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7-08-07 16:27嬴春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教学语文教学

嬴春

摘 要: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非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對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非语文素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教学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主要由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和高效的记忆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人才正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迫在眉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强有力的武器。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力的支配者。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应试教育误导了全社会各层教育系统。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忙于应试而忽视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施展,多少年来只是教师怎样教,学生盲目地怎样学,否则,就考试分低或不得分,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杨振宁在菲律宾讲学时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演绎式”教学方法。在国外,一个题目,十个中国留学生答案差不多,而外国留学生,十个学生或许能讲出十个答案,中国留学生,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中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这主要是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一的“演绎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凡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题目,需要证明的新设想,它总是需要借助许多已知条件来完成和证实,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联想、综合等思维活动,提出新的设想,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月牙上的弧形阴影,预测地球是圆的。

郭沫若曾说过:“科学需要幻想。”科学艺术上大胆联想和设想在科学领域也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当然智力的开发绝非凭空设想,而是老老实实的态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不脱离实际,因为脱离实际的设想是错误的。

3.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中,经常训练他们写一写歌词、小话剧、小品、相声词之类的文艺作品,让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自拟题目,独立构思。曾写出了不少好作品,然后让他们自编自演,说出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唱出自己的心声,收到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中让他们各抒己见,错了也不要批评,要善意指正,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干。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有两点:一不相信自己,二怕丢面子。自卑胆怯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只能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极其有害的。

5.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意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敏锐的精细的形象感受力,丰富牢固的形象贮存能力。这对于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是必要的,对音乐专业歌曲的创作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据说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是受了巴黎建筑的启迪,所以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作品是通过形象表述感情、反映生活的。青少年对具体形象感觉特别敏锐、强烈,教师应尽量利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愉快生动形象的教育,既陶冶情操、激发感情,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师要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变客体为主体。我国古代很重视启发性教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探索自觉求异。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导读、学生精读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讨论这篇文章,这段为什么要这样写,师生共同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处于主动支配地位,从而反映新的因果关系,新的信息组合较高层次的问题提出,就标志认识已跨进新的大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形成信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课的情感教学中,并使文化知识在情感教学中得到理解的掌握。在情感的带动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把党和国家、人民的观点、方向、态度以及道德、规范、文明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那么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努力提高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审美情感以及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没有对事物的一定认知能力,就不可能把自己在文章体验到的感情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情感教学。

其次,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把自己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感情科学、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必须凭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再看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住似的听着、想着……达到如此情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具有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最后,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中继作用,把自己变成一个连接教师和学生感情的中继站。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知道”“入情”,教师首先要动情,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要使自己先动情,教师必须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进入情境,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组织恰当的词语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用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情感中继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前的情感准备上,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品味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找准感情突破口,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不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促使他们去研究篇章结构,掌握文化知识。

情感教学具有情境性和联想性。

一是联想性。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化,具有代表性,教学中要抓住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细加品味,也要联想现实生活中同类型人物,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如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学生学习此文时,就很自然地和生活中具有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联系起来,那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圆规的形象,不仅是对杨二嫂外貌的刻画,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同类型人物的丑化,使学生自然产生对自私自利人物的嫌恶之情。

二是情境性。情感具有情景性和感染性。情景性告诉我们:当学生接触到课文情景时,可以唤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相应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告诉我们:当学生和文中人物情感贴近时,就会和人物产生感情共鳴。由此可见,在情感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引入作者描绘的具体环境,通过情感的再现,体会作品的感情。当祥林嫂被污辱、被损害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当水生嫂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机智勇敢的形象出现在荷花淀的时候;当追求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路瓦栽夫人陶醉于舞会的时候,此情此境,这都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跟随作者的描述,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绘的具体环境,通过情境的再现,体会作品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当学生的感情被激发起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领悟出文章的写作手法。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特别注意朗读。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感情,通过读,印证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谈,学习各种表现手法,通过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王培.谈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7(1).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教学语文教学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