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7-08-05 16:23陈恒宏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分析思考找规律小学数学

陈恒宏

摘 要:随着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数学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规律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因为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规律,学生如果能运用规律来学习将会提高效率。小学高年级数学提倡找规律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解决高年级学生面对的数学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思考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目前,高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找到规律来完成的练习,老师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必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找规律”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使用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大考验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找规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在遇到生活问题时要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而不是盲目应付。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习惯,拥有仔细观察和提高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从问题中找到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找规律”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原则

首先,为了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找规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注意素材选择的实用性。

其次,“找规律”的教学模式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应该设置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是所有追求的基础,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考空间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

此外,“找规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结构理性。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规律,另一方面,老师要有合理的规划,使教学结构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的教学结构中,老师的讲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确保学生自学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规划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结构,同时结合“找规律”的模式很快就会找到解决方案的灵感,为学生更好地打下数学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教学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规律特征,认识规律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是动态和普遍存在的。相比之下,事实的概念也就被提出,即那些仍然存在于事物和现象中的事实,如,我们经常说,看见什么相信什么,现象就是事实。

例如,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点为例的一些题目:(1)有一行数:1,1,2,3,5,8,13,21,34,55…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在前100个数中,偶数有多少个?(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自然数,面积是36平方米,这样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共有多少种?(3)一种长方形的地砖,长24厘米,宽16厘米,用这种砖铺一个正方形,至少需多少块砖?(4)已知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超过100人,而不足140人。将他们按每组12人分组,多3人;按每组8人分,也多3人。这个学校六年级学生有多少?这些题目都是不同类型的,但知识点都是相同,当学生通过在数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并正确解答的时候,那么也认识了什么是规律,懂得了规律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二)要逐渐认识规律,使得教学过程丰富多样化

找规律的教学模式要点是“找”,让学生体验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给学生,他们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寻找规律,就可以对探寻的过程做出以下规划:

1.在场景中观察具体事物得出具体规律

例如,某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重复”的奥妙》,让学生观察现实场景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了解这种排列和间隔。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苹果和桃子,红色气球和蓝色气球的间隔,让学生猜测每一组的下一个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种安排叫做间隔安排。

2.老师引导学生从单个的具体事实中感受到具体结论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使用一对多的方法在有限数量的学生中排列出间隔,很容易找到同一组的两个对象;其次,两个对象之间的间隔排列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每组只产生开始和末尾几个,然后只产生前几个和最后一个,这时学生在一一对应过程中,自然认识到每组中的两个对象的数量以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知识点含义。

3.引导学生从一般规律中得出具体结论

在这一点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些间隔现象,发现隐藏在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共同事物,寻找出规律。

4.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规律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有用的数学思考,思考规律本身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课时,老师可以安排一个小棒和圆片活动,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规律,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分析规律的原因,使學生在不断变化的数据和具体学习中有一个对应的基本思想,即,当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物体缺少对应物的时候,所以就超过1;排在末尾的物体数量不能相互对应,所以数量相同。

寻求规律的过程,要尽量体验规律的基本特性,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从动态性、普遍性、必然性方面带领学生抓住规律的本质,提高探索规律的能力。

(三)利用实际生活寻找规律,发展数学眼光

学生学习数学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具有发展的数学眼光更加重要。学习数学要从数学角度来看世界,使用数学方法来理解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通过数学思维学习掌握不断变化的现象,这对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有积极作用。

例如,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哪些图形与课文中的知识点有联系,通过这种引导强化学生利用实际生活寻找规律。但是实际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学会用规律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面对有规律的现象,需要重新审视。努力从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具体的例子来谈论各种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实,对规律的理性知识也更加清晰,更加坚实。同时,通过回忆再现的活动,也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在未来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把握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规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如何使用逻辑思维去看问题,用观察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来分析事物,使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从数学学习到找到规律来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教会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树文.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34):66.

[2]杨成桂.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11):24.

[3]许广荣.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5(86):64.

猜你喜欢
分析思考找规律小学数学
对新疆教育干部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重视教学改革研究让初中思品教学充分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