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职《导游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2017-07-29 16:43胡田翠
魅力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利用“互联网+”来促成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以《导游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以及课程本身的特点,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导游基础;课程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特点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奇特拓展国际市场。”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业态和新增长点成为当前国内企业改革热点。新业态和新增长点必然要求有适应“互联网+”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势不可挡。用“互联网+”来改造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从新生一入学就碰触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我国新一轮的产业调整输送优秀人才。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网络和现代移动设备有机地连接起来,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完全能够将时下备受推崇的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应用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中。

二、导游基础课程特点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特点明显:

(一)综合性强

该课程涵括了地理、历史、宗教文化、建筑、园林、饮食、文学等多个知识面,是课程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

(二)内容繁杂

课程每个知识面都是独立的一个专题知识,但各知识面之间近乎均不彼此关联。因而,总体上看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群。

(三)不利于记忆

由于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且大多都是属于记忆型内容,学生疲于记忆。

三、“互联网+”理论应用于高职《导游基础》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备课负担

《導游基础》课程内容多,教师备课量大。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效率,减轻教学负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资源库中的课件、案例、习题等进行组合、完善和加工,方便高效率的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避免了在基础性工作上重复消耗大量时间。

(二)多种教学设备并用,创新教学方法

在《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以使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教师逼迫学生背书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互动性

该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重复较多的如地理、历史等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利用数字化资源中的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库中大量的习题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竞赛和检测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中国古典园林”这一主题为例,该主题涉及皇家、私家园林的区别,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而借助互联网资源,可以利用大量图片的展示、视频播放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筑山、理水、建筑等各要素的区别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会更好。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学习和讨论更是互动性的体现。

(四)弥补实地考察难的缺憾

在《导游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面对各种旅游资源,如果有机会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肯定要比面对书本纯文字描述更便于记忆。但是出于经费等原有的考虑,实际操作中,频繁走进景点的机会并不多。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3D效果,弥补了这一缺憾。例如,在涉及到佛教寺院的布局,佛教供奉的对象等知识上,学生通过3D效果就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D效果看一遍比教师讲十遍的效果都要好。而且这种资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便于学生的复习。

四、基于“互联网+”理论的高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导游基础》课程面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第二学期的同学,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网络设备和网络资源的使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即时通讯设备。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4-6人一组,建立班级群聊(微信或QQ),教师参与,用于资源共享、任务布置以及交流讨论。

(一)课前

根据上课内容,教师提前分解教学任务,整合知识点,把涉及的知识点上传到聊天平台,让大家提前学习,地点与时间不限。知识点内容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同时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以佛教文化为例,课前除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另发布一段九华山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佛教的起源与传播,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回答佛教寺庙一般会供奉哪些偶像?掌握佛教相关的旅游资源。每小组小组长负责统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课中

针对性指导阶段(15分钟),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教师提问,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以小组长为代表,提出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讨论。

内容传授阶段(40分钟),教师授课,以视频、图片展示等方式,讲解重难点。

总结补充阶段(15),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到的知识、遇到的问题,教师做指导性发言,总结知识点,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课后

根据所学到的关于佛教的相关知识,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佛教相关的旅游资源(不能重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编写导游词,下次课派代表讲解导游词,进行实践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晓庆.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93

[2]王爱娥.高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初探——兼论教师教学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31:50-51

[3]杨国丽.高职《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索[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方圆媛,黄旭光.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

作者简介:胡田翠(1982- ),女,汉,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教师,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互联网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