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辨,提高说理品质

2017-08-07 14:58聂玉华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另类学会作文

聂玉华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学会思辨,提高说理品质

聂玉华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重视思辨性写作的指导,即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全面、深刻、辩证、具体地分析材料,思考现实,从而更好地说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高考作文;思辨;说理品质

回顾浙江省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的历年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那就是作文材料基本带有或显或隐的二元关系的辨析,如人文素养与发展、绿叶与根、文化哺育与反哺、跑步者与路边鼓掌者、童心之美与心灵硬化之丑、门与路,等等,特别是近两年的文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带有更明显的思辨色彩。近几年的全国其他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人生、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显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

高考语文试题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无疑在给我们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思辨性写作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想和心智成熟程度,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思辨性写作指导。所谓思辨,简单地说就是思考和辨析,能全面、深刻、辩证、具体地分析材料,思考现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确实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表现为说理靠直觉、简单肤浅、不会分析、缺少辨别等。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在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学生“思考既不自由也不严密,既不宽广也不细致,既不自主又不客观,缺乏求真、认真和反思精神。学习过程类似于盲从过程,因而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推理能力训练不足,思考是直觉和直观的……”[1]因此,写作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辨,从而更好地说理。

一、学会思辨,让说理更切题

既然命题材料本身含有思辨的意味,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思辨的眼光分析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说理更切合题意,才能增强说理的针对性。请看2013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注: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题中所给的三句话,我们会发现:第一句是说孩子的内心真实直率;第二句是说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第三句是说失去童真的世界是可悲的、可怕的。

如果我们结合自己的积累与现实,换个角度思考审视材料,就会发现新的问题。孩子的眼光真的不会转弯吗?那何来“少年老成”之说呢?少男少女的心灵真的在提前硬化吗?诸如初中生用手机拍摄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遭私家车主指责“读书读傻了”的事情怎么解释呢?这样看来,估计世界没那么容易沉沦吧。

综合三句话和我们的思辨来看,材料的指向很明确,即在引导考生思考内心应然的真实直率与实然的“提前硬化”,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问题。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过早地传导给了孩子;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这一作文题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生活。

另外,第三句话中的“孩提王国”也可能会让人想到孩提时代、童年时光。而童心与童年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童心,字面意思是孩子气,指的是儿童般的心情,引申为本性、真心。童心的外延有很多,诸如好奇心、天真、单纯、任性、奇思妙想,等等。而童年则是指未成年时期、幼年。这两个词的差别很明显,前者是指内心,后者是指某个年龄阶段。从这句话的意思看,“孩提王国”显然指的是童心。

对作文材料有了这样的思辨性理解,说理才可能抓住关键,才可能切中要害,才不至于写成关于童年的文章。

二、学会思辨,让说理更有条理

说理条理不清,也是缺乏思辨的表现。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才可能有内在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要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要么正反辨析,鲜明对比;要么条分缕析,细致入微……议论的过程充满理性思辨,说理才显得条理清晰。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材料是关于小羽创业的,下面几段话出自四川某考生的考场作文《漂其黑,守其白》:

国家需要小羽。政策的制定者固然需要高屋建瓴,但更需要眼中有深街小巷。自家有几分地,受益还是受损,老农恐怕比干部更清楚。民为社稷之本,政策不够完善,非其不欲也,实其力不足也。国家需要小羽,需要他们的经验,而非抱怨。“漂其黑,守其白”,为国家漂洗出民智,民有智则国有智。

社会需要小羽。家风如何?观其家人。乡风如何?察其乡邻。如果“其他人没做,我就不做”的思想泛滥成灾,那谁来引领社会思潮,谁来推动社会进步?社会需要小羽,需要他们的坚持与勇气,而非逃避。“漂其黑,守其白”,为社会守住向上的民心,民心聚则国力强。

我们自己也需要小羽。《宪法》写得清楚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泛泛若水中之凫,我们连自己的主人都不是,何谈担当国家的主人?尊严、权利,法律给了,自己却不接受。“漂其黑,守其白”,为自己带来“主人”的尊严,民自立则国自立。

以上三段话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论述,由大到小,非常有条理,这取决于作者比较强的思辨能力,思考问题的思路打得开、理得顺,说理自然条理清晰。

三、学会思辨,让说理更全面

思辨类作文的材料内涵一般都比较丰富,能够引发多角度的联想。如果写作者看事情的角度客观全面,能通过思考辨出正误、优劣,作出理性选择,那么说理就会显得全面,不会以偏概全、单一古板。

有个作文题要求学生就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写作,有学生拟了这样的标题“走自己的路,也听别人说”,文章内容摘录如下:

其实,这句名言是把双刃剑,当它伸出智慧之手激励人们坚定志向开拓创新的同时,又伸出那只魔鬼之手将人推向一意孤行的深渊。

……

历史经验证明,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如果当初项羽听从他人的忠告,采纳部下的建议,特别是兵败后能听取渔夫“东山再起”的良言,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

总之,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也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走自己的路,也听别人说”。只有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这篇作文无论是标题、观点,还是用例、结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注重理性思辨的力量。仅就观点而言,他既看到这句名言“激励人们坚定志向开拓创新”的一面,也看到其“将人推向一意孤行的深渊”的另一面,所以提醒人们“走自己的路,也听别人说”。这样说理就显得全面,不偏颇。

善于发散思辨,能够由此及彼,说理也会全面。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的作者,就能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学习成绩联想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忽视辛勤付出、商人对利益的追求忽视诚信良知、国家单纯追求GDP忽视国民文明素质等。正是因为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联想思考,举一反三,由学生说到教师、商人、国家,说理显得全面而深入。这需要学生透过事物的本质展开广泛的联系,也和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面、阅历息息相关。

四、学会思辨,让说理更深刻

要想做到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就要学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除此之外,指出规律、抓住要害、预见发展等都是说理深刻的表现。这需要有良好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需要有辩证分析能力、会思辨。

许多学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有研究者指出:“从高中生思维发展水平来看,需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走出感性的浅层,走向理性的深层。”[2]

下面的文字节选自广东考生的高考作文《另类的突围》,考生关于“另类”的见解还是比较深刻的。

另类的存在似乎是大众化编程过程中的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却是如此美丽与可爱:庄子鼓盆而歌,心忘逝而得志;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因为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钱钟书一介恂恂儒者,也在人生边上风趣地调侃世人的嬉笑怒骂。

当然,“另类们”的另类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们理解生活最隐秘的肌理,深入时代壅塞的脉络,于污黑浊臭中认清时代的溃疡,于黑暗中看到新的希望。这是必须的,社会乃至时代必得要一些不同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人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方能蹒跚前进。而这些人,这些开拓者,是如此地不为主流所理解、所接纳,他们对“另类”这个称号是如此地嗤之以鼻,心酸于主流大众的目光短浅。总有些人是站在世界的脊梁上,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便是进行“燃烧着的观看”,灵魂的燃烧,他们的痛苦来源于积累的主流无所察知的黑暗,而他们的坚持来源于他所说的“我愈受苦,愈欢欣”。海子奋力奔向黑暗,以寻找黑暗中央、地狱中央的火焰,他不屑于那些汲汲于功名的人,而愿以自身的燃烧交换一个更加干净的世界,可惜他太过天真,千钧的黑暗岂是他“青山无柴烧自己”所能照亮的?

这位考生不只是表面地列举生活中的种种“另类”,而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来突破,写“生活中为什么有‘另类’”,分析“另类”产生的根源,阐释生活中“另类”存在的必然性,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五、学会思辨,让说理更客观

世界上许多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各有道理,只不过是适应的范围不同而已。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赞同或反对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是成立的,换个时空可能就不成立。如果以一种标准或价值尺度来评判,忽视具体的限制条件,就难免主观臆断或武断。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说理更加客观。

具体分析就是从具体对象和条件出发,找出问题的特殊性,在特殊性中分析出普遍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深入本质、揭示原因。

下面这段话出自广东某考生的作文《芝麻可捡,西瓜勿忘》:

纵使另类文化如何璀璨夺目,我们还应铭记主流文化是永恒的乳娘。西瓜的丰富、正统、正式与全面,使我们通过主流文化的哺育形成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生发了对文化初步的感知、判断力与创造力。唯有饱食了营养全面、强身健体的西瓜,我们方有余力出外寻觅、拾掇芝麻,接受另类文化对视野的扩展、对自主意识的提升与强化。抛弃了主流文化,另类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片面性甚至将引领探路者踏上不归路。

拾掇芝麻,勿忘西瓜,在主流和另类间融会贯通,文化长河将奔腾不息。

作者对另类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分析具体而辩证,不空洞,不盲目,显得非常客观,令人信服。

有时候多元也可能是陷阱,有可能变成模棱两可。在具体的情况下,多元之中可能有一个更合理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比较与权衡中,追求那个“更合理”的。2015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就做到了这一点。且让我们来欣赏它的最后两段: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对于人品与作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思辨在用词与句式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或许”“固然”不是盲目否定,显得理性,有分寸;转折句式又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跳出二者关系本身说理,显得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思辨色彩。

理性思辨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议事说理,它还是一种思维品质,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直接的表现,更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内容。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会思辨不是靠写几次作文就能解决的,而是应将这样的思维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和为人处世中,落实到文本解读与教学、演讲与辩论等语文活动中。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思维习惯,那就不仅能很好地说理,而且也意味着他正在成长为一个现代公民。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实现了其更重要的价值。

[1]翟晋玉.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N].中国教师报,2014-09-03(01).

[2]崔志钢.高考作文命题与批判性思维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7(2A):17.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另类学会作文
“另类四不像”登场
学会分享
我眼中的另类博物馆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