育,由于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对抗性,与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比较吻合,自然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并且,学校体育是彝族传统体育的薄弱环节,进入学校体育教材内容的彝族传统体育极少,这直接影响了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和参与,也影响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61.5%)对学校开展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示满意。学校仅仅开展了少数的项目,就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恰恰反映了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的不足,除了摔跤、爬油杆和背新娘等常见项目,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彝族传统体育还有哪些项目。

本研究显示,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非常高,仅有20.5%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仅有10.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学生表示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且能认识到彝族传统体育对于传承彝族文化习俗、弘扬和体现彝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并愿意尝试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这项工作。由此可见,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有着较好的基础,以学校体育为阵地,可以很好地搭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本研究显示,对于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篮球、羽毛球、田径、武术、乒乓球、足球和排球是彝族大学生选择比例较高的项目,均高于选择彝族传统体育的比例(25.6%)。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和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30.8%的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相容的问题感到迷茫,大多数学生认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且必须拯救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愿意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上发展。由此可见,彝族大学生一方面能明显感觉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危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喜欢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他们既想融入到主流体育文化中,又担心失去自己的母体文化,这种文化适应的考验可能使彝族大学生产生心理与社会上的不适应,少部分彝族大学生甚至会迷失在主流文化的漩涡中。

综上,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與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就彝族传统体育而言,在全球化进程中,被社会推崇的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得到了包括彝族大学生在内的越来越多彝族民众的喜爱和推崇,彝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远离家乡在学校中生活的彝族大学生而言,在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面对强大的现代主流体育文化,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学校应成为彝族传统体育保留传承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阵地,学校体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体育教育通过加强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空间,可以对彝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体育通过将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教学内容,吸收和开发彝族丰富多彩、活动性强、趣味性高、教育内涵突出的传统项目,则可以把“认同”与“适应”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能保持彝族主体性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广泛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对部分技术、规则朝着健身性及科学性等方面进行适度的改造,与异质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处,这便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应采纳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史光雄,王鯤,包忠伟等.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J].当代体育科技,2017.

[2]李伟伟.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6.

[3]路雅.城镇化背景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体育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4]何叶,迟晓丹.彝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以彝族摔跤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5]陈棣芳.彝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功能[J].普洱学院学报,2013.

[6]曾洪林,韩勇.四川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与保护[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以西昌市彝族大中学生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1.

[8]赵惠,陈雪红,王浩春.论云南楚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1,(33).

[9]李兴华,张波,韩勇.论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的抢救与保护[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李永娜,袁校卫.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马明珠,徐金兰.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2]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02).

[13]马明珠,巴哈尔·木沙,热合玛.学校体育中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认同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14]张小林,白晋湘,刘少英等.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来自湘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与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15]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文化认同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