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丹霞地貌

2017-08-04 00:37谢锦树
大众摄影 2017年8期
关键词:丹霞山群峰丹霞地貌

谢锦树

丹霞,原意是指“红色的霞光”,丹霞山就是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这座红色山群,有赤壁丹崖,有浅绛山水,有古老文明,也有世间最热烈的诗意。丹霞山,就像镶嵌于粤北天野下的—方红宝石雕塑园,乃大自然之瑰宝。丹霞的美名,也被地质学家引入科学,把红色石头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变成一个地球科学术语。丹霞地貌,一个在中国命名和发展起来,饱含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学概念,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随着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和丹霞文明走向世界,更加令世人瞩目。

了解底蕴,要做到细致入微

拍摄好丹霞山的美,需要了解丹霞地貌的底蕴。

丹霞地貌,不仅色彩极为丰富饱满,地貌景观更有着奇特和复杂的多样性,单从一个大场景去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和砂砾岩等多种沉积岩层,形态丰富、层理清晰;额状洞、风化穿洞、蜂窝状洞穴、石窟洞穴、壶穴等负地貌成因、形状各不相同。断层节理、侵蚀孤峰、水蚀沟谷、摩崖石刻和岩画,需要我细细地揣摩和领悟。这几年来,我开始深度的解读它,选择那些最能展示它特色的细节,突出地质结构、肌理、造型、质感,用局部构图形式反映赤壁丹崖的地貌特质,用光影勾勒出山脊、崖壁、洞穴、图腾的轮廓。瞩目群峰,

不仅是拍摄位置

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说过:“丹霞地貌的自然之美,大气磅礴的赤壁丹崖是其最富有个性的外貌和景观要素,丹霞地貌的各种单体类型均带有赤壁丹崖的鲜明特色,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的赤壁丹崖构成了丹霞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的直立坡面,也构成了峡谷的谷坡,这些单体地貌再进一步组织成为不同尺度的丹霞群峰(峰丛或峰林)景观,这是有別于其他地貌景观的突出特征,也是摄影作品中最富有丹霞表现力的聚焦点。”

丹霞山丰富多彩的山石单体景观与变换有序的群山组合,构成了赤壁丹崖与远景中的群峰相呼应。除了找好拍摄位置,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合适的季节、天气、及拍摄时间。

用心拍摄,需探索历史文化

12.9万年前,这里是“马坝人的生息之所;4000多年前,这里孕育了著名的“鲶鱼转”文化,舜帝南巡在此奏韶乐、命韶石;魏晋时期已成为岭南名胜;唐宋以来,文人骚客留下大量赞美的诗文、游记,以及遍布全山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山寨、寺庙、岩棺墓、摩崖石刻和岩画。

在丹霞山脚下,坐落着风度古村、石塘、夏富、恩村等上百个古村落,流传着月姐歌、装故事、香火龙、采茶戏、丹霞红豆编织、长江古法造纸、仁化白毛茶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星罗棋布的客家村落等等。

面对这些丹霞文化题材,每当确定拍摄主题以后,我就围绕这个目标,探索周围环境的衬托,寻求最佳的拍摄方法,星轨、蓝调、低光高光……反反复复,直至遂心。

作品《天门》摄于丹霞山西部景区。慢速下的古山寨,仿佛在夜幕里冉冉上升。布满天空的自然光蓝紫色调和人造光的橙红色,使画面产生了层次和节奏感,对角线构图以及条条星迹,把人的视野由古山寨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恍如回到了往昔那个凝驻的时空。

猜你喜欢
丹霞山群峰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群峰之上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申晓国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群峰之上
好时节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