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累我有病,这是真的么?

2017-08-02 07:31洪嘉君
科学Fans 2017年7期
关键词:性脑肌痛脊髓炎

洪嘉君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盹、冬眠,所以你说这一年四季,谁还没个上课打盹的时候呀!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学们晚上休息得很好,一年四季上课还是没精神,浑身乏力,那可能就不是天气的“锅”了。人总是感到疲累,也许是一种病。

什么?我累就是有病?要弄清这个问题,得从很多年前说起。

源起

1934年的春天,位于美国洛杉矶市的洛杉矶县医院(Los Angeles County Hospital)一个月内陆陆续续涌入不少症状类似的患者,主诉全是“全身不适、肌肉酸痛、无力”。对此,医生们感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感不无道理,因为在那个年代,免疫和药物手段还十分有限,任何一种群体症状都可能会被当成烈性传染病的表现。于是,医生一看,得嘞,全部隔离治疗吧。

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上述患者没有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虽然还有人在抱怨“无力、全身不爽”,但是“病情”却始终平稳。这下大夫们都懵圈了,既然症状不能对应任何已知疾病,也找不到其他原因,那如何解释呢?于是,只好借着“无力”这一典型表现,把上述症状妥协性地描述为“流行性神经性肌无力”(Epidemic Neuromyasthenia),也有医生觉得这个病和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早期表现很像,但实际上预后却没那么不好,不如就叫“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Benig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好了!

自1934年 “爆发性出现”之后,无论是流行性神经性肌无力还是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都没有再次规模性地出现过。到1969年,因为国际疾病分类(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的修订,才有人注意到医学界对这种疾病的描述千奇百怪。为了统一口径,ICD专家委员决定将它正式命名为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

宠儿

ICD的正式确认重新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一年之后的1970年,就有人对上一年零星报告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进行了汇总分析,终于可以通过数据来梳理一下这个疾病的特点了。

首先,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患者以女性为主,很大一部分有“歇斯底里”性格,也就是说患者多有“偏激、輕度认知异常”的表现,所以作者认为,有没有可能这种病的病因中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异常因素呢?

这倒不能算是胡乱猜测,因为虽然很多患者自称“无力、肌肉酸痛”,但是客观体格检查却常常没有异常表现,具体来说,“无力感”对应的肌力检查显示,患者并不“无力”,“无力”应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如此,有人就认为,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这一名称就不准确了,肌痛性神经症(Myalgia Nervosa)是不是更好一些呢?神经症并不指向特定的医学意义上的神经病变,它更倾向于“心理异常”,这符合患者心理学评估多有异常的事实。

所以,船头转向,更多学者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这一疾病了。

新生

现在也叫肌痛性神经症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接下来经历了整整16年才迎来新的进展。

1986年,神经科医生拉姆塞(Ramsay)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让他一举成名的论文,他大胆质疑所谓的“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到底是不是 “良性”。虽然预后较好,但是确实本病会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失能”——无法好好工作、无法正常社交、无法正确表达情感等等。

同时,拉姆塞还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的诊断标准,首次将“疲劳”这个词引入本病的诊断要素中。关于诊断标准,他这么写道:

这篇论文的发表导致了1987年美国疾控中心(CDC)特别会议的召集,CDC认可拉姆塞的看法,建议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代替其他各类称呼,并就此申明:没有证据表明“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存在感染和炎症的情况,患者症状宽泛,因此使用更为中性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具有普适性,不至误解。

搅局

拉姆塞医生促成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明确,但是也有不少人反对他,他们的依据来自于1986年前后内华达州和纽约州爆发的一种流行病。报告显示,这种病同样有“疲劳、乏力”的表现,几乎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次,研究人员在所有患者体内都检出了●EB病毒。会不会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就是它引起的?

这种推论在科学上叫归因分析,接下来就要看有没有人来进一步验证或者反驳它了。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无论是验证还是反驳,都有不少支持者,这一边确实陆陆续续在患者中检出了不少EB病毒,那一边被EB病毒感染的人通过治疗,“疲劳”症状就不会反复出现,而没有感染的患者却依然反复“疲劳”……

标准化

1987年之后,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进步,现在已经知道慢性疲劳综合征和免疫功能低下、精神异常(抑郁、焦虑)、内分泌失调等都可能相关,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未必必要。

1994年,美国CDC牵头成立了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工作小组,其职责是搞清楚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规范,没多久,基于拉姆塞医生诊断标准的新标准就颁布了:

末了还有一句:排除其他疾病,病情持续6个月。

可以看出,这是一套观察性的主观标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慢性疲劳综合征还有许多难以客观化的层面,但是好歹本病有了一套通用的诊断规则。

标准化之后

有了标准,治疗就会成为新的关注点。对所有病因不清楚的疾病来说,治疗从来都是麻烦事儿,实际上,甚至有专家断言,慢性疲劳综合征终身不愈。

在对多种经验性治疗手段进行汇总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行为认知疗法竟然是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散散步、跳个操、侃大山的效果最好。说来令人寒心,一个和我们相伴了80多年的老牌疾病,迄今连个对症药物也没有?!

目前唯一有望获得批准的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药物只有一种,名称是Rintatolimod,是一种鼻腔吸入剂。但有必要说明的是,“有望”的意思是药监机构接受了它的适应症申请,但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治疗暂时看不到好的结果,而发病率却在逐年攀升, 2003年的一项研究预计本病的最高发病率可能要超过3%。

现在,每年的5月12日是“全球慢性疲劳综合征宣传日”。不仅社会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学界也正在为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而努力着。截至本文撰写之时,Rintatolimod的生产商已完成了补充临床研究,正雄心勃勃地准备等待监管机构对产品的最终批复。

研究还没有结束,也许这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性脑肌痛脊髓炎
浑身难受、哪哪都疼,可能是“纤维肌痛”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防控
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的防控
莫名全身酸痛 警惕纤维肌痛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纤维肌痛误诊率近90% “怪”病其实并不怪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转归观察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儿童视神经脊髓炎验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