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县域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设想

2017-07-31 09:04夏其中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验区设想十三五

夏其中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目标,以“内陆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彰显生态特色,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经济转型发展、资源集约开发、生态环境优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协调”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设想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目标,以“内陆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彰显生态特色,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经济转型发展、资源集约开发、生态环境优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协调”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在全县上下形成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共同使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建湖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完成新的跨越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将建湖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和谐、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地,成为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式创新的实验示范地。

到2018年,基本实现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使传统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下降,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及补偿机制,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敏感生态区域得到严格保护,初步形成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机制,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县和省创新型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到2020年,建成节约型可持续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绿色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智慧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与梯级利用,资源的规模效益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在全县得到全面推广运用。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创新型县行列。建成节约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二、实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主题,建湖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在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信息化、建设创新型县份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面提高建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发展新特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结构高端化、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体系。从2016年到2020年,人均GDP从6.5万元提高到7.9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极,202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区域空间发展的点—轴系统理论,以建湖县城为极核,以“三区六园”为载体,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各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挥新长铁路、盐徐高速公路、建阜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铁等交通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大力发展新特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集中力量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节能电光源、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要瞄准中高端,引进实施一批产业项目,以項目突破带动产业提升。加大新特产业专题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新特产业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提高企业集聚度。到2020年,新特产业园区全部建成省级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全部达到百亿级规模,其中达200亿级规模2个、100亿级规模4个。

3.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设计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能力,有效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着力推进园区信息化,积极搭建“互联网+”开放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园区产业体系、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造,推动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建成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以特取胜、打造优势”的要求,建设产业优、规模大、龙头强、品牌响、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水产、蔬菜、优质粮等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一镇一园” 、“一村一品”建设,培大育强一批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每个镇区(街道)重点做大扶强一个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的农林牧渔业规模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畜禽,水产业;积极培植家庭农场、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业态,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1.做大做强“三大载体”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三大载体”,全面提升“三大载体”联农带农、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装备和品牌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业“三新”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促“建湖大米”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建湖青虾”争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增产出、增效益、降消耗、降排放”的要求,从节能、节肥、节水、节地、节种、节料、节药等环节入手,大力控减农业物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3.大力实施农业创新工程

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高产、高效、優质、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优质良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良种繁育、畜禽养殖和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战略联盟,培植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家庭农场等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县域信息化

现代服务业和智慧产业是经济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智慧产业,推进大众创、万众创新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生要意义。通过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制定现代服务业、智慧产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规划,以此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新动力。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突破现代物流、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口岸关联产业,着力引进与口岸关联度高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以及配套产业项目。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坚持“大中小准”多重定位,不断壮大金融主体,扩大信贷投放总量;灵活运用各种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推广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各类融资工具。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升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2.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抢抓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机遇,主动策应4.0工业革命,积极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加快智能手段在政务、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切实以大数据培育新业态,以智慧化带动产业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开展智慧制造示范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营销网络化,着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积极招引阿里巴巴、微软、浪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B2B、B2C、C2C、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快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构建众创空间、培植创新工场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充分对接,从铺天盖地的初创业中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的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知识、经验、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县

把科技创新和人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大力实施创新发展与人才强县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创新大会精神,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资源初步聚集、创新效率效益较高、在苏北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创新型县。

1.完善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主导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积极运用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增加到7%,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的比重达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

2.创新人才政策体系

围绕产业聚才引才。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工程,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围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以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兴产业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依托“515”人才政策,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500名,其中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名,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植创新工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到2020年,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9.8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2%,人才贡献率达43%。

3.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在创新型镇(街道、区)建立科技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和在孵企業数分别达30万平方米以上、600家企业以上。力争到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研发机构达10家以上,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研发机构达20家以上;全县重点镇基本建设成为创新型镇;全县大中企业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100%。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商标战略和品牌战略,大幅提高商标和品牌的注册量。鼓励和支持新特产业的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到2020年,全县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2000件,专利累计申请6000件,申请数保持全市前列。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检测、咨询、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增强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发展多种形式技术中介服务模式,形成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流动、扩散和转化。实行支持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三、保障体系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县委、县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等工作。成立创建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要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建立部门和镇区(街道)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实验区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督导作用,确保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依法实施。各镇区(街道)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总体工作部署,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有效机制,全力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在项目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的争取力度,争取国家、省有关社会发展与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全力争取将实验区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优先项目计划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计划,获得项目资金支持。争取民间资本投入。选择辐射带动效应大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推广,放宽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实验区建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验区项目建设中来。拓展外资投入渠道。把重大可持续发展项目列入年度对外招商计划,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多形式开展与外商的互利互惠合作。鼓励境内外的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华侨捐助社会可持续发展事业。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不竭动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区域信用平台与体系,加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重点项目投入力度,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资金支撑。

(四)健全考核考评体系

按照实验区建设的目标定位、重点工作和优先项目,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镇区(街道)、县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各镇区(街道)和县相关部门将优先项目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计划中,积极组织开展示范和试点工作,使实验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实验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照实验区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做好评估工作,对实验区建设实行全程动态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全力推动实验区的建设。

猜你喜欢
实验区设想十三五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跟踪导练(一)1
消除空袭后果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