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专注一件事
——印遇龙院士事迹介绍

2017-08-07 21:01印遇龙院士办公室
湖南畜牧兽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湖南省畜禽生猪

人物风采

三十多年专注一件事
——印遇龙院士事迹介绍

编者按:为广泛宣传我省畜牧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在基层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经杂志主办单位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报请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批准,本刊开设【人物风采】专栏,每期报道 1-2 人。人物遴选方式为:畜牧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员由单位推荐,畜牧行业企业人员由地市(州)、县业务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行业学会、协会推荐,本刊编辑部初审组稿,报请专栏报道人物遴选领导小组审定。

遴选领导小组成员为:组长:邱伯根 副组长:傅胜才、武深树 成员:文立华、李书庚、魏忠云、李雄、蔡文杰

欢迎我省畜牧行业单位、地市(州)行业主管部门及协办单位踊跃推荐。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桃源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常委,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畜牧兽医学会荣誉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中科院创新文化先进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他致力于生猪生态健康养殖的研究、示范、推广,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他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24 项;在影响因子超过 3.0 和一区 SCI期刊发表论文 100 多篇,他引 5286 次,H指数高达 48,入选汤森路透 2014 年和 2015 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科学养猪水平,有利助推我国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三年成果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活动中,印遇龙院士获得殊荣。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现场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该奖项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自称“养猪的”院士

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从一条小路进去,拐弯处有一个院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30 多年前,当院子里只有 3 栋员工宿舍时,第一批来所里的湖南桃源小伙子印遇龙在宿舍后面建起了一栋猪舍。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几乎没有人料到,这一“养”就是 30 多年,“养”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心,“养”出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誉不断,成果等身,为养猪业奔忙的印遇龙依然自嘲是个“养猪的”。

1978年,印遇龙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沙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时,并没有想过研究猪。

当时的副所长刘更另是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但他认为畜牧业有着更大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于是,他把期望放在了吃得苦的小老乡印遇龙身上。

印遇龙学的是生物,研究生猪养殖相当于改行,谈何容易?在被派到华中农大进修的一年多时间里,印遇龙如饥似渴地学习,回所后便开始了研究。

刚开始做研究,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拉着板车去买猪,甚至亲自背过猪。就这样,从“怎样养一头猪”开始,印遇龙开启了与“猪”打交道的 30 余年。

印遇龙在做猪营养实验

1985年和 1994 年,印遇龙先后两次前往英国、德国和加拿大学习与工作,从养猪、称猪、准备猪饲料、测量实验数据到发表论文,亲力亲为。1999年,印遇龙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再度回到所里,组建了农区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30 多年来,印遇龙始终专注一件事,也琢磨透了这件事:怎么养好一头猪——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为追求经济效益,瘦肉精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吃点放心肉变得越来越难。在印遇龙看来“只有通过科学、健康的养殖方式管好了猪屁股,养猪才有前途”。

大胆攻关,成绩卓著

我国生猪年产值约 1.6 万亿,饲料成本占 65%以上,年消耗饲料达 2 亿吨,因此提高饲料利用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降低养殖成本、改善肉质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关键。

为此,印遇龙院士开展了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构建了功能性氨基酸调控技术体系,揭示了功能性氨基酸在猪肠道中的高效利用规律,改善了微量元素在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利用方式,并从源头减量调控了生猪养殖氮和微量元素的排放。

印遇龙在做实验

为研究成果可使猪的生长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全程日增重从400~600g增加到700~900g,减少氮磷排放达 19%,料重比从 4~6∶1改善到 2.5~3∶1,母猪窝产活仔数增加 1 头,初生活仔窝重提高 7%~12%。同时减少粪尿中 15%以上的氮、磷和 30%以上铜、锌等重金属元素的排放,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肯定,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国家重大科学突破或重要科学进展资助成果的典型创新案例”,美国营养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 Moughan 院士认为,猪氨基酸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畜禽健康养殖在国际上的地位。

为从根本上解决猪肉品质下降、药物抗生素超标、排泄物污染环境等问题,他率领科研团队着力开展建立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从整个产业链着手,先后开发了生猪微量元素和氮减排技术、生猪绿色肉产品供给的营养干预技术、生猪双低日粮调制技术、抗生素替代技术和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应用技术,同时他还通过改良地方优良猪种来改善猪肉品质,选取地方优质猪种作为特定动物模型,评价原料营养价值,研究配套系的营养需要量,完成了湖南地方优质猪及其配套系饲养标准的制定,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实现了“当地粮养当地猪”。

他着力推动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开展“湖南省生态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探讨,建立适合于南方区域养猪种养平衡的生态养殖模式。

为生态养殖建言献策

湖南省是畜禽养殖大省,为全国畜禽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养殖污染、种养失衡、品质下降等瓶颈难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湖南省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湖南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

2017年湖南省“两会”期间,身为省政协委员的印遇龙作了大会发言,他认为,生态养殖是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

湖南省大力开展生态养殖工作,既能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红利,加快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又能体现全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应有担当,还能有力助推湖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印遇龙建议,一是成立湖南省推进生态养殖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湖南省生态养殖实施方案和系列标准,无缝对接国家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深挖改革潜力,实现生态养殖的大突破。

二是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管理体系。对湖南省农业养殖支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强化政府公益责任,突出市场调节功能,健全管理机制。

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养殖行业财政支持资金进行整合,优先支持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原则的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场。

四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源头控制。湖南省拥有南方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众多畜禽污染治理环保公司,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资源,编制养殖场减排技术标准,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在不增加预算成本的前提下,所有新建养殖场必须强制性采用源头减排技术,确保新建养殖场能在源头减少 80%以上污水,并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示范样板。在湘江流域、环洞庭湖区等环境敏感重点地区,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生态养殖示范试点,全面推广生态养殖集成技术;在武陵山片区等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开展生态养殖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资源,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生态安全农产品,打造上下游生态安全食品全产业链,实现长效精准扶贫与脱贫。

(印遇龙院士办公室供稿)

K826.3

D

1006-4907(2017)03-0001-03

10.3969/j.issn.1006-4907.2017.03.001

2017-05-31

猜你喜欢
湖南省畜禽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