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广播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2017-08-01 21:10王东昇
中国广播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

王东昇

【摘要】随着听众收听习惯碎片化、需求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微广播剧的制作和传播需求将进一步加大。本文试从微广播剧艺术描绘的纪实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情感表达的真情化以及音响音乐的真实感等四个方面,阐述当下微广播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关键词】微广播剧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以纪念“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主题,力求还原历史面貌,达到了艺术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抗争决心与革命力量。自此中国广播剧坛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浓厚现实主义审美取向的广播剧目。比如,以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妇女解放为叙事主线的广播剧《潘秀芝》;抗美援朝期间播出的广播剧《朝鲜丹娘——金玉姬》《小人书》《哈尔滨之夜》;20世纪80年代,紧密围绕经济改革开放创作的《金鹿儿》《六斤长》《镢柄成亲》等。可以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将现实生活艺术典型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中国广播剧创作的优秀传统,这点在我国近年微广播剧(简称微剧)的创作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例如:太原广播电视台私家车广播以百姓身边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系列微剧《我们的爱情》,湖北广播电视台为纪念抗洪英雄、反映抗洪精神创作的系列微剧《2016防汛记忆》等。

一、艺术描绘的纪实美感

当下,微剧的选题、策划与演播都呈现出极强的现实主义创作趋势。微剧要反映现实社会,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并转化为微剧创作的艺术素材。在微剧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已然成为主流的创作方法。 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制作的百部系列微剧《最美浙江人》就是从现实社会中寻找选题。该剧情感表达真实质朴,塑造了上百位典型生动的好人形象。再如:农村题材系列微剧《大地微音》取材于我国农村与农民的现实生活,让普通农民与专业演播员一起参与录制,真实形象地演绎了新农村、新面貌,将新时代农民、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客观地呈现给广大听众。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对真实细节的重点挖掘与呈现。一部打动人心,引起听众广泛共鸣的广播剧往往靠的是对真实细节的客观描绘,通过戏剧冲突揭示人物的性格与故事内涵。微剧十分短小,在短短几分钟内呈现完整的情节结构,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微剧的创作必须注重真实细节,使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关键元素;要将现实生活中最具个性化、富于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真实细节加以凝炼,使之成为微剧艺术真实的逻辑基础和重要依据。在新闻微剧《遇见海昏侯》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们查阅众多史料,请教了许多史学专家,反复论证,推敲剧本的众多细节。融合新闻报道与微剧的表现形式,突出真实细节与戏剧冲突,将众多真实细节进行艺术再现,大大增强了微剧的纪实美感与艺术感染力。作为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产物,微剧要想抓住受众的耳朵,就必须要扎根现实、深入生活,充分挖掘真实细节,使微剧更具时代特色。

二、声音形象的典型性

现实主义不仅要求微剧的内容要做到极其写实化地听觉呈现,还要从现实的表象中提炼社会生活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微剧是以声音为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的。微剧的创作受到篇幅的约束,无法对剧情进行宏大规模的叙事,也无法对众多细节一一详细展开。因此,编导在创作中要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逻辑思路,对声音形象的研究和设计要下功夫,要能通过声音的表演、音乐的烘托渲染以及音响的刻画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听觉艺术形象,引发听众对剧情具体视觉形象的联想与补充,进而达到听众的审美再创造。因此,人物的塑造和设计便成为了微剧写作的主体和中心,微剧的情节与主题要依据人物展开和呈现。微剧十分短小,播出时长大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听众的收听方式也以伴随式收听为主。所以,微剧的人物设置不应过多、过杂,主要人物控制在三个左右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编导集中笔墨刻画主要角色,展开叙事,也有利于听众保持逻辑清晰的听觉。对于广播剧塑造的主要角色必须高度典型化,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特性塑造置于微剧的整体情节发展之中,始终保持情节的连贯性,思路的清晰度以及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

微剧《最美浙江人·特殊的化妆》讲述了“时代楷模”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的感人故事。剧中设置了麻风病人徐奶奶、谭医生和他的女朋友小梅三个主要人物。该剧通过给谭医生过生日这一主要情节将众多线索串联起来,发自肺腑的几句对话将人物性格塑造得十分鲜明,又通过徐奶奶因怕吓到小梅而请全院老人化妆这一夸张却真诚的行为,促使小梅的内心发生转变,谅解了谭医生。这其中徐奶奶代表着乐观坚强、热心开朗的麻风病人群体,通过和儿子的电话通话,可以看出家人对她的嫌弃;这也更反衬出以谭医生为代表的无私、勇敢的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而小梅则代表着社会上对麻风病人不了解并带有歧视眼光的一群人。

三、情感的真情化表达

真情化是微剧不可或缺的叙事与情感表达方式之一。在微剧的创作中,编导们往往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将自身的情感表达与客观描绘的艺术形象有机融合,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与具体真实细节的呈现,使情感自然真情地流露出来。在微剧的表现手法上,编导大量运用质朴、清新的艺术语汇,以客观、写实的方式进行叙述,中立、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余姚广播电视台创作的《最香的饺子》以质朴的叙事手法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敬畏,宣扬基于亲情大爱与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精神内涵,编导将其对离家游子与留守老人的真切关照,融入艺术形象的创造与戏剧冲突之中。这种真情化的情感流露十分真实,不是一种为煽情而煽情的感动,因此引起了听众广泛的情感共鸣。

微剧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及传播特性,编导要想将情感传递给听众,必须要在情节上严谨设计。微剧的情节要更紧凑、单纯。微剧十分短小,所能容纳的情节不多,编导首先要在开场时交代矛盾冲突的事件,可以以人物行动展开,也可以通过解说介绍。其次,微剧不允许过多诗意化的场景出现,过于抒情化的描写不仅不能使情感真诚流露,也不利于情节的快速展开。由辽宁抚顺广播电台制播的微剧《太阳从西边出来》,反映了夫妻婚姻破裂对子女造成的情感创伤。该剧以小朋友的视角,描绘出期盼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愿望,因为只有那样,父母才不会分开。这部微剧并未将叙事重点放在矛盾的解决上,而是幻想出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再通过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幸福、兴奋的状态与前部分形成对照,十分清晰地把情感传递出来,让听众真切地感到悲悯与惋惜。

四、音响音乐的真实感

音响和音乐作为构成广播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著独特的魅力。恰当的音响音乐运用不仅可以在声音空间中展现人物的行动,还可以交代环境背景,同时也可以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烘托环境气氛,传递编导所要呈现的主题思想。在微剧的创作中,不会留给音乐音响唱独角戏的大段时间,因此,音乐音响必须紧密参与叙事与人物性格塑造,过多写意的音响音乐是微剧所排斥的。例如:在《黑脸吴强忠》这部微剧中,编导将手机铃声这一音响效果作为剧中人物形象的象征符号参与到情节的发展之中,不仅暗示新的戏剧动作即将开始,也为听众留下悬念:是谁在一直拨打电话?在结束的时候解开谜底,原来吴强忠始终不接电话是为了捍卫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里,音响不仅仅是一种场景的注释,更成为了推动叙事的动力之一。

微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还要求,剧中的音响音乐要富有真实感。用音响音乐表现环境、渲染气氛是为了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补充视觉画面。微剧是以声音元素再现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因此,微剧所选取的音乐音响不能超越听众的听觉理解力,在短时间内不要让受众思考过多和情节与人物无关的事情,避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听众的审美兴趣。

五、结语

在中国微剧坛之中,现实题材微剧在质量和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加上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及业界、学界的鼓励与扶持,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了主流。微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充满着编导对时代精神的坚守,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在微剧的创作中,要将这种现实主义创作努力传承下去,不遗余力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广播文艺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董旸:《试谈微剧创作艺术》,《中国广播》,2012年第9期。

2.於春、朱佳伟:《微剧的崛起解析与传统媒介的转型启示》,《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

3.刘国君、徐伟东、陈敏:《广播剧纪实美学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0期。

4.刘国君、徐伟东:《微剧:网络时代的广播剧之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

(本文编辑:林玉明)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现代国画人物趣味性创作方法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方法分析
新法律现实主义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